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中共意识形态研究发轫于1980年代,其焦点集中于破除极“左”思潮与拨乱反正等资政议题;1990年代渐次转向意识形态认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提升中共意识形态话语权等理论层面。其研究内容,包含中共意识形态来源、意识形态历史发展与变迁、领导人意识形态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与创新等多元面相。既有成果多为理论分析与论证,其研究视角、方法与资料仍有待拓展,而注重以历史主义视角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借鉴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方法、发掘利用民间的新史料,则是推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可循之路。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加缪的神话意识体现在对神话传统精神的继承和新神话的延续创作上。加缪对神话传统的继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直接引用神话中的元素和典故;二是提炼神话涵义投射于作品之中;三是神话成为一种意象,内化为作家的思维范式。《局外人》以其对文明的挣脱与反抗,演绎了新时代的人类回归自我的神话。

  • 标签: 阿尔贝·加缪 神话意识 《局外人》
  • 简介:青藏高原被视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在这高海拔、气候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上,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顽强、乐观而善良的生活态度,用各种文化手段与行为保护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今天我们深入了解藏族文化,不难发现从生计方式到各种文化禁忌,无不渗透着藏族人民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并使万物生生不息的环保理念。本文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试图对藏族文化中生态保护的意识理念及文化实践作一梳理,以探讨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文化生态学 藏族 生境 生态意识
  • 简介: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关系到各民族青年的健康成长。新的时代条件下,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扎实推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影响因素。本文立足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础和现状,深入分析了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培育方式、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想导引、环境熏陶、法治保障、实践深化等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增强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效果。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青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
  • 简介:隋唐之际是思想变革的时代。本文通过《中说》一书讨论隋王通《续六经》的思想理念,论证其书对於贞观、开元“改撰”经典的启发。认为王通的《续六经》是试图创建中古正统和打造帝王之道的时代新篇章,不仅影响了贞观之治,也带动了隋唐之初的疑经改经之风,引发了诸多经学争议和礼制改革,促进了新经典的出笼和经典意识的变化;并认为从贞观、开元的“改撰《礼记》”,甚至直至中晚唐之际的“新《春秋》学”,都可以从王通的论述中发现其思想渊源,如此三者相续,构成隋唐思想变革的主线,此为研究中古思想史不可忽略,且有待深入的一个论题。

  • 标签: 《中说》 《续六经》 《类礼》 《类礼义疏》 改撰经典意识
  • 简介:从菲利普王之战到独立战争结束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人囚掳叙事。对于被印第安人掳获的殖民地人而言,这些叙事不仅是其建构印第安人作为"野蛮人"的"他者"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暗含了对自身角色与身份认同的理解。殖民地人运用清教、自由和权利话语,使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从"崇拜撒旦、堕落邪恶的异教徒"到"迷信愚昧、酗酒食人的野蛮人",从"好战残忍、热衷杀戮的嗜血恶魔"演变为象征"专制暴政、贪婪腐败的文化符号"。这种建构的复杂流变内含了野蛮与文明、宗教与世俗、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对立,激发了殖民地人的危机想象与自我审视。它不仅加速了殖民地人对印第安人身份的排斥,还深化了殖民地人对自身特质的认知,促进了其身份认同由殖民地人、英国人向美利坚人的过渡与转变。

  • 标签: 殖民地人 印第安人 囚掳叙事 “野蛮形象”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