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说郛》所收王《燕北録》,向来因其中珍贵的契丹史料而为史家所重,但此书名实不符的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首先,作者王出使契丹的时间与书中记载的时间有着不可弥合的矛盾;其次,该书与武珪《燕北杂録》在内容上存在雷同。全面对比两书不难发现,《说郛》本所谓《燕北録》的内容很可能全盘出自武珪《燕北杂録》,而与王之书无涉,其改题今名则应是文献流传过程中“张冠李戴”的结果。

  • 标签: 《说郛》 王易 《燕北録》 武珪 《燕北杂録》
  • 简介:宋朝对舶港和舶权的管理经历了从松散到严苛再到务实的过程:熙丰变法前,基本上市舶港口和非市舶港口都能舶,舶权分别掌握在市舶机构和沿海州军手中;熙丰变法期间,朝廷限定市舶港口为舶港,而且还划分了舶港的贸易区,舶权由市舶机构掌管;熙丰变法之后,舶港和舶权依照变法时期的规定,取消了划分贸易区的做法,市舶机构可签发前往所有区域的出海公凭。公凭的签发单位是路级机构市舶司,由市舶司和舶港口市舶务的两级官员联合署名。

  • 标签: 宋代 发舶港 发舶权 熙丰变法 出海公凭
  • 简介:古人有句俗话:学会《增广》会说话,学会《周易》会算卦。这告诉我们,一提起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我们的第一印象常常是:它是卜卦之书.客观地说,卦确实是《周易》的根本,也是我们研读《周易》的基础。不懂卦,就不懂《周易》。所以,我今天就从卦这个角度,和大家聊聊《周易》。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说明

  • 标签: 卦智慧 易卦
  • 简介:  筚路蓝缕bìlù-lánlǚ  [释义]  筚路:指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伐木开山).形容创业的艰辛.……

  • 标签: 成语筚路蓝缕 易错成语
  • 简介:义理史学是一种以理学为研究史学指导思想,将天道、人事、大统、伦理、史学功能包举一端,具有“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特色的史学流派。义理史学萌芽于宋初,发展于神哲至徽宗时期,南宋乾道八年,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序》,标志着义理史学理论完全形成。义理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经御史、以理阐史、重义轻利三个方面。义理史学对后世影响极大,逐渐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官方尊崇的学问,成为科举制度下学者们的学问准则。义理史学历史功过应该予以客观地评价:其一,宋代理学家由经入史,建立起一整套义理史学的理论体系,组成了中国史学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其二,宋代义理史学没能揭示历史运动的真正规律。其三,义理史学在元明清三代成为阻碍历史研究发展的官方史学思想体系。

  • 标签: 义理史学 概念 基本走向 评价
  • 简介:<正>安庆制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想就安庆制的时间问题,进行一次比较详细的考证。关于安庆制的时间人们一向使用的史料是:一、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一》:“石达开……癸丑八月奉伪令赴安庆一带安民,十一月回江宁,以伪燕王秦曰(日)纲代之。甲寅八月,官军自岳州水陆下剿,杨贼遣

  • 标签: 石达开 太平天国 安庆 新政策 杨秀清 天京
  • 简介:历史上荀爽、虞翻等学者用汉卦气学的一些说法对《周易》经传所作出的种种解说,与《周易》经文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皆牵强附会,顾此失彼。这说明《周易》经文制作时根本没有“卦气”观念包含在其中。

  • 标签: 周易 易传 汉易 卦气
  • 简介:甲骨文“日”为一表示天气现象的词语。本文通过对甲骨文“日”卜辞比较全面的考察,认为“日”为“变天”说不能成立,应当释为“日出”,即出太阳,并进行了论述。

  • 标签: 甲骨文 易日 变天 出太阳
  • 简介: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

  • 标签: 南垣 治具 对食 郡县 一饭 坦公
  • 简介:识荆钦挹纵横笔,文史同襄友谊增。特稿论坛倚马就,丛书专著解牛成。

  • 标签: 明月清风
  • 简介: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 标签: 孔子 孟子 《春秋》 天子之事 史记旧闻
  • 简介:孙盛史学微乔治忠东晋著名史家孙盛(302-373),字安国,祖籍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祖、父皆在西晋为官。西晋灭亡时,孙盛未满十岁,渡江避难。成年后,以博学善辩闻名,初仕佐著作郎,不久外任,辗转迁职,官至秘书监。他"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

  • 标签: 《三国志》 编年史 异同 世谱 世说新语 史学方法
  • 简介:蜀中《》学,自古以来负有盛名。《宋史·隐逸传》说,有一个叫郭曩氏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南平。他的始祖在汉代是严君平的老师,历代以《易经》象数之学相传。又说,大学者程颢、程颐年轻时随父亲到成都,见到一个箍桶的篾匠,拿着一本书在读。走近一看,原来是《易经》。兄弟俩觉得很惊讶,想要考考他。哪知篾匠先开口问道:“你们学过这个吗?”又指着《易经·杂卦》中的“未济男之穷”一句,叫他们讲解。兄弟俩看出篾匠有些来头,于是很谦虚地向他请教。篾匠简要地说道:“三个阳爻都错位了!”二人听了,深受启发,获益非浅。第二天又专门前去拜访,却再也没见到篾匠了。后来袁滋到洛阳,向程颐请教《》学方面的问题。程颐就对他说:“《》学发达要数四川嘛,你怎么不到那里去学呢?”

