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第一、它把高文典册的史书陈寿《志》通俗化了。使本来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读得懂的史书,变成几乎连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强看下去,虽有种种原因,而文字通俗最为主要。第二、把正史变成小说,为了把一件事说得娓娓动听,把一个人说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使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我没有核对《志》和《演义》之间的异同,但我想象桃园结义、连环计、

  • 标签: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历史小说 典册 祭东 八阵图
  • 简介:满族人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是汉族的白话长篇小说.顺治七年(1650),汉文翻译告竣.它以通俗化手法传播汉族历史文化知识,小说中人物刻画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正处于军事斗争中的满族统治集团很需要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从这部书中,满洲人不仅学到了战阵之法、权谋之策,而且学到了儒家文化.本文拟从满文抄、刻本的翻译出版情况来分析其译书的成因及版本价值.

  • 标签: 《三国演义》 满文 刻本 历史文化知识 军事斗争 长篇小说
  • 简介:设想一下,如果让张飞去住怡红院,访蘅芜院,在大观园里享受风花雪月……那将使读者啼笑皆非,为什么?不和谐啊,人物与环境不和谐嘛。如果让诸葛亮去水泊梁山,充当“智多星”,当然完全可以胜任,但他以汉室为宗,以臣节为重,去当草寇,是不会愿意的,徐庶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设一谋吗?假如让诸葛亮上梁山,也是思想性格与行为相悖。

  • 标签: 和谐之美 《三国演义》 思想性格 诸葛亮 大观园 梁山
  • 简介:本文将探讨故事由历史进化到小说的过程中,罗贯中截长补短、踵事增华的创作技巧。以及提出《演义》中“集团”的概念。

  • 标签: 三国 集团 历史小说
  • 简介:鲁迅在其名著《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演义》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诚非虚言。按照《演义》的描述,诸葛亮是这幕大戏的总导演,是一个策划和驾驭历史发展进程的重量级人物。

  • 标签: 三国演义 隆中对 崔州平 黄承彦 卧龙冈 孟公威
  • 简介:我国历史上的时期处于冷兵器时代,然而,《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冷兵器和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这是作者受其生活年代的兵器发展状况影响的结果。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辨别《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大有裨益的。1《志通俗演义》后半部多处提及火器,其中最具体生动的是以下描述火炮和地雷使用情景的几段(引文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

  • 标签: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年代 冷兵器时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生活年代 三国时期
  • 简介:一、被扶起的阿斗陈寿认为刘禅在位前期任命贤相诸葛亮,则是一位遵循治国之理的国君,然而当他被宦官小人黄皓迷惑时,就成为了昏君一位。正如“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的道理一样。俗话说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刘禅是典型无主见的昏君,并非扶他不起,而在于是否有人扶他。由于刘禅不干涉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能积极治蜀,赏罚分明;裁抑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发展生产,在不长的时间内,使民贫国虚的蜀汉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一派兴旺的景象。于是有建兴年的平定南中,七擒七纵孟获,夷汉相安。既而有建兴五年至十二年的“六出祁山”。这时候我们的阿斗确实被诸葛亮扶起来了。

  • 标签: 《三国志》 刘禅 六出祁山 黄皓 孟获 三国志集解
  • 简介:西晋陈寿所撰记述汉晋间魏、蜀(汉)、吴史事书,自《隋书·经籍志》以来的公私簿录,着录时都是以《志》作为名称,唐代以来特别是宋代以後的文人学士,诵读研治其书,大多亦若此称谓,至少尚未有人提出过不同说法,正如缪钺所云:“如此称呼,千载相承,并无异议。”然而,覈诸西晋李唐间相关记述以及传世早期版本,可知这并不符合当日实际情况,流俗相传,不过积非成是而已。

  • 标签: 《三国志》 陈寿 经籍志 西晋 公私 称呼
  • 简介:古籍的今注今译工作,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古典名著《志》尤其受到出版界的青睐,中文今译本计有如下八种:王静芝等译《白话志》,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苏渊雷主编《志今注今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田余庆、吴树平主编《志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刘辉等译《志现代文版》,红旗出版社1992;曹文柱等主编《白话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戴逸主编《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方北辰注译《志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志》1996。然而据笔者初步考察,发现有些注译者疏于校释,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日本学者今鹰真、井波律子、小南一郎人自1967

  • 标签: 三国志译本 译本评介
  • 简介:东晋人徐众撰著的《评》就是一部值得注意的史学著作。对于徐众,据现有资料只知他于咸康中为黄门侍郎,建元初进侍中,详情无考。

