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海瑞(公元1514—1587年)字汝贤,自号刚峰,海南省琼山县人。曾任知县、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南吏部右侍郎等官。海瑞所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尖锐之时。他一生宦海浮沉、坎坷不平,加上他的品格修养和个人素质,形成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

  • 标签: 海瑞 政治思想 由盛转衰 社会矛盾 明王朝 都察院
  • 简介:<正>毛泽东早期在政治上就具有强烈的参予意识,并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认识和由此提出的种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方面。(一)忧国忧民的参予意识——“五四”前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思考毛泽东青年时代就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自勉。他的忧国忧民参予意识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1、“积弊甚深”的国民性

  • 标签: 毛泽东早期 共和国 新民学会 青年时代 二十年 中国国民性
  • 简介:<正>西方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是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潮。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主导思潮传入中国以前,许多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驱,多多少少在思想上留下过这三大思潮的刻痕。西方民主主义的影响自不必说,空想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也对早年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如青年时代的恽代英,就在其列。任何一种真诚的理论都是改造理论,这种改造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改造而实现的。无论

  • 标签: 早期政治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 恽代英 民主主义 新村主义
  • 简介:清朝皇帝政纲“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涉及天、祖、民三者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人君,关键在探索天人相与的奥秘,寻求高度有效的治理之道。

  • 标签: 政治思想 帝王 清代 勤政爱民
  • 简介:<正>一陈氏人权说有多义性“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在救亡唤起下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明星”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在1915年9月15口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遂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基本方向,这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菁华。此后,在七卷以前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对资产

  • 标签: 陈独秀 政治思想 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 人权 新文化运动
  • 简介:林丹汗在25岁时就被明朝称做“名王”,并且开始同明朝建立了宿愿已久的邦交,取得了与明朝的市赏。然而在蒙古部族中却还未能取得太大的统治权。《明实录》万历四十六年九月甲子(京都大学本)的一条记载中写道:虎墩免憨以东,则米少花火爱免宰赛卜儿亥等酋,以西,则拱兔扌著臣台吉歹青黄台吉等酋,或以十数营称,或以二十四营称,皆拥强聚众,反复无常。而乃蛮兄弟之七营又在东西诸虏之中,正负广宁锦义之背,未款而屡逞者十三年久矣。无年不三四入犯,无犯不杀掠人畜,盖称雄黠,而最难制驭。从上文可知,就是在整个蒙古部族中也只有几个首领。其中有的与明朝建立了和平邦交,有的对明朝进行侵犯

  • 标签: 林丹汗 努尔哈赤 蒙古 国书 达延汗 《明实录》
  • 简介:《独立评论》时期,胡适一改1929~1930年间发生"人权之争"时全面批判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立言方式,转而全面、深入地阐释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将之揉入自由主义的价值体系内来审视。胡适对孙中山政治思想态度的转变,表层上是源于他期望弥合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的民族主义激情对自由主义理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 标签: 胡适 孙中山 自由主义
  • 简介: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部常读常新的思想史巨著。萧先生根据政治学观点,参酌历史学方法,充分运用原始资料,以从事逼近古人思想原义的工作;本书消除了历来“考据”与“义理”的僵硬划分,使历史考证真正成了理解和阐释思想的有效工具。此书以“封建天下”时期为中国政治思想之“创造时期”,洵为卓见。孔孟之仁政思想乃此创造时期之最大创造。对仁政思想之革命性,本书有充分揭示;但于其批判性,惜乎犹未“及其见处”。

  • 标签: 政治思想 创造性 理解
  • 简介:略述云南四位回族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马经自元以后的各朝代,云南回族中出了不少名人,其中最能代表云南回族政治思想倾向和风格的著名思想家有元朝的开国功臣赛典赤·赡思丁、明朝的大航海家郑和和大思想家李贽、清朝云南回族起义领袖社文秀等。他们中有的生于云南,逝于...

