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正>陈垣老师的一生,主要是读书、教书、著书。他生于清末,卒于新中国建立后第二十三年。经历过封建王朝、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统治。他的一生,正处在中国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自幼幻想过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学过西医,参加过旧民主主义革命,追求祖国独立富强,而自己却总是在君主专政、国土沦丧、战争频仍、国弱民贫之中。但是,他终于有幸,在年近七十岁的时候,迎来了旧中国的解放,见到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他晚年的极大快慰。他是靠自学成材、靠勤奋读书的,他热爱祖国,重视人才,珍惜典籍,宣传祖国文化,平生不附依权贵,不靠人际关系,不慕虚荣,不求名利,耿介无私,正直做人。

  • 标签: 陈垣 科举考试 新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 祖国文化 八股文
  • 简介: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代政权,在科举取士制度方面有其相异于前朝的显著特点。然就总体而言,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受其影响,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缓慢,取额甚为有限,及第人物极少,士子仕途亦不彰显,此与当朝的民族统治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不无关系。

  • 标签: 科举考试 广西区 元代 社会原因 科举取士制度 社会发展史
  • 简介:康熙年间清廷统一台湾后即在台开科取士,其中童试在台湾举行,乡会试在内地举行.地方官为台地民众呼吁实施科举考试,为台湾士人申请保障名额,为台湾考生设立考棚试馆,为台湾士子编选考试范文,还亲自主持科举考试,并严厉打击考试舞弊等.这表明地方官在清代台湾科举考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标签: 台湾 科举考试 地方官
  • 简介:《太平广记》对于崔圆在福唐观进行科举考试的记载,为闻一多援引入杜诗研究中。但也有学者对在宗教场所进行科举考试提出怀疑。本文对崔圆故事做了重新的解读,并结合“册府元龟》的记载、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和道教在唐代的发展等因素,认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确曾在寺观举行。但是,《太平广记》记载崔圆在福唐观的考试,并非如闻一多等先生所分析的,是与杜甫同场参加的进士省试,而是以招收“非常人才”为目的的制举考试

  • 标签: 唐代科举 道教 福唐观
  • 简介:尽管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被理学笼罩而呈现僵化状态,但也时常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相关联。康熙帝虽热衷于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大宗的西学,却明确表示科举考试不能以天文、算法命题,以免阻碍天算“实学”的发展。然而,乾嘉考据学派兴起,把明末以降的西学纳入儒学知识考据的范畴,形成具有汉学范式的天算专门之学,进而渗透到科举考试当中。天算专门之学不但出现在乾嘉之际的会试、乡试和学政举行的“观风试”试题中,还出现在考生的八股文和策论答卷中,并成为对考生学问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 标签: 乾嘉学术 天算专门之学 科举 西学
  • 简介: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战乱频仍,各国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纷纷效仿唐制,设科取士,选任人才。南方诸国皆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加以统治阶级比较注重文化建设。因而科举考试制度得以沿袭盛唐余绪,相以为继。对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科举考试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岭南科举考试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

  • 标签: 科举考试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 岭南 述评 相对稳定 文化建设
  • 简介:四、会试明清两朝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因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故称会试。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在三月,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 标签: 释义 名目 科举 会试 举人 乡试
  • 简介:袁世凯在河南项城出生时,正值叔祖袁甲三破捻大捷,遂被取名"凯儿",因辈数"世",故名世凯。小时的袁世凯聪慧过人。族人都认为他是袁家可堪造就之

  • 标签: 袁世凯 科举 项城 河南 学业 正值
  • 简介:说到中国古代的“书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专门刊书售书的“书肆”;而在宋代,所谓“书铺”,实际上于此之外还另有所指。那就是与政府打交道,协助处理文书及公证等事务的民间机构。

