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生态危机提示我们,人类更需要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这个物种在生态圈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我们自己在上万年的集体生存中获得的经验。当今"主流文明"不过是人类众多生存方式之一,它虽然强势,但远未经历足够的检验,它构建的"普世价值"未必具有几何公理的地位,它制造的生态危机却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而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众多文明,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研究。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人类是在自然生态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自然的生态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它一方面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的稳定运行,使民族生境与所处自然生态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一方面控制和回归这种偏离,使之不至于毁灭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态,从而发展出了与生态多样性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就使民族文化与自然在"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特定民族在其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

  • 标签: 民族文化 生态系统 耦合运行
  • 简介:文化生态是特定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础。文化内在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本规律。文化是特定“时间-历史”情境中的主体不断建构的结果,建构形成的“文化”又在新的“时间-历史”情境中得到继承、诠释和传播。纵观以“沧浪之水”为载体、以“有道则出、无道则隐”为核心的“沧浪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全过程,“沧浪文化”从文化的原始生长点出发,早期为扩展扩散,后期为迁移扩散;经由地理表征“升华”到经典文化中,又从经典文化“落实”到地理表征上的双向互动的生成和反身建构过程。就现实意义而言,不同地域的同类文化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关系,绝大多数地理性的“文化正宗”之争可以就此打住。

  • 标签: 沧浪之水 沧浪文化 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景观 “时间-历史”情境 生成
  • 简介:新年节是古代两河流域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本文归纳总结了学者对新年节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年节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再现节日仪式的基本过程,并力求全面分析介绍其特点和各个层面的意义。

  • 标签: 古代 两河流域 新年 仪式
  • 简介:我们曾有机缘登访了位于河南省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滨临黄河北岸的一座名闻遐迩的庙院——嘉应观。该庙规模宏大,楼阁巍峨,殿堂栉比,翼角反翘,古柏参天,与红墙、碧瓦交相辉映,气势十分雄伟壮观,历年来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观光游览。嘉应观是清代雍正皇帝亲自敕建...

  • 标签: 黄河流域 嘉应观 建筑艺术 雍正皇帝 满族文化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学的早期研究中,“智慧文学”这个术语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很少有人提出质疑,直到英国学者兰伯特《巴比伦智慧文学》的出版,情况才有了转变。一些学者开始采用“说教文学”以取代“智慧文学”的使用;另有一些学者则完全放弃使用类似的术语,把考察作品的智慧主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笔者认为,无论“智慧文学”还是“说教文学”都不是一种文类,完全放弃使用“智慧文学”术语是不可取的。古代两河流域智慧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文献整理出版、分类归纳和多元化研究等3个阶段;国内学术界对古代两河流域智慧文学尚缺乏系统研究,即使在一些著述中有所提及,也多为介绍性文字。

  • 标签: 古代两河流域 智慧文学 说教文学 《吉尔伽美什》史诗
  • 简介:桑干河是同朔地区最为重要的河流之一,它的开发利用对同朔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秦汉至隋唐,由于军事需要,桑干河开发了漕运,但至辽金尤其是明代以后,桑干河漕运逐渐走向衰落;近代民国时期,为了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主要由官僚士绅牵头兴建了一批引水工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 标签: 桑干河 同朔地区 水利开发
  • 简介:法妙仙人,是一个源自粤东石窟河流域的女陛神明。其本名郭妙玲,得道成仙后被封为“法妙仙母”,又被称为“仙人叔婆”,“仙人姑婆”等。法妙仙人信仰因其地方性较强,流传范围有限。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仙人叔婆信仰情况作一个考察。

  • 标签: 仙人 信仰 流域 石窟 流播 流传范围
  • 简介:位于日喀则地区年楚河畔的江孜县城南约7公里处,有一个村庄,一条长约半公里的宽敞的水泥路连接公路。笔直地通向村里,路两旁杨柳成行。绿荫蔽日,村子里二层的藏式楼房错落有致。鸡犬声相闻,机器轰鸣,这就是帕贵新村。

  • 标签: 帕贵新村 年楚河流域 日喀则地区 中国 西藏 经济发展
  • 简介: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映在祭司神学集团编造出的一系列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化功能。

  • 标签: 两河流域 宗教 神话 生命信仰 死亡信仰
  • 简介:本文以集体化时期山西省中阳县南川河治理工作为研究重点,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详细论述当时南川河治理的情况,以及治理取得成功的经验,力争给解决当代地方小流域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实践上的指导。

  • 标签: 集体化时期 南川河 治理
  • 简介:本文初步梳理了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温马行省出土的神庙宝库记录。这些记录记载了温马社会的中上层成员向当地的多位神祇,尤其是温马的保护神沙腊,所进献的许愿物和还愿物,主要为宝石和贵金属制成的物品。研究结果显示,在神庙中设有专门宝库存储这些贵重物品,且有专人负责管理。本文还进一步推断,对这些奉献物享有支配权的是温马总督,而非乌尔第三王朝的国王。

  • 标签: 两河流域神庙 奢侈品 奉献物 总督 国王
  • 简介: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城址占全国范围内同期城址的半数以上,分属北方、中原、海岱三大文化区。就筑城材料而言,北方地区基本为石城,中原、海岱二区则为土城;就城墙主体的筑造技术而言,北方地区以砌筑为主,中原地区以版筑、夯筑为主,堆筑为辅,海岱地区以堆筑为主,部分夯筑,个别版筑;就城墙底部的处理方式而言,中原地区半数城址挖有基槽,北方、海岱地区则基本为平地起建。北方地区的石砌城址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中原、海岱地区的版筑、夯筑城址则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筑城技术的最高工艺。二者可分别以"北方模式"和"中原—海岱模式"命名,这些城址在早期文明化进程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黄河流域 仰韶—龙山时代 城址 筑城技术
  • 简介: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藏民族一直在世界的第二三极繁衍生息。由于长期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巾,因此,对环境的重要性感受和理解尤为深刻,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普遍具有热爱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 标签: 生态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 藏族 自然环境 主体民族
  • 简介:河流,先于城市而在,伴于城市而生。与现代城市中的拱廊街、摩天大楼、电车等“现代器物”不同,河流记载、表征、定义了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作为“界”的河流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在地理空间上以概念化和实体化的方式连通城市。作为“景观”的河流是现代城市塑造其形象、建构其记忆的重要媒介。此外,河流的自然属性赋予了它超越城市的意义,以风景的形式生产出“民族—国家”话语。河流接续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拟,成为理解城市意义及变迁的重要媒介。

  • 标签: 河流之"界" 城市生命线 都市景观
  • 简介:本文以粤东石窟河流域清代迁徙台湾的人口为例,展示清初以来,石窟河流域人口在台海之间往返迁徙谋生的史实,进而说明,早期渡台者,多数只把台湾当作是谋生地,并没有把台湾当作最终的居住地。往台湾谋生的耕者、儒者、医者及其它手工艺者不定期地奔波于两地之间。少部分人因为种种机缘,在台湾渐进地定居繁衍下来,而大量的迁徙者还是回到了原乡或客死台地,没有成为“移民”。

  • 标签: 流域 石窟 19世纪 原乡 台湾地区 迁徙
  •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之后,中央先是出台了八项规定,继而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反对"四风"等活动。这些新提法、新举措带来的新态势、新气象,表明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好的。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要求,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地加以净化。《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标签: 政治生态 新提法 路线教育 生麻 政治生活 中说
  • 简介:青海省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省近90%的辖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青海省的重大责任。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安全屏障 青海省 生态建设 蓝皮书 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