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正>贝尔娜苔特·拉女士1937年出生于法国南部尼姆省,因酷爱艺术,曾进入古典芭蕾舞学校学习。1957年,弗·特吕弗执导《顽童》,拉被邀演出,同年在夏勃罗导演的影片《漂亮的赛尔日》中饰演女主角获得成功,遂正式转入电影界,成为演员。此后,拉不断演出主要由《电影手册》的编辑、影评家摄制的影片,而这些影片不久都被称为“新浪潮”影片,拉本人也因之被称为“新浪潮”的“教母”。由1957年至1966年,拉已先后演出了27部影片。1969年,拉芳主演的《海盗的未婚妻》获得巨大成功,至1985年她先后参加了71部影片的演出,加上以前拍摄的影片,共拍摄影片达98部之多,平均每年拍三部影片。在此期间,拉也演舞台剧和拍摄电视片。1985年,拉曾作为代表团成员来华参加“法国电影回顾展”活动。近年来,她常被邀为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曾为她举办“拉电影回顾展”。法国《首映杂志》已将拉列为“法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1986年,拉因《不知害臊的姑娘》一片获得1986年度法国“凯撒奖”最佳女配角奖。今年四、五月,拉女士应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邀请,前来讲授表演课程。《电影艺

  • 标签: 新浪潮 女演员 影片 表演艺术 舞台剧 法国
  • 简介:<正>伊朗导演马德·马迪(MajidMajidi)是继阿巴斯后迅速崛起的一位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伊朗导演,1992年其电影处女作《手足情深》便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双周展映,并于当年电影节上获最佳剧本奖,获最佳影片、最佳音乐配乐、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等四项提名。其后执导的《最后的决定》在1993年获得伊朗第七届青少年国际影视节上的金蝴蝶最佳片奖,同时还获得印度少儿短片电影节的银像奖。1996年《继父》先后获得伊朗影

  • 标签: 金蝴蝶 最佳影片 解蔽 戛纳 阿巴斯 叙事方法
  • 简介:关于《梅兰》这部电影,我只想谈一些最基本的情况。《梅兰》是由中国电影集团主导,在对中国电影生产、发展进行综合判断之后做出的投拍决定。我们都很清楚地知道,中国电影产业就目前来看还不算成熟,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新千年的时候,中国电影票房只有四到五亿人民币的水平,但是,到2008年,我们的票房收入达到343亿的规模。

  • 标签: 《梅兰芳》 中国电影集团 人生 电影生产 综合判断 电影产业
  • 简介:<正>1984年8月19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发表了《谢的一番横比》,是她回答读者韩磊的一封信。谢在信中谈了她对中外电影在塑造人物方面存在何种差距的一些看法。在剧作方面,外国优秀电影剧作中的主人公常常通过一系列合乎生活逻辑、合乎人物性格发展的动作出现在奇特的场景下,纠葛在尖锐的难题中。一切让主人公去接触去经历,而不急于表态和激化矛盾。他们常让主人公遇到意外,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搞一览无余。而国产片人物命运发展只有数量增加,缺少质的变化,而这数的变迁也因缺乏层次、不够巧妙而显得单薄。外国电影的台词,短则俏皮,长则淋漓。而国产片在台词上则比较平淡啰嗦。

  • 标签: 国产片 数量增加 中外电影 中国青年 外国电影 生活逻辑
  • 简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协办的“电影《梅兰》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2月25日下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导演陈凯歌、作家莫言、青年导演王小帅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主持。

  • 标签: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学术研讨会 《梅兰芳》 中国艺术研究院 综述 北京电影学院
  • 简介:不是凡赞赏戴安·顿的成就,就非1977年的《安妮·霍尔》不提。但我们中间那些在发行之初就看过她和伍迪·艾伦这部最受欢迎的电影的人,今天若能旧片重温,心中难免会怅然若失。30年的光阴真的已经老去了吗?安妮安在?如果健在,我们倒是希望——虽已褪去些年少轻狂,但却有望不像顿在《爱是妥协》(Something’sGottaGive,2003)中扮演的那个长岛女作家那么尖酸刻薄又歇斯底里。

  • 标签: 极限 表演 GIVE 女作家 安妮 赞赏
  • 简介:黄梅戏《湖壮歌》,讲述了彭泽县湖村方家戏班英勇抗日的故事。该剧是一出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剧目,故事内容略沉重,国恨家仇,死伤不断。演员精彩表演也很卖力,然而,赢得观众的阵阵——笑声。是的,阵阵笑声。一曲悲壮的战歌,不应该是燃起观众的热血,赢得观众的泪水和掌声吗?怎么会反而是笑声呢?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主题不正确?立意有偏差?不可能啊,抗日题材,扎扎实实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纪念主题。故事单薄了?故事内容很丰富,失子丧夫、痛杀日寇、大义灭亲、参加革命等剧情可谓高潮迭起。人物不突出?不会啊。抗战义女方小姑贯穿始终,为救助新四军伤员,吩

