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广东嘉应州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诗人。他著名诗句:“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和“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均出自《杂感》。这首诗作于他21岁时,“我手写我口”成为中国“诗界革命”的宣言,比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口号早了30多年。黄遵宪在青年时思想已达到如此的高度,他青年时的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青年时期 黄遵宪 “诗界革命” 中国近代史 《杂感》 嘉应州
  • 简介: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逐渐和世界革命联成一气。列宁指出:“世界资本主义与1905年的俄国运动彻底唤醒了亚洲。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他们要求新的生活,要来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列宁所说的亿万人民的觉醒、奋起和斗争,就是20世纪初奔腾在亚洲大陆上的历史潮流,恰恰是在这股潮流初起时,我饭呗坠地,其后又在这股潮流的裹挟中进入了社会。1902年,当古老的中国睡眼惺松、将醒未醒之际,我诞生于湖北应城;辛亥革命后,当觉醒的人民再接再厉、上下求索报国之道时,找刚刚睁开好奇的眼睛,开始积累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给我的最初印象;新文化运动以来,当德赛两先生冲破重重障碍初访

  • 标签: 互助社 中华大学 少年时期 无政府主义理论 文化运动 时代潮流
  • 简介:<正>1917年7月12日,张勋发动的丁巳复辟丑剧失败后,在两个荷兰人陪同下逃到荷兰使馆避难.张勋的复辟行动曾得到包括段祺瑞、冯国璋在内的北洋军阀的积极支持.可是一旦张勋拥溥仪复辟,陷入“普天同愤”的火海中时,这些军阀一看风头不对,立即摇身一变转入到讨伐张勋的行列中.那个与张勋称兄道弟积极支持复辟的冯国璋,7月3日就以副总统的身份通电讨伐张勋“叛国”,还在万人大会上表示要与民国共存亡,并在南京乘机登上大总统的宝座.段祺瑞与张勋共同策划了解散国会,推翻总统的复辟计划,这时也自任讨逆军总司令,表示要为“再造民国”而讨伐张勋,并自行恢复总理职务,成为这次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最大投机者和最大受益者.对于冯、段等军阀首鼠两端,翻脸不认人的行

  • 标签: 张勋复辟 近代工业 北洋军阀 江西 反复辟斗争 奉新县
  • 简介:<正>抗日战争初期,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笼络,化装逃离上海到达香港.蒋介石委任杜月笙统一指挥“孤岛时期”上海的抗日活动.一时间杜成了凌驾于“军统”、“中统”之上的“统统”.这期间杜指挥他留在上海“孤岛”的帮会力量协助“中统”、“军统”与日、伪势力对抗了一时,搞了些暗杀汉奸的活动.香港沦陷后,杜月笙逃到重庆,协助孔祥熙和戴笠合伙搞了个“通济公司”,即与日本方面做生意,贩运大后方缺乏的棉花

  • 标签: 蒋介石 杜月笙 蒋经国 宣铁吾 参议会 上海
  • 简介:书法绝笔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字: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楚狂接舆歌

  • 标签: 陈伯达 印象 晚年
  • 简介:离2008年还差三天,孙道临却走了。一时间,怀念这位八十六岁老人的声音,通过媒体传播到各个角落。但我发现,很少有媒体提到孙道临晚年关于"采访收费"的事儿,好像大家都躲闪着,不愿意提。不能说孙道临先生的去世跟那个话题有关,但我感觉,那个话题深深刺伤了这位老人。这个话题应该是孙道临的晚年之"痛"。那是2005年年初,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好多媒体都在策划着纪念活动。孙道临是电影百年标志性人物,我当时也

  • 标签: 晚年 采访 明星 收费 媒体传播 电影事业
  • 简介:1926年,吴佩孚所部十几万直军被国民革命军击败,此后,吴氏便蛰居北平城内。1938年底武汉会战结束,日敌为动摇中华民族持久抗战的决心,便利用吴佩孚同国民政府间的旧歧,多方引诱吴氏出头,为其“和平息战”的阴谋摇旗。然而吴氏终未附逆。一 土肥原“息战”诡计之出笼1938年,侵华日军第十四师团师团长土肥原在上海设立对华谋略组织土肥原机关,计划策动唐绍仪、吴佩孚等出任伪政权首脑。1939年1月初,土肥原所导演的“和平息战运动”终于在北平登台了。这是日敌扩大侵华战争的新手法,这个运动围绕吴佩孚的“出山”展开。首先由汉奸江天铎、陈中孚等16人自上海拍电至北平,吁请吴佩孚“发起全国和平息战运动”;继而由北

  • 标签: 吴佩孚 国民政府 救国会 委员长 “三原则” 维新政府
  • 简介:<正>与许多中国家庭的孩子一样,我有一双充满着爱和责任心的父母。父亲李楚兴是湖北襄阳人。因为学校少,离家远,因此从中学起父亲就开始住校读书。高中毕业后,父亲就读了国立湖北师范大学。在大学,父亲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参加过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爱国学生民主运动。1949

