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日本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众多世代传承、守护至今的文化遗产,日语把这些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本文将在对有关概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综合介绍日本化遗产体系的概况。

  • 标签: 日本 文化遗产体系 文化财
  • 简介: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形成由萨摩藩士提出的出兵征讨台湾蕃地,兼以明确琉球归属问题的"一石二鸟"侵略政策。在美国人李仙得等的指导下,出台了《台湾蕃地处分要略》,计划出兵台湾,最终达到殖民台湾一部或全部的目的,但在各国反对下,特别是在美国公使的反对下,日本政府决定终止出兵行动。但西乡从道等不顾明治政府暂缓出兵之决定,强行发船出兵侵略中国台湾,"西乡暴走"不但开创了日本军阀跋扈的首例,也揭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大幕,更迈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 标签: 出兵 台湾蕃地 始末
  • 简介:自汉代开始,中日两国在文化、科技等许多领域进行过交流,尤其是唐、宋、明三代是中国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对日形成重要影响的时期,但在近代文物保护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理念上,日本起步较早,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古建筑遗存有许多相同之处,吸收和借鉴其保护理念的先进成分,对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日本 古建筑 保护理念
  • 简介:日本刀歌》为欧阳修所作,抑或司马光所作,今人谭彼岸《〈日本刀歌〉作者新考》,《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王水照(《〈日本刀歌〉与汉籍回流》,《半肖居笔记》,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宁群娣(《关于〈日本刀歌〉作者及其影响的考证》,《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均有所考证。谭文较早,故近来出版之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以其为最早考辨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页1370)。其实,前人对此早着先鞭,兹就此略事鈎沉,以见学术递嬗之迹。

  • 标签: 日本刀 考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社会科学战线》 《沈阳大学学报》 史事
  • 简介:宋人之"愚",起自《尚书》殷商遗民之"顽",属于宗教、文化歧视现象。春秋时期,宋国多重厚君子,其愚在"好仁不好学"。不好学则不能明理,在崇尚理性的战国时期,遂演绎出"揠苗助长"等寓言。不好学则抱残守旧,在崇尚变革的诸子中,遂演绎出"守株待兔"等寓言。百家争鸣中,道家从"反智"观念中,开创出"大智若愚"的寓言传统。

  • 标签: 宋国 愚人 寓言 文学
  • 简介:日本人开始注意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还是不久以前的事。虽然蒙古史作为中国边区史的一部分早已为研究中国史的日本人所知,但蒙古或蒙古人作为与农业地域的日本和中国本部全然不同的游牧一骑马民族之邦,引起日本人的特殊注意,那仅仅是从上世纪末,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日俄战争(1904-1905)时开始的。

  • 标签: 蒙古史研究 日本人 简史 中国史 蒙古地区 蒙古民族
  • 简介:前人论及汉初文化时,多关注陆贾、贾谊对秦灭亡教训的总结。本文认为,汉初统治者在思考秦因暴力统治而迅速败亡的同时,却在政治思想、朝廷礼仪、职官设置等层面移植秦文化,将其作为汉家文化建设的基础,这也成为汉初文学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氛围。

  • 标签: 秦文化 秦礼汉用 文学语境
  • 简介:《韵镜》传到日本后被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神秘色彩,并被广泛应用于术数实践等世俗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日本20世纪初《姓名命运观》和《姓名作法、姓名判断》两本著作的介绍,论述了日本人依据《韵镜》而创造出"命名预测命运法"基本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讨论了《韵镜》与"纳音五行"的内在关系,从而阐述了"命名预测命运法"的理论基础,旨在对流行于日本江户、明治时期的"命名预测命运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韵镜》在日本民间神秘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示其作为音韵学著作跨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希望由此而引起中国学术界对这一尚无人涉足领域的关注。

  • 标签: 《韵镜》 命名预测命运法 《姓名命运观》 《姓名作法、姓名判断》
  • 简介:刘跃进先生在秦汉文学领域已耕耘十五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出版《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曹道衡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等几部厚重的著作,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最近又出版的《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从空间视阈对秦汉文学作了全新的解读。该书充分重视文献史料,将秦汉文学置于宏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综合考察了秦汉时期不同区域文学的空间分布及兴衰变迁,

  • 标签: 秦汉文学 空间分布 文学地理 文学研究 文人 视阈
  • 简介:《唐写本说文残卷》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说文解字》的最早古版本,它于1926年东渡日本,归内藤湖南所有。目前相关研究论著中,对于这稀世珍宝如何归了内藤湖南?以及将此物转手内藤湖南的重要人物——白坚,均付诸阙如或言之不详。本文通过白坚、内藤等的相关记录,考证和揭示白坚其人以及内藤湖南购买《唐写本说文残卷》的真实情况。

  • 标签: 唐写本说文 内藤湖南 白坚恭仁山庄 日藏汉籍
  • 简介:本文以考证《学令》先读经文条为中心,对古代中国讲学的形成及其传至古代日本后的演变这一过程加以探讨。首先,《学令》先读经文条所见之讲学,由学生背诵经注的"读者"课程与他们听博士解释经注的"讲者"课程组成,课程中学生无需以书籍为媒介。这一点已由宋版单疏本的特殊格式证明。其次,通过分析山东省诸城县前凉台画像石墓的讲学图及四川省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的讲学图(均为东汉晚期),证实前者与"读者"课程相对应,后者与"讲者"课程相对应,说明学令讲学式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在古代日本7世纪后半期创立"大学"时,引进了唐代讲学。据四国德岛县观音寺木简、正仓院文书及《令集解》等资料可知,当时以音读(汉语发音)为前提的"读者"课程并不盛行,而以汉文训读为基础的"讲者"课程却发展迅速。这与重视读者(帖试)的唐代国学正相反。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学令讲学式逐渐衰落,只用汉文训读讲解经书的"讲书"方式得到普及。如上历史过程确定了日本中国学的特色与局限。

