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海瑞(公元1514—1587年)字汝贤,自号刚峰,海南省琼山县人。曾任知县、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南吏部右侍郎等官。海瑞所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尖锐之时。他一生宦海浮沉、坎坷不平,加上他的品格修养和个人素质,形成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

  • 标签: 海瑞 政治思想 由盛转衰 社会矛盾 明王朝 都察院
  • 简介:<正>毛泽东早期在政治上就具有强烈的参予意识,并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认识和由此提出的种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方面。(一)忧国忧民的参予意识——“五四”前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思考毛泽东青年时代就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自勉。他的忧国忧民参予意识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1、“积弊甚深”的国民性

  • 标签: 毛泽东早期 共和国 新民学会 青年时代 二十年 中国国民性
  • 简介:<正>西方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是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潮。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主导思潮传入中国以前,许多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驱,多多少少在思想上留下过这三大思潮的刻痕。西方民主主义的影响自不必说,空想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也对早年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如青年时代的恽代英,就在其列。任何一种真诚的理论都是改造理论,这种改造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改造而实现的。无论

  • 标签: 早期政治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 恽代英 民主主义 新村主义
  • 简介:清朝皇帝政纲“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涉及天、祖、民三者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人君,关键在探索天人相与的奥秘,寻求高度有效的治理之道。

  • 标签: 政治思想 帝王 清代 勤政爱民
  • 简介:<正>一陈氏人权说有多义性“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在救亡唤起下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明星”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在1915年9月15口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遂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基本方向,这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菁华。此后,在七卷以前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对资产

  • 标签: 陈独秀 政治思想 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 人权 新文化运动
  • 简介:林丹汗在25岁时就被明朝称做“名王”,并且开始同明朝建立了宿愿已久的邦交,取得了与明朝的市赏。然而在蒙古部族中却还未能取得太大的统治权。《明实录》万历四十六年九月甲子(京都大学本)的一条记载中写道:虎墩免憨以东,则米少花火爱免宰赛卜儿亥等酋,以西,则拱兔扌著臣台吉歹青黄台吉等酋,或以十数营称,或以二十四营称,皆拥强聚众,反复无常。而乃蛮兄弟之七营又在东西诸虏之中,正负广宁锦义之背,未款而屡逞者十三年久矣。无年不三四入犯,无犯不杀掠人畜,盖称雄黠,而最难制驭。从上文可知,就是在整个蒙古部族中也只有几个首领。其中有的与明朝建立了和平邦交,有的对明朝进行侵犯

  • 标签: 林丹汗 努尔哈赤 蒙古 国书 达延汗 《明实录》
  • 简介:《独立评论》时期,胡适一改1929~1930年间发生"人权之争"时全面批判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立言方式,转而全面、深入地阐释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将之揉入自由主义的价值体系内来审视。胡适对孙中山政治思想态度的转变,表层上是源于他期望弥合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的民族主义激情对自由主义理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 标签: 胡适 孙中山 自由主义
  • 简介: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本文论述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就如何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作了对策思考。

  • 标签: 以德治国 思想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
  • 简介: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部常读常新的思想史巨著。萧先生根据政治学观点,参酌历史学方法,充分运用原始资料,以从事逼近古人思想原义的工作;本书消除了历来“考据”与“义理”的僵硬划分,使历史考证真正成了理解和阐释思想的有效工具。此书以“封建天下”时期为中国政治思想之“创造时期”,洵为卓见。孔孟之仁政思想乃此创造时期之最大创造。对仁政思想之革命性,本书有充分揭示;但于其批判性,惜乎犹未“及其见处”。

  • 标签: 政治思想 创造性 理解
  • 简介:略述云南四位回族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马经自元以后的各朝代,云南回族中出了不少名人,其中最能代表云南回族政治思想倾向和风格的著名思想家有元朝的开国功臣赛典赤·赡思丁、明朝的大航海家郑和和大思想家李贽、清朝云南回族起义领袖社文秀等。他们中有的生于云南,逝于...

  • 标签: 少数民族 政治思想 杜文秀 云南回族 伊斯兰教 各民族
  • 简介:<正>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建国以来,已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尽管“四人帮”时期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儒法斗争史”,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理性探讨。只是,这种研究,却存在着不少令人怅然的缺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只看到法家政治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却极少注意这种思想与现实之间足以泯灭其进步意义的激烈冲突;只赞美它的革命性,却无视其思想结构中无法排解的足以抵消其革命性的内在矛

  • 标签: 进步意义 韩非子 “法治” 法家思想 政治思想 君臣
  • 简介:创新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无论在面向未来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还是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 标签: 创新 德育模式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水平
  • 简介:本文是郭嵩焘和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笔者着重探讨在郭嵩焘和刘锡鸿的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意识和他们看到的西方有什么关系这类的课题。笔者想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在他们出使之前的所有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士大夫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应该担负什么任务?”第二,他们从这个问题意识来观察西方社会,特别关注英国的“官”和“民”的关系。并且他们对英国政治的看法之间有思路的差别。

  • 标签: 郭嵩焘 刘锡鸿 士大夫观 英国政治观 官民
  • 简介:<正>众所周知,《老子》虽极富哲学思辩之“吊诡”,却又极重其“道”之能有所用,道德经五千言,强半在说治天下的方略大计。可知,道家学派在初兴之际,是和儒家学派一样积极入世的。当然,入世者亦将有如何入世的区别,而在学界不少人的心目中,《老子》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只是冰冷理性的体现,绝无温情仁爱的道德情感可言。于是,一种颇觉简单的结论便自然出现:道家初祖的治世术,是以客观的法则规律为依据的,不像儒家之创始者那样执着于亲情仁义的社会规范。这种结论宜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老子》之中确乎有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类的论说,而且又明确说过“治国如用兵”的话,用兵打仗,你死我活,当时似乎还没有不许虐待俘虏的约法,既然如此,政治不就和战争一样是残酷无情的吗?初看去,这一切都来得振振有词,不容置疑。不过,倘若本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原则

  • 标签: 《老子》 道德政治 圣人 儒学 道德情感 道德理想
  • 简介:普鲁士政治制度发展的独特模式源于19世纪初的改革。自由派官僚普遍赞同这样一个看法,即“自由主要是建立在行政制度而不是宪法上的”。行政制度的合理化是政治改革的关键,宪法政治则是行政改革的辅助。当行政自治方案、宪政计划遭遇普鲁士社会和历史的现状而流产之后,改革时期留下的合理的行政制度却代替“宪政自由”发挥了职能。

  • 标签: 行政制度 政治思想 19世纪上半叶 自由派 普鲁士 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