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还是第一次看您的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非常精彩!可能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不是历史剧题材的爱好者,总觉得历史剧很沉闷,离我们现实社会很遥远,对传统话剧的认识瑄基于那种冗长的对白,舞台的感觉通常也只是简单的布景,道具,一切都很平面。

  • 标签: 现实社会 历史剧 年轻人 爱好者 视觉感 感受
  • 简介:<正>这些年,“贺岁片”的电影相当火爆。冯小刚拍的贺岁片总逗一个京片儿味的乐,着实创造了一个票房奇迹。数来数去,就那么几号人,葛优也就那么些头发,可是给人制造了这种高兴、瞎乐的氛围。很像小时候玩积

  • 标签: 电影评论 贺岁片 风格 冯小刚 观众需求
  • 简介: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排演的《花木兰》杂技剧在法国巴黎迪斯尼乐园公演五个多月,深受观众喜爱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誉,场场爆满、掌声如雷,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战旗杂技团在巴黎演出期间,正值欧洲人的旅游假期,是观看演出人数最多的时候。在迪斯尼乐园里同时上演《狮子王》、《白雪公主》、《米老鼠和唐老鸭》等七、八台不同艺术形式的节目,但观众人数

  • 标签: 花木兰 迪斯尼乐园 演出 观众 法国 演员
  • 简介:2008年春节过后.市场部的刘雷来找我做一次面向会员的戏剧教育活动.他言辞诚恳地和我畅聊了一个下午.成功地说动了我来担任这个名叫“大家一来抓马”戏剧游戏工作坊的导师。

  • 标签: 教育活动 工作坊 市场部 戏剧 导师 游戏
  • 简介:尼姆·雅尔维NeemeJ?rvi:与沪上乐迷共迎新年近期热点:爱沙尼亚指挥家,他和两个儿子帕沃·雅尔维、克里斯蒂安·雅尔维组成了指挥界难得的'父子三人行'。因尼姆·雅尔维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音乐事业的贡献,爱沙尼亚共和国授予了他'功勋艺术家'的称号。尼姆于2018年9月被英国权威音乐杂志《留声机》授予了'终身成就奖'。

  • 标签: 歌剧院 交响乐团 指挥家 黑桃皇后 艺术家
  • 简介:文学作品的改编在历史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古希腊的戏剧就有很多是文学名著改编的,我认为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借题发挥.就是只是借原著来改编,至于怎么改可以任意发挥,甚至颠覆也可以;二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只是进行艺术形式的转换。我至今只改编过两个作品.就是《长恨歌》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我的改编应该算是第二种

  • 标签: 戏剧改编 《长恨歌》 《正红旗下》 《美国来的旗子》 《做头》
  • 简介:百老汇制作人格洛里亚·侯朴·歇尔去世,享年85岁百老汇制作人格洛里亚·侯朴·歇尔于3月9日逝世于纽约的寓所内,享年85岁。歇尔女士1928年出生于芝加哥。她曾与她的丈夫路易斯·K.歇尔共同制作了一些演出.

  • 标签: 音乐剧 百老汇 制作 芝加哥 人格 享年
  • 简介:《悲惨世界》主演:博献唱奥斯卡颁奖礼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设置音乐剧电影致敬环节.届时观众们将欣赏到演员们现场表演过去10年中3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音乐剧电影经典唱段。3部音乐剧电影分别是《芝加哥》、《追梦女孩》和《悲惨世界》。

  • 标签: 音乐剧 奥斯卡颁奖典礼 《悲惨世界》 《芝加哥》 现场表演 电影
  • 简介:刘诗嵘老先生是中国歌剧界的专家级人物。虽然他近期因腿脚不便没有观摩国家大剧院新成立的乐队和合唱队的排练,也没有参加座谈会,但老先生心系中国歌剧的心情,还是让他有很多话想说。于是,刘老致信国家大剧院陈平院长抒发了真知灼见和肺腑之言。

  • 标签: 院长 陈平 国家大剧院 中国歌剧 合唱队
  • 简介:6月19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中国巡演上海站演出中,穆特女士在演出现场请拍照听众退席的事件在全国媒体中引起轩然大波。顿时间舆论哗然,支持穆特,谴责不文明行为,并在观众素质和城市文明问题上大做文章。新华社撰文表示:穆特女士用美妙的音乐以及中断演出的激烈方式给国内听众上了一堂“文明教育课”;杭州日报则以“喜儿的倡议以‘文明看戏’为荣”为题撰文;而在穆特中国巡演第二站的北京,媒体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北京演出现场千万不要出这种丑;而爱乐人士们在世纪剧院前厅展示的倡议书,更是成为舆论焦点。很遗憾“小提琴女神”中国行引发的最热门话题不是莫扎特,但“穆特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也许不仅仅是国民素质问题……

  • 标签: 不文明行为 北京 素质问题 艺术中心 小提琴 中国
  • 简介: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戏剧观争鸣"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国话剧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布莱希特。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布莱希特",当中有过几次小高潮,直到1990年前后才逐渐低落。

  • 标签: 布莱希特 中国话剧 80年代 戏剧观
  • 简介:沪剧是伴随上海都市化进程而生长、成熟、繁荣起来的唯一的本地剧种。上海开埠前,它只是一种乡村田头的山歌;上海开埠后,沪剧开始了一段海纳百川、中西融合的辉煌历程,从创始到成熟,最终成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 标签: 沪剧 上海开埠 传统 都市化进程 国际大都市 中西融合
  • 简介:"吴桥是中国,也是世界杂技的摇篮……",这是1990年9月2日法国"明日"杂技节主席莫克莱尔在参观完吴桥杂技学校后,有感而发留下的题词,一语道出了吴桥杂技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两年一届已办了七届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使吴桥的影响越发深远。近年来,到吴桥招收杂技演员和选送学员的国内外杂技团体和个体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1999年的14年间,全县已为国内外杂技团体输送各类杂技人才1230多人,仅吴桥县杂技艺术学校就输送了240多人,但仍是供不应求。

  • 标签: 办杂技 吴桥县热 杂技学校
  • 简介:记得1959年在庆祝十周年国庆的时候,我们上海的话剧界曾为庆祝这一盛典,推出了十一台大戏.其中除一些名著外,也有我们自己创作的《枯木逢春》,《共产主义凯歌》等新作。

  • 标签: 《枯木逢春》 回忆 《新闻午报》 共产主义 话剧 上海
  • 简介:看题目好象不是一件什么郑重的东西,其实我以为用一些使人莫明其妙的术语来装门面,是一件不大有趣的事。有一些人,遇到了不可解释的问题就来上一个术语,无形中,术语成了搪塞任何疑问的盾牌了。在许多集会中,常为术语而大打出手。

  • 标签: 演剧艺术 戏剧演出 戏剧艺术 表演艺