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在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中,民族政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建党9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民族政策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独具特色的体系,但是,有关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系统分析尚未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政策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进程。为了进一步分析民族政策的中国特色,我们尝试对当代中国民族系统进行初步的阐释。

  • 标签: 政策研究 民族政策 系统分析 中国
  • 简介:加盟共和国民族意识的增强及民族问题的激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分析了苏联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苏联民族语言政策存在如下失误:一是语言政策与宪法原则及苏共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这使得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情绪具有正当性并对其有很大程度的强化作用:二是过分强调语言政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双语政策仅针对非俄罗斯民族,不利于俄罗斯民族与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交流。这些失误强化了加盟共和国已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之一。

  • 标签: 语言政策 民族主义 乌克兰 苏联
  • 简介:本文在总结新加坡种族格局的形成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国的偶然独立造成的国族认同困境和新加坡政府40年来处理种族问题的主要政策,涉及住房、语言、教育、国防等方面。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多元种族主义 新加坡 国族与种族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出现交流及融合之势。美国凭借其在全球范围中的经济扩张与霸权地位,使得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现代流行文化的全球化。法国是传统文化大国,由于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削弱,为保护其在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地位,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大力向世界出口和推广法国文化。法国电影业是法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支柱之一,是对外推广法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基于此,笔者分析法国文化政策下的法国电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标签: 法国文化政策 文化产业 法国电影业
  • 简介: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有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而且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始终是毋庸置疑的。他从来没有放弃台湾的想法。早在清郑对峙与议和时期,郑氏多次提出"照朝鲜事例"处置台湾,但康熙皇帝始终没有答应,坚守了国家统一的最后底线。在平定郑氏统一台湾之后,当臣下议论或弃或留之时,康熙皇帝果断决绝地把台湾收归清朝版图。这是由其秉持传统儒家大一统观的政治理念所决定的。可以说,统一台湾是康熙皇帝大一统观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具体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康熙皇帝的理台政策也有逐渐强化之势。从设置府县,展界开海,到派遣巡台御史,都逐步加快了台湾内地化的进程,从而也使台湾成为大一统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康熙皇帝 台湾地位 理台政策 大一统观 海疆意识
  • 简介:《条陈西海善后事宜折》是清朝在罗卜藏丹津事件后对青海的善后治理政策,它的实施基本奠定了雍正朝起清代的青海政策,影响深远。然而,学界常引用其具体内容指代清朝对青海的某项政策,而往往忽视其内容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经过了不断修改完善。本文分析探讨《条陈西海善后事宜折》的修改完善历程,从而厘清清朝青海政策的史实。

  • 标签: 治理政策 善后事宜 雍正朝 青海 西海 修改完善
  • 简介:司法权限方面的争议在界定清朝(1636-1912)诸帝与其蒙古臣民关系的实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蒙在法制上的互动可追溯至清朝建立前。那时,对于自己不满意的法律内容,蒙古人经常向满洲统治者求助。以汉名理藩院而广为人知的蒙古衙门的建立,可视为处理刚归顺的蒙古人信息的一种尝试。蒙古当局被赋予有限的司法权力,或者说在其职责范围内,理藩院被迫面对诉讼者试图与当局角力的困境,在形塑理藩院的职责范围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通过审视理藩院在法律方面的权限,我们可以看到原本多元的法律秩序向更一致、更稳定的方向发展着,并呈现出一种把蒙古人纳入中华法制的趋势。

  • 标签: 法律政策 蒙古人 司法领域 国家权力 清朝 18世纪
  • 简介:纳日碧力戈教授认为,在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即少数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与研究单位弹性的缺乏。如何科学地制定双语教育政策,纳日碧力戈教授建议:第一,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加强平等的生命体之间的对话;第二,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有’而能‘超越”’的思想处理生命体之间的平等性和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第三,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通过领会语言人类学中“符号”和“指号”之间的关系来处理大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四,借鉴解释人类学家格尔茨的“modelfor”和“modelof”的观点确立少数民族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性。