  • 标签: 古代日本 汉字文化 中国学 明经 东汉晚期 帖试
  • 简介: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攻克澎湖,郑克塽随即降清,台湾自此纳入清朝版图。清朝、郑氏战争之进程,经由陆续赴日之华人海商而为长崎唐通事所把握,进而由唐通事以"唐船风说书"的形式报告给江户幕府。本文拟以《华夷变态》所收相关风说书为史料,揭示日本当时对康熙复台之认知过程,对以往主要依靠中文、西文的先行研究进行一些补充。此外,通事之认知建立于海商之报告,所以本文亦想探讨华人海商对康熙复台之观察。通过考察可知,日本基本上迅速地掌握了康熙复台的整个过程,因为台湾商船多为郑氏政权一方派遣,所以其报告中多见偏袒郑氏之语,但此并未对风说书的真实性产生大的影响。海商对台湾战时情形观察的角度也颇有与中文史料不同之处。

  • 标签: 康熙复台 日本长崎唐通事 华人海商 风说书 华夷变态
  • 简介:在同时代人的记述中,1920年代的上海究竟是如何形象?由于当时的上海已成为远东第一国际都会,对她的描述可谓不计其数,所持角度也多种多样,作者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1920年代日本人游记中对上海的描述,堪称视野独到,别具一格,栩栩如生。游记作者笔下的上海城市印象,既有众所周知的繁华景象,也有半殖民社会生活的黑暗一幕,以及日本人在这座城市中的活动场景。此外,1920年代是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代,而上海是反帝爱国运动的中心,于是游记中也留下了对民族主义运动现场的生动描述。

  • 标签: 日本人游记 魔都 上海印象
  • 简介:我自2001年和莫言结识后,算起来已有十二年的光景了。记得在十二年前的那个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与高玉琦先生来到莫言家中。看到老乡到来,莫言十分高兴。他在客厅里接待了我们。对于我们的采访,莫言十分配合。他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语速虽快,但很清晰。"白骨"与"头发"我们采访他时,莫言刚刚从法国讲学归来。那天莫言穿

  • 标签: 莫言 名人传记 羽毛球拍 茅盾文学奖 少年时代 淡定从容
  • 简介:南朝刘宋时期大量的咏物赋,在题材和表现上都表现出对传统赋风的承续,惟有鲍照《舞鹤赋》等六篇,超越了两晋以来设象立意的老套路,铺陈物象与抒发情志融合得非常紧密;抒情赋专注于感怀个人身世遭际,或叹时光,或悼亡者,或悲离别,表现空间狭小逼仄,缺乏崇高感和宏大叙事,只有鲍照《芜城赋》和谢灵运《江妃赋》具有较为厚重的内涵。刘宋辞赋的主流是延续传统,但题材与形制的新变也正在发生,大批以山水自然为描写对象的赋作集中出现,"歌"、"乱"在赋篇结构、抒情及修辞上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赋体的诗化初见端倪。刘宋辞赋创作呈现出赋史转折期新旧杂糅、承变交并的总体特征。

  • 标签: 刘宋 辞赋 咏物与抒情 传统与新变
  • 简介: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文学院曹胜高教授的《中国文学的代际》2013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直接关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文学变革期的研究作为关节点,选择了周秦、汉魏、唐宋、元明与近代五个历史节点,

  • 标签: 中国文学 出版 代际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商务印书馆
  • 简介:《二李唱和集》为北宋李昉、李至唱和诗集,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昉“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即指此书而言。此书为今存宋人最早之文学总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大学图书馆 唱和 日本 《青箱杂记》 文学总集 文学史
  • 简介:1982年初春,天气仍是乍暖还寒.我从武汉到了北京,揣着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的通知走进位于香山的昭庙.向在这里举办的茅盾文学奖评选读书班报到。记得首先接待我的是作协创研部主任谢永旺,他除了表示欢迎外就是向我交待读书班的任务,接着.就分配一批让我读的长篇小说。于是,我还来不及环视一下周围的环境,也来不及打听一下读书班内有哪些成员.就开始了工作——因为我是最晚一个报到者。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兴奋,又是那么陌生。

  • 标签: 茅盾文学奖 读书班 评选 回忆 中国作家协会 长篇小说
  • 简介:唐代初年文坛上出现一种矛盾现象:作家写手们在理论上把南朝文学作为"亡国之音"痛加批判,而在创作实践上却又追随南朝文学的轨辙亦步亦趋,甚至踵事增华。对南朝文学既爱且恨的矛盾在这一历史阶段表现得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学自身发展的延续性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的不协调。

  • 标签: 初唐 文学理论 矛盾 成因
  • 简介:研究者的文化制度学养事关研究准确度和研究深度。检视明清文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硕士、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发现研究者对于职官制度方面的学养普遍不足,甚至严重欠缺,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值得重视。

  • 标签: 职官制度 职官别名别称 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