  • 标签: 三国 侍中 元初 史学著作 东晋 考辨
  • 简介:记载历史的书籍有很多,它们中的大部分今天已经散佚。本文将这些散佚的史书称为“佚史”。它们在南北朝流传较广,还被裴松之抄入《志注》。到了唐代,随着《志》与《志注》的流传,佚史不再为世人所重。唐中後期的动荡使佚史开始散亡。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散亡於唐宋之际,到宋初仅剩几部残卷。北宋灭亡後,只有《九州春秋》的残帙存世。宋元之际,《九州春秋》散佚,佚史至此全部散亡。佚史的内容大多保存在《志注》中。佚史的散佚,也是它们逐渐被《志注》取代的过程。

  • 标签: 三国 史书 散佚 《太平御览》 《三国志注》
  • 简介:中、日、韩关系历来是东亚关系史上的敏感话题,时至今日,中、日、韩关系仍然是左右着东亚地区甚至世界局势的敏感神经.而今天日本企图想成为联合的常任理事国一事更加发人深省.现实需要告诉中国人研究历史上的中日关系尤其是明清时代的清日关系尤为重要,它是揭开现当代中日关系的钥匙.本文重点研究清初时期的清、日、朝鲜关系,对清初清、日、朝鲜关系的建立、变化和后滞影响进行研究,以求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 标签: 清、日、朝鲜关系 清国 日本 朝鲜
  • 简介:陈寿《志》以魏蜀吴何方为尊乃正统论视角下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宋以后,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渐趋主流。刘咸炘从历史实际和历史编纂学两方面入手,认为陈寿在《志》中对魏蜀吴的亲疏认知为:尊魏,恋蜀,远吴。刘氏认为陈寿尊魏有四大书写体现;在吴蜀之间,则尊蜀过吴;陈寿对蜀汉存故国之心,但无阴蜀为帝之意。刘咸炘对《志》亲疏书写的认知,是其历史编纂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亦是其史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史学体系中具有突出的位置,值得重视。

  • 标签: 刘咸炘 《〈三国志〉知意》 正统论 历史书写
  • 简介:汉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时期,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各种谋略、计策和阴谋诡计应时而生,“空城计”也理所当然地被用于战场。不过,这一时期的“空城计”比之于其他计谋,比之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空城计”则特点明显,其一是知晓率高,其二是描写者众,其是真假混杂,众说不一。

  • 标签: “空城计” 汉末 政局动荡 中国历史 历史时期 知晓率
  • 简介:在跻身世界文化宝库的史学名着中,《志》六十五卷(西晋陈寿着、南朝宋裴松之注)一向属於特别引人瞩目的一种。此书流传既久,传本众多。由於从事《志》整理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仅仅近三百年来就出现过七种有影响的版本,即殿本(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本)、局本(清江南书局刻本)、金陵活字本(清同治年间刻本)、张元济百衲本(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易培基《志补注》本(1955年艺文印书馆出版)、卢弼《志集解》本(1957年古籍出版社出版)、陈乃乾校点本(中华书局

  • 标签: 《三国志》 校勘问题 中国 文学研究 古代小说
  • 简介:陈寿,字承祚,又名长寿,西晋著名的史学家。公元233年出生于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297年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陈寿出生在鼎立时期的蜀国,少年时来到当时蜀汉的都城成都,进入太学学习,受业于当时的经史大师谯周。在谯周的教育和影响下,陈寿自幼精读《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著作,学识出众,受到了恩师的赞誉,谯周称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

  • 标签: 陈寿 谯周 三国鼎立 史学家 蜀国 都城
  • 简介:武英殿本志刊误自序赵幼文遗稿《志》流行於今世者,以武英殿本为最。馆臣校雠,随有所考证,然不能无差迕①。暨嘉庆四年,以版多漫漶,爰命修补,浅夫臆改,而讹夺以是益滋多矣。考刘宋元嘉之世,裴氏作注,已见异本②。历宋讫今,传写覆刊,瑕瑜互见。至其牵牵...

  • 标签: 殿本 《三国志》 武英殿 《太平御览》 刊误 十二分
  • 简介:应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东干学部邀请,我刊主编杨怀中研究员,副主编、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副研究员,顾问、西安宝双喜集团公司总裁沙鹏程,办公室主任贾保平先生一行4人,2001年5月15日赴吉尔吉斯斯坦共和首都比什凯克市,参加东干族著名作家、诗人亚瑟尔·十娃子诞辰95周年纪念活动。...

  • 标签: 副主编 周年纪念 教研 研究所 先生 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