  • 标签: 少数民族 政治思想 杜文秀 云南回族 伊斯兰教 各民族
  • 简介:<正>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建国以来,已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尽管“四人帮”时期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儒法斗争史”,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理性探讨。只是,这种研究,却存在着不少令人怅然的缺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只看到法家政治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却极少注意这种思想与现实之间足以泯灭其进步意义的激烈冲突;只赞美它的革命性,却无视其思想结构中无法排解的足以抵消其革命性的内在矛

  • 标签: 进步意义 韩非子 “法治” 法家思想 政治思想 君臣
  • 简介:本文是郭嵩焘和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笔者着重探讨在郭嵩焘和刘锡鸿的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意识和他们看到的西方有什么关系这类的课题。笔者想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在他们出使之前的所有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士大夫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应该担负什么任务?”第二,他们从这个问题意识来观察西方社会,特别关注英国的“官”和“民”的关系。并且他们对英国政治的看法之间有思路的差别。

  • 标签: 郭嵩焘 刘锡鸿 士大夫观 英国政治观 官民
  • 简介:普鲁士政治制度发展的独特模式源于19世纪初的改革。自由派官僚普遍赞同这样一个看法,即“自由主要是建立在行政制度而不是宪法上的”。行政制度的合理化是政治改革的关键,宪法政治则是行政改革的辅助。当行政自治方案、宪政计划遭遇普鲁士社会和历史的现状而流产之后,改革时期留下的合理的行政制度却代替“宪政自由”发挥了职能。

  • 标签: 行政制度 政治思想 19世纪上半叶 自由派 普鲁士 宪政
  • 简介:“天下”原指中国领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肇端於五胡建国华北,逐渐形成了将四夷也包含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意识。这种新天下意识随着当时规模巨大的人口移动,被传播到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等国,并影响到古代朝鲜、日本的国家建设。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动向中,倭国王从倭王武时代既向中国皇帝称臣,同时又自称“治天下”之王,到隋炀帝时代倭王自称“天子”,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天下”意识。伴随着新天下意识在东亚的形成和传播,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最终被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东亚各地区也进入新的中华、天下纷然丛生的时代。

  • 标签: “天下”意识 倭国 中国 东亚 世界秩序
  • 简介:西汉初年的思想家中,影响较大的当数陆贾、贾谊、韩婴和董仲舒。这些思想家是不同阶段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展现了思想演变进程中的时代特点。从秦的法家专政到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学地位的确立,思想家们的贡献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治”的指导思想问题。“治术”对于思想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地进行实用操作和实现制度化,

  • 标签: 政治法律思想 陆贾 思想家 代表人物 思想演变 儒家经学
  • 简介:戊戌辛亥间文化思想政治汤志钧19世纪末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由维新变法到推翻帝制,波澜壮阔,风发潮涌,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戊戌维新,报刊流行,教育改革,冲击了封建传统,促使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虽然仅仅走了第一步,却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步。那么,戊...

  • 标签: 文化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章太炎 孔子 顾炎武
  • 简介: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邙山(今孟津县)人,西汉初年著名思想家。前贤时俊对贾谊其人其学研究较多,但对其思想的派别属性一直争论不休。揆诸众说,尤以论其为儒家和法家者居多,首论贾谊为汉初法家代表人物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明确地将贾谊作为汉初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夫之及近人丁泰、肖蔻父等均持与司马迁相同的观点。而西汉末年的刘歆,却将贾谊定性为儒者。班固宗刘歆之说,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贾谊的《新书》归为儒家类,此后,历代正史之《艺文志》及目录学著作均将《新书》归类儒家。

  • 标签: 贾谊 汉代政治 法治思想 《艺文志》 代表人物 《新书》
  • 简介:杰斐逊从人类理性和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坚持洛克式自由主义观点,激烈批判欧洲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表达了对欧洲强权政治的极端厌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和正义原则。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美国作为人类社会未来理想的先行者和试验者,其外交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目标,为非道德的国际关系作出榜样。杰斐逊外交思想融合了美国例外论与古典自由主义理念,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起源,对当时和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杰斐逊 外交思想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美国外交 正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