  • 标签: 《易》学 程颐 《易经》 谯定 蜀中 奇人
  • 简介:2008年,英国《独立报》报道了一条叫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一家在学界享有盛名的德国研究机构,为配合一期有关中国专题的学术刊物的发行,特意选了五行看似是诗句的中文繁体字印在封面上,想让读者一看便产生阅读兴趣。殊不知,这几

  • 标签: 泛政治化 误读 阅读兴趣 研究机构 韩国人 繁体字
  • 简介:本文的研究对象张,是元朝前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曾是元世祖忽必烈身边的“潜邸旧侣”,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官至中书平章政事、枢密副使,但却由於卷入至元十九年阿合马遇刺事件,而被诛杀。张在《元史》中无传,也无碑铭等传记资料传世,生平事迹一直模糊不清。本文钩稽史料,考证了元朝前期文人王惮《秋涧集》中的元仲一实际上就是张。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张进入忽必烈幕府的时间和经过,及其在潜邸时期的若干事迹。

  • 标签: 张易 元仲一 张启元 忽必烈 元朝
  • 简介:东晋成帝时期的殷融曾提出时有“中兴四佐”。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中兴四佐实指晋元帝时代的刁协、刘隗、周顗、戴渊四人。学界传统上依据东晋史料,多以元帝崇尚申韩之术,所任使之心腹唯在刁、刘,而对周顗、戴渊于元帝一朝的政治施为殊少研讨,实则周、戴二人以元帝心腹的角色活跃于政坛当亦甚早。周顗之文化名望仅次于王导,据《世说新语》其人在琅邪王氏之外的主要交集者庾亮、桓彝、郗鉴、谢鲲等均是亲帝室人物,此种政治立场的巧合当非偶然;戴渊因具武干而数次被委以控制地方力量的军事要职,其对于元帝掌握政局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中兴四佐缺载于此后的史籍,应当与刁、刘同周、戴在政治、社会风评上的巨大差异,周、戴奉事元帝之政治脉络的隐秘性,以及以王导为首之琅邪王氏势力对于第一次“王敦之乱”话语权的争夺及重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有密切联系。“中兴四佐”的意涵究为“元帝的四位股肱之臣”抑或仅为“元帝时因王敦而罹厄之四臣”,明帝、成帝之世就由于上述原因而在时人观点中各有呈露,同时这两种价值判断均随着政治掣肘和时代移易,先后消逝在东晋的时人谈资与史籍记录中,故而未受到后来治史者应予的注意。

  • 标签: 东晋 中兴四佐 周顗 戴渊 王敦之乱
  • 简介:戴震人性论微施扣柱作为考据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戴震当然地擅长于实证的考据学,但他同时又极具“由词通道”、“求道明理”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追求,对构筑哲学体系表现出很大的热忱与兴趣。尤其是他的人性理论,在中国古代人性论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就...

  • 标签: 戴震 道德理性 人性论 知识理性 人性理论 人性构成
  • 简介:庄子归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是汉代人所做的学术分野。汉人整合老庄的过程中,《史记》对老庄申韩的同传而书无疑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用。《史记》归庄入老并不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读懂《庄子》,而是他看到却又舍弃了庄学的思想核心,认为那些不过是空洞虚无的“寓言”而已。这其中的原因,一则是源于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儒道斗争的社会现实;一则是其“务为治”的指导思想导致了老庄的同传而书。

  • 标签: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庄子 老庄合流
  • 简介:1928年至1932年的四年中,中央大学的校长为张乃燕和朱家骅。张乃燕在1928年5月至1930年10月的任期内,三次辞职;朱家骅在此后一年多的任期内,也是三上辞呈。现年中还有任命而拒不到职的吴稚晖、任鸿隽;任命到职而遭拒被驱的桂崇基、段锡朋。这一场长风潮使中央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一度陷入困境。张乃燕第一次辞职,是在他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后的次月,即1928年6月24日,以不愿久任繁剧为由,要求调动工作。大学院准备调张乃燕任大学院参事,所遗校长缺,拟请吴稚晖接充。国民政府遂于1928年7月8日议决,任命吴稚晖为中央大学校长。但是吴稚晖却致函大学院,坚辞不就。张乃燕也表示不就参事职。此前,中央大学

  • 标签: 行政院 经费问题 教育经费管理 国民政府 任鸿隽 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