  • 标签: 双语教育政策 少数民族 生命体 主体性
  • 简介:清代承袭以前中原汉族王朝之制,将宗室亲王一子封为世子、郡王一子封长子,又曾将世子、长子列入宗室所封的爵等之中,世子列在亲王之下、郡王之上,长子列在郡王之下、贝勒之上。但传统的世子、长子并非爵称,也不是爵位,所以世子、长子究竟算不算爵,是否应列入爵等之中,即使清朝官方的政书也记载不一,有的列入,总计为十四等爵,有的不列入,为十二等爵(详见后述),这样的两种处理办法,令今人莫衷一是。

  • 标签: 长子 清代 王之 宗室 中原 爵位
  • 简介:两岸史学界都有一部分学者正在从事台湾史研究,由于两岸社会制度的不同,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的史观,那是必然的,不足为奇。由于史观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看法:各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对方的观点则有问题。这样,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只能各说各话,无法产生交集,很难取得共识。因此,要推动台湾史研究和交流,就必须对双方的史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分歧的所在及其原因,找到关键问题,进而展开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分歧、取得共识的途径,推进台湾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台湾史 史观 两岸交流 社会制度 史学界 分歧
  • 简介:音乐是个好东西,它能让悲伤的你高兴起来,也能让整个世界为你倾倒。

  • 标签: 音乐 早产儿 脑损伤 乐观
  • 简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续修地方志的几项规定(讨论稿)》提出“对志书篇幅加以适当限制”,并对各级志书的字数提出了具体要求.很有针对性.很有必要。控制不住篇幅膨胀.是首轮志书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控制二轮修志篇幅.已在方志界形成共识。

  • 标签: 志书编纂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续修地方志 适当限制 二轮修志 篇幅
  • 简介:附件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文组成内芯的整体结构。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地方志书附件整体上设置、内容、体例形式等,已趋于科学完备。但仍存在某些问题,如主编不作序、凡例里问题多、图照呈泛滥趋势、不该作附的事物作了附、英文目录待商榷、附体裁概念不清等。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与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商榷,以期有所裨益。

  • 标签: 地方志书 主编 凡例 图照
  • 简介:审计不属经济管理的范畴,也没有经济管理的职能。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最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审计是为了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侵犯,审计是保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同时审计对廉政建设和惩治腐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志书中审计志不应该归为经济管理志之中,而应与纪检、监察放在一起记叙。

  • 标签: 志书 审计 纪检 监察
  • 简介:“小儿锦”,又称“消经”“小经”,是中国穆斯林创造的汉语拼音文字,它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它曾经在历史上被中国的回族等穆斯林广泛使用,成为学习汉文、记事、通信的工具,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小儿锦”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成果颇多。20世纪30年代,白寿彝先生已开始关注和研究小儿锦,他于民国26年(1937年)发表在《申报》上的《从“小锦”说到边疆教育上的文字问题》一文是目前发现学术界对小儿锦最早的研究。本刊刊发此文,以飧读者。

  • 标签: 文字问题 边疆教育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汉语拼音文字 中国文化 历史价值
  • 简介:周代天子、诸侯使用多字谥并不少见,文献记载周代同一历史人物的谥号,有时是多字谥,有时是多字谥的省称。由于对多字谥省称现象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学者在校释文献时,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谥号,或认定其中必有误载,或改动原作中的谥号,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这些不同的谥号,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为多字谥省称的可能。在没有更多的确切材料予以证明之前,仍需阙疑待考。

  • 标签: 周代 多字谥 省称
  • 简介:文章介绍了舟曲藏族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乐器的种类以及特点,并对舟曲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抢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 标签: 舟曲 藏族 传统音乐 保护与抢救
  • 简介:首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志》较为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载了克孜勒苏州及所属三县一市的历史与现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辉煌业绩,民情民俗民生的深厚底蕴和变化,为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提供了宝贵财富。编纂地方志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处理续志、首轮志书衔接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应不断探索、总结,在实践中丰富续志理论,更好地指导续志工作。

  • 标签: 克州 续志 问题
  • 简介: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治价值观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以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民生政治价值观便应运而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关系、社会分工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实现公共政策的民生价值转向是从经济政治向民生政治转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济政治观 民生政治观 公平正义 民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