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海润曾经是翻拍红色经典的主力。既然是红色经典,就必然带有对抗日战争和抗日英雄的传统认识。尽管时代不同了,翻拍必然有所扬弃,但核心的基因组成是不能变的,变了就会遭遇老观众的强力反弹。如何拿捏其间分寸,海润有着丰富的经验。《向着炮火前进》开场不久,日军为了追寻密码机而屠了村,八路军战士则为了保护密码本而全部牺牲,这些似曾相识的情节奠定了该剧的基调:战争观、历史观恪守传统,日本鬼子凶残的本性没变,中国人民不屈的气节没变,所有的创新建立在"三观正确"的前提上,所有的花样都局限于形式上的突破。

  • 标签: 抗战 偶像 重机枪 炮火 时代 观众
  • 简介:八年抗战期间,国统区电影机构共生产"抗战电影"百余部,其中故事片有20余部,这些影片充分践行了"电影抗战"的时代使命,并呈现出一些颇为独特的美学症候。

  • 标签: 抗战电影 国统区 述论 抗战期间 电影机构 故事片
  • 简介:当前,在青少年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对中国革命战争史,对5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战争了解得很少,甚至不想了解和回顾这些历史。因此,针对青少年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机会,充分利用影视之宣传媒介,大

  • 标签: 抗战题材 影视片 少年 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战争 爱国志士
  • 简介:"十七年"抗战电影通过重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斗争的历史,建构起一整套以抗战精神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体系,教育、鼓舞了每一位观众的同时,还留存下了珍贵的影像画面,启发我们不断从中吸取力量与智慧。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本文从"十七年"抗战电影的创作史观和电影类型化的艺术表现手段两方面入手,详细分析这一题材的电影代表作品,用以思考经典深入人心,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原因。

  • 标签: “十七年”抗战电影 经典 历史观 类型化
  • 简介:一、抗战剧到底有多热?上世纪末以来,国内电视荧屏上,抗战剧呈现迅猛发展、遍地开花之势。尤其是近五年来,更是热播不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产抗战剧至少已经达到了500多部,15000多集。而近五年来,每年国产的抗战剧,都以数十部计。如:2011年播出的抗战剧有41部,如:《水上游击队》35集;《延安颂》40集;《双枪李向阳》26集;《川军团血战到底》33集;《敌后便衣队传奇》28集;《烈火》30集;等;2012年播出的抗战剧有43部,如:《战旗》43集;《平原烽火》40集;《孤军英雄》32集;《我的抗战》37集;《神抢》32集;等。

  • 标签: 抗战 战争电影 借鉴 近五年来 《延安颂》 80年代
  • 简介:抗战期间,中国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国内战事的纪录影片,但没有一部作品能像《民族万岁》那样,从民俗学和人类学高度全景式地展现了各少数民族同胞支援抗战的豪迈壮举。与同时期其它纪录影片相比,本片无论是主题内容的“政治性”表述,还是形式风格的“差异化”表达,都显露出了郑君里导演初执导筒的艺术才华。尤其是他对电影创作“诗性意涵”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早期纪录影片在“民族化”道路上的有益探索。

  • 标签: 《民族万岁》 纪录影片 “诗性”意涵
  • 简介:罗伯特·麦基说:“文化离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便无从发展。不断地耳濡目染浮华、空洞和虚假的故事的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电视剧是当代中国文化生态家园里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和体现了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视角来审视、诠释和展示这个世界及其历史,就成为电视剧艺术家们最为重要的命题。

  • 标签: 电视剧 抗战题材 当代中国文化 社会思潮 生态家园 生活方式
  • 简介:2016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的36集电视剧《锻刀》,取得了该频道近五年来最高收视率,同时也成为央视近三年的"收视王";该剧的网络点击率超过15亿次,其社会效益更是在近年播出的战争剧中居于前列。业界专家认为,该剧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兼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剧作。

  • 标签: 电视剧频道 中华民族精神 故事 抗战 云南 中央电视台
  • 简介:在世界影视艺术中,反思人类与战争关系的影片灿若星河,每一个稍微热爱电影的人都会随口说出几个,像《雁南飞》《珍珠港》《钢琴师》、《辛德勒的名重》今年是世界反法酉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作为抗日战争的受害国一场气壮山河的抗日战争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可惜的是能够真正反映这场战争的优秀影片还太少。

  • 标签: 中国 抗日战争 《太行山上》 民族激情 电影评论 表现形式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30—40年代抗战前后相关报刊杂志和电影对于"北平李丽"的公共话语建构,考察了一位影、舞、戏三栖的早期女明星的公众形象,并借助这种形象建构的考察,探究早期电影和娱乐文化中的现代性话语。

  • 标签: “北平李丽” 明星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