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余初识李言之名,是由读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所得,该书上编古文学之《骈文》一节,将刘师培与李言合传,知扬州兴化李详(言)以骈文、选学名显当世,为时彦所推重。复又获读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内中将李言与章太炎并举,指其对章实斋《校雠通义》之“记诵简陋”处“曾纠其疏阙”(见《谈艺录》“补订本”,264页),

  • 标签: 国学大师 《谈艺录》 《校雠通义》 中国文学史 《管锥编》 钱基博
  • 简介:以陈子龙、吴伟业、陈维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在顺康之际的二三十年间,先后分三个层次相继实现了“词史”写作由“内”向“外”的开拓,在词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与此同时,“词史”概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背景下产生并进入了词学讨论的范畴。杜甫“诗史”意义的示范对于这一时期“词史”写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清代词学“尊体”的进程。

  • 标签: 词史 陈子龙 吴伟业 陈维崧 审内 审外
  • 简介: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这是一篇重要社论。当时党中央领导非常重视这篇社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对社论的修改工作,并五次作出批示。

  • 标签: 《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 周恩来 五年计划 中央领导 修改工作
  • 简介: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原在苏联帮助下坐稳“新疆王”、亲苏、亲共的盛世才,面对苏联节节败退、亡国之虞,反复无常的盛世才又一次选择了投靠蒋介石。

  • 标签: 新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内幕 参审 1939年
  • 简介:在修志过程中,完成资料整理、篇目设计等工作后,就正式进入志稿的撰写阶段。但要顺利完成撰写任务,一般需要掌握以下环节:

  • 标签: 修志 资料整理 篇目设计 志稿 撰写 纂审
  • 简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佐王潮、王邦、王知三兄弟率兵响应王绪起义,携母徐氏率军一万多人辗转南下,进入福建。在征讨沙县二十七都十八盂“蝙蝠洞”(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时,进驻现永安青水乡一带,并在青水昆岗(现青水龙吴村)驻军长达5年(另说3年)之久,建造罗兜祠、上官厅、中官厅、下官厅、兵房、兵坪、马道、练兵场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后立屋官厅为“三王祖祠”。

  • 标签: 永安市 王审知 水乡 军事设施 固始县
  • 简介:父”情结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母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父”叙事也是屡见不鲜。但是作为传记而言,“父”是—个并不多见的现象,“母”则更为罕见。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采用“父与子”的模式展开叙事,为读者呈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另一面。老鬼的《我的母亲杨沫》则站在更加另类的“母与子”视角,真诚地对母亲杨沫进行剖析。两部传记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都从亲情的泯灭、母性或父性的淡薄、父母的婚姻悲剧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季羡林和杨沫的真实家庭生活。但是两位作者的创作目的、叙事风格、对父母的理解等方面各具特点,其中暗合了作家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相异的个性特征。“母”相对于“父”而言,无疑是对当代作家传记在真实性以及叙事伦理等方面更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审父 审母 真实性 传记冲突 叙事伦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5年7月,荔湾区政协开展西关饮食文化的专题调研,意外地发现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于1980年为十甫路百年老字号陶陶居所绘的一幅建筑手稿,其时旨在为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屡遭破坏的茶楼建筑探索复原之路。“文革”,中陶陶居改名为东风楼,取意于毛泽东主席“东风压倒西风”的一段论述。其间东风楼的内外空间、立面形象都被弄至面目全非。

  • 标签: 手稿 设计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化大革命” 专题调研 饮食文化
  • 简介:我国地方年鉴编纂主要是政府投入,体现为政府行为。每年,通常先由编委会及编辑部门拟出年鉴提纲,经政府主管人士审定后,通过文件和会议动员等方式下发至各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由部门安排专人撰写各栏目内容初稿,经主管领导审阅同意后上报。再由编辑部门约请专业人士审稿,基本敲定后,再报经编辑委员会及有关领导审定。

  • 标签: 人员队伍 行业主管部门 政府投入 年鉴编纂 编辑部门 主管领导
  • 简介:近日,《内江市志(1935—2006)》终审验收会召开。会议同意《内江市志(1935—2006)》通过终审验收,希望市志办按照终审会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后,上报省政府批准,完成交付出版任务。

  • 标签: 内江市 经审会 终审 省政府 交付
  • 简介:《抱朴子·备阙篇》云:挑耳则栋梁不如鹪鹩之羽。即今搔耳。意思是万物都各有用途,大才不能小用。(转引自《骨董琐记全篇》,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65页)故知挑耳之名起源甚早。

  • 标签: 流传 北京出版社 抱朴子 《挑耳图(勘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