  • 标签: 叹息观 壮歌有感 戏芳
  • 简介:《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是彼得·威尔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经典的校园片与德国作家黑塞的名作《在轮下》都是以一所刻板、封闭的名校为背景,描写它对年轻心灵的压迫和青少年在其间的成长与反抗。只是《死亡诗社》没那么绝望,它设计了一位倡导独立思想的老师廷,来指引迷惘的学生们走向成熟。因此,《死亡诗社》并不像它的名字看上去那样阴郁、恐怖,相反,前半部分几乎可以说是欢

  • 标签: 诺克斯 低年级学生 惠特曼 死亡诗 莎士比亚 诗歌
  • 简介:芭蕾舞艺术有500多年的历史。芭蕾基础训练是从严格科学的芭蕾训练方法中提炼出来的精英训练方法。芭蕾舞基础训练于1661年在皇家舞蹈学校成立。在众多舞蹈艺术家和舞蹈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今天的芭蕾基础训练已经发展成为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芭蕾基础训练体系,成为基础能力训练和各种舞蹈训练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它也成为世界主流舞蹈团体和舞蹈专业学院在日常训练中采用的最权威的训练方法。

  • 标签: 芭蕾舞艺术 科学 训练方法 教学 基础训练 舞蹈学校
  • 简介:陈凯歌力作《梅兰》以十年为一个段落,讲述了京剧大师梅兰的精彩人生,不但展现了他精深的艺术造诣,更将镜头的视点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歌颂了他崇高的精神气节与人格尊严,自上映以来好评不断。2008年12月2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协办的“电影《梅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隆重召开。

  • 标签: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梅兰芳》 文化发展战略 学术研讨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纪要
  • 简介:四、被动反应型的人物在剧本写作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主要人物好像渐渐从字里行间消失了.不管这个人物怎么做,不管他是否充满故事的所有动作里,还是不断地显示出有关他或她的个人的或行为的信息,戏剧性的需求却消失不见了,人物在动作的框架里也见不到了.而另一些时候,一个次要人物突然脱颖而出,发展起很强烈的和有震撼力的人物性格,以至于他或她完全盖过了主要人物.

  • 标签: 主要人物 电影剧作 故事 次要人物 剧本 人物性格
  • 简介:《思凡》是一出载歌载舞的独脚戏,作为一名昆曲小花旦都必须学习这出传统经典折子戏,我从戏校到剧团学了不下三次不同的《思凡》,却未能成为自己的演出剧目,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自己的特色,可又苦于无从下手。

  • 标签: 昆剧 《思凡》 《佳期》 演员 表演艺术 人物塑造
  • 简介:我写愣妈刘彦武我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写了《党员愣妈》。愣妈又给我出了个难题,我难说清愣妈。愣妈没有原型,可写愣妈时,我脑子里出现了那么多愣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乃艺术之真谛。源于成百成千个愣妈,总结归纳出高于生活的愣妈,不粉饰,不做...

  • 标签: 高于生活 心理轨迹 语言逻辑 戏剧结构 社会主题 行为规范
  • 简介:4月26日,第16届大学生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举行,各个奖项逐一揭晓。甄子丹、周迅分别获得最佳男女演员奖,范伟、张静初分获最受欢迎男女演员奖,内地导演章家瑞、香港导演叶伟信分别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受欢迎导演奖,陈凯歌执导的《梅兰》最终获得最佳影片大奖,《非诚勿扰》获评委会大奖,《画皮》获最佳视觉效果奖。

  • 标签: 大学生电影节 《梅兰芳》 影片 颁奖典礼 视觉效果 《画皮》
  • 简介:2009年,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凭借其第三部作品《奥丽芙·特里奇》(OliveKitteridge),荣获普利策小说奖。2014年,HBO推出由此改编的同名4集电视迷你剧,成为当年艾美奖的最大赢家,在限定剧和电视电影类节目中,获得最佳剧集、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等六个奖项。原著《奥丽芙·特里奇》由13个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短篇小说构成,电视

  • 标签: 里奇 美国女作家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电视迷 电视电影
  • 简介:郊区八里营村的乔(郑浩饰)和赵奎(史天庚饰)进城打工,乔无意间买彩票中了特等奖--一辆捷达轿车。轿车开回八里营引起轰动,因为乔买彩票的钱是向赵奎借的,赵家人意欲索要得来的轿车,大闹乔家。经村委会研究决定,轿车理应归乔所有,但考虑赵奎家的困难情况,由乔家拿出两万元给赵奎家作为精神安慰。这个调节方案遭到了双方的拒绝,两家冲突再起。乡助理到八里营村现场办案,终于使事情有了结果,乔爹感动

  • 标签: 捷达轿车 语言特色 李广田 村委会 精神安慰 引起轰动
  • 简介:1998年,波兰,有人说,20世纪最后一位电影大师去了.他代表了伯格曼、塔尔科夫斯基这些旧时代电影大师之后的"后大师时代",他的电影饱含对当代人"终极命题"(宗教、人性、人际关系、民族精神)的深层思考,他留下的声色光影都是震撼人心的艺术经典,并不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音乐或美术大师的作品逊色……他,就是被称为"电影哲学家"的耶斯洛夫斯基.

  • 标签: 基耶斯洛夫斯基 电影艺术 声音艺术 波兰 电影导演 电影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