  • 标签: 湖北襄阳 独裁统治 外围组织 中共地下党 武汉长江大桥 中国家庭
  • 简介:<正>时光荏苒,悠悠的往事象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细细在心田流淌,如同咀嚼青果,酸涩中带有一丝甜蜜,让人久久回味,平添几分眷恋。转眼间我已年过半百,茶余饭后,回首童年,恍若过眼云烟。(一)我于1958年出生在湖北省天门县乾驿区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是从苦难的旧中国里走过来的人,目不识丁,十几岁逃荒在外,炎热暑夏,冰雪寒冬,一年四季,风餐露宿,起初靠捕鱼捞虾养家糊

  • 标签: 茅草屋 游来游去 五房 一朵朵 桃花盛开 学校门
  • 简介:晚年的康有为,主要是在上海度过的。1914年,康有为租赁了盛宣怀的一座住宅辛家花园定居了下来。园主人原是犹太人辛溪,后因破产而落人盛宣怀之手。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光景也不是太好过。1921年,康有为又在愚园路自购地皮,建造了一座占地10亩的“游存庐”。这位在19世纪风光一时的康圣人,是如何打发他桑榆之年的呢?妻妾成群晚年康有为的家中成员庞杂,其中有他的4位夫人和6个未婚子女。元配是张妙华,第2到第6位夫人,分别为梁随觉、何旃理、市冈鹤子、廖定徵与张光。张妙华比康有为大3岁,结婚时她22岁,康有为19岁。他们之间,没有一个完整的婚姻生活。早年康有为为国操劳,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中。戊戌出亡后,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书》 男女平等 周穆王 “天人” 化人
  • 简介:<正>关于李鸿章的死因,解放前后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著述,均沿袭梁启超“忧郁积劳,肝疾增剧,拊心呕血”致死的说法。在整理上海图书馆未刊的盛宣怀档案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三十四件有关李鸿章晚年病情的电稿,较全面地记录了李鸿章发病至死亡的全过程。其中关于李鸿章死于何病,与梁启超之说相左。这组电稿是目前研究李鸿章究竟系患何病致死的最有说服力的资料。现将其全部发表。

  • 标签: 李鸿章 盛宣怀 十七年 梁启超 中国近代史 光绪
  • 简介:本文根据作者2007年3月31日在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所作的演讲速记稿整理而成,主旨是运用政治心理学的方法探讨毛泽东的死亡意识与他晚年所发动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关系问题。认为毛泽东是一位时时与死亡对话,但又同时是一位时时挑战死亡焦虑的天才,正是这种对肉体死亡不畏惧的“幸存者”情结,使他产生了对精神永生的追求,于是试图通过频频发动政治运动来消除其晚年的政治焦虑。

  • 标签: 毛泽东 死亡 “幸存者”情结 焦虑
  • 简介: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全面崩溃前的一片混乱,孙科于3月辞去行政院院长后,由广州移居香港,事实上已与国民党政权中断了联系,成为流亡海外的“寓公”。孙科在欧洲、美国一住16年,息影山林,潜心读书。1965年返台湾定居,次年出任考试院院长,在其晚年的最后阶段,又开始了颇为忙碌的社会活动,直至1973年去世。

  • 标签: 孙科 蒋介石 孙中山 中华文化 国民党政权 台湾
  • 简介:我和画家张省是同乡,从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办画展起,就关注他的创作,写了不少文章,后来又出版了《神笔墨意——画家张省写真》。经他介绍,我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钱君匋先生。在中国,很少有人像钱君匋那样,

  • 标签: 钱君事
  • 简介:今年,是李明顾先生百年诞辰。现特将他晚年几件感人之事回忆如下:1978年9月中旬,我随省政协副主席李明顾赴红安、新洲、稀水县了解农业情况,他没有向机关要小车,也没有叫我事先通知红安、新洲、稀水县政府,我们上午坐上长途汽车,中午就到了红安县城,住在县招待所。吃了中午饭,他跟我说:“我们休息一会,一点半钟步行到城关的几个生产大队去看看,不要惊动县政府的领导同志,更不要陪同。”但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一点半钟还未到,县委书记、县长等一帮人就来到我们的房间,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我们事先的确不知道李主席要来我县视察,所以没有很好的接待,敬请原谅。”李明颁副主席听后认真地说:“我当过十几年的副省长,分管过

  • 标签: 副主席 孙中山 文史工作 和平解放 合作共事 毛主席
  • 简介:  一  笔者研究陈独秀晚年生活多年,与所有研究家一样,认为陈独秀晚年经济十分窘迫.但让人大惑不解的是,陈独秀在江津3年多时间里,既有章世钊、蔡元培、傅斯年、罗家伦、薜农山、包惠僧、段锡鹏、杨鹏升、邓氏叔侄等众多新老朋友或多或少不定期的资助,胡适与赵元任也各赠陈独秀1000元,杨鹏升一人有据可查的便赠陈4500元.……

  • 标签: 穷困潦倒之谜 陈独秀穷困潦倒
  • 简介:毛泽东一生永不止步.一直行走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最长也是最艰难的行走,莫过于红军时期的长征.那是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命运的一次远征。但最终,毛泽东走完了这段人生漫漫旅途,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 标签: “长征” 毛泽东 青少年 中国共产党 红军时期 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