  • 标签: 宋代 科举 民间机构 政府 公证 协助
  • 简介: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确立了以经史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唐代科举考试中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历史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对当前历史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唐代 科举制度 历史教育
  • 简介:所谓解额,就是解试合格举送礼部参加省试的举人数额。宋代科举的常科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解试由各州(府、军)、转运司和国子监主持,分别考试,录取一定名额的举人,解送朝廷。这个名额就是解额。在整个科举制度中,解额因其细小从未受到研究者重视。本文试对解额作一具体而微的考证,弄清解额的数量演变、科

  • 标签: 解额 举送 省试 取解 进士科 解试
  • 简介: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多民族政权,沿袭辽和北宋之制,实行科举取士制度。金代文人曾创作了一些科举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些作品描述了金代科举考试场所、过程,有些作品记述了当时的一些科举习俗,还有些作品记载了部分登第人员的信息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金代科举 科举诗词 史料价值
  • 简介: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曾经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律令时代的日本也实施过通过考试录用官吏的制度,简单地说日本没有实施过科举是不符合实际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并没有出现科举的繁荣,科举选官制度也没有在日本长期延续。其原因在于贵族势力强大,使日本缺乏实施科举的社会基础。无科举这一点对日本历史影响深远,实用主义教育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尚武精神的形成,人才成长的多元化等都与无科举有关。

  • 标签: 日本 科举制度 教育 贵族 等级制度
  • 简介:我国古代进士的录取名单统称金榜,还有春榜、杏榜等别称。其实科举史上的进士榜与举人榜往往因事而得名,各有一些特殊称呼。李世愉《中国科举生活漫话》一书以《科场榜名知多少》为题,简要介绍了科举考试中各种各样的"榜名"。

  • 标签: 科举史 科举考试 进士 举人
  • 简介:屹立于贵阳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是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科举制度的产物,是贵州全省上百座文昌阁中仅存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建于十六世纪末(公元150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为保护这一文物,2001—200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经过近两年的大力维修,恢复了昔日的古建筑群和古城墙,并拓宽面积约10000平方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

  • 标签: 文昌阁 贵州 科举文化 文昌神
  • 简介:明清鄞县科举望族的命运变迁,揭橥出科举制在朝代更迭之际起到的重新构建中央-地方关系和秩序、重新整合地方社会的作用。清政府正是抓住这一纽带,通过利用和改造明代的科举政治体系,加强了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巩固了统治。而地方社会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关系网络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裂变到弥合重构的过程。

  • 标签: 明清 科举 地方社会 鄞县
  • 简介:清朝科举考试策问官方《明史》修纂,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天乡试;但到乾隆朝殿本《明史》刊布之后,科举策问仍试及官修《明史》。官修《明史》的时政内容大规模地进入科举策问,旨在使广大士子深入了解官方政治,积极阐发有关《明史》修纂的史学见解,提出有益于《明史》修纂的建议和意见,说明当时国家对此重大“文治”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当然,清朝官方主导下的科举策问与《明史》修纂,以及对士子策答《明史》修纂之建议和意见的吸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私双方在《明史》修纂上的弥合程度,对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清朝 科举 策问 《明史》修纂
  • 简介:关于宋湘的早期教育,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因而未能有准确的结论。笔者认为宋湘的启蒙教育是由其父亲宋步云完成的,甚至他的早期教育也极可能是在象湖坪的麒祥书院,或者是白渡圩的腾云书院完成的。①宋湘本人在《府试宿锁院题壁》诗注中自述曾8次应童子试,23岁才考上州学生员(秀才)。成年之后宋湘立志为举子业,但又要顾及妻儿老小养家糊口,只能找份职业谋生,一边教书一边求学,有机会时则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又经过15年间多次参加乡试,直至37岁才取得举人资格。再经过“北漂”6年4次参加会试才成为进士,这在科举时代可以算是“大器晚成”而非“功名早达”。因此宋湘的求学经历和科举历程较为复杂,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科举考试 求学经历 宋湘 早期教育 史料记载 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