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1950年10月,苏南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苏南农村工作团的指导下,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后,刚翻身的农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由于贫下中农缺少农具、资金不足、劳力强弱不均等因素,生产遇到困难。当时,党和政府号召“组织起来,互相帮助”。于是从1953年开始,农户以邻居、亲戚组成临时性的伴工互助组,继而发展为常年互助组。

  • 标签: 农村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 集体 土地改革运动 苏南地区 1950年
  • 简介: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传入云南滇东北、滇北苗族地区。基督教教育随之兴起,对当地苗族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典型事例,阐述基督教学校教育和“主日学”教育两种形式在云南苗族地区的发端、影响。认为对仍然存在的类似文化补习式的“主日学”这一教育形式,在进行规范化管理时宜持谨慎态度;在发展信教地区经济,提高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标签: 云南 苗族基督教 教育形式 考察
  • 简介:抗战前夕,中国共产党宣布放弃"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此后的抗日根据地是如何掌握与巩固农村政权的?这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太行根据地发动群众进行"合理负担"和"反对坏官、坏绅",初步完成了对农村政权的改造。随后通过"三三制"村选及减租减息激发农民广泛参与,并通过干群反省大会达到了"宝贵干部历史、又宝贵群众热情"的目的。来自上级和农民的双重压力,促使农村政权与群众的关系得到改善,最终使得共产党在农村扎下根来。太行的历史经验证明,党的领导与群众的支持,是根据地农村政权得到改造与巩固的重要基础。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太行抗日根据地 政权建设
  • 简介:陶行知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教师如能因时、因地展开教学,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贯穿一个“农”字,体现农村生活虽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的特点,农村孩子的作文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 标签: 农村生活 乡土气息 学生作文 实际生活 作文教学 农村孩子
  • 简介:作为一种源于农村,又在农村的文化土壤中得以发展的文化样式,地方戏曲需要构建一个有益于其自身成长,也有益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但就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认知的缺失、相关体制的缺陷导致此类平台的构建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以"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为主要研究议题,将从必要性、发展情况以及构建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望对农村的地方戏曲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 标签: 公共文化服务 农村地方戏曲 平台构建
  • 简介:返乡农民工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一段时间来,由于对返乡农民工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不够,以至于他们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因此,在科学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 标签: 新农村 返乡农民工 先进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
  • 简介:中国农村社区原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冲击和消解,新的社区文化空间正在经历变革和重构,民俗文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受到质疑。但是,在以金华、衢州为中心的浙江中西部农村,民间婺剧活动正呈现出繁荣的发展势头,在当地农村社区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论证民间婺剧活动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如何介入新的社区文化空间的建构。其一,复兴的民间婺剧活动在其具体形态上产生了哪些变化;其二,变革中的农村社区民众对身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持有怎样的文化心态;其三,民间婺剧活动如何在社区空间和人的意识领域实现文化扩展和建构。

  • 标签: 婺剧 复兴 社区 文化空间 重构
  • 简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客家文化建设,要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历经千百年在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既含中原文化血脉又有客家原乡特质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所蕴含的客家精神塑造了诸如洪秀全、丘逢甲、孙中山、朱德等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推动古老而又沉重的历史车轮前进的客家优秀儿女,客家文化包涵了客家精神伦理、方言、文学、艺能、歌舞、建筑、民问信仰习俗等诸多方面。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传承与保护 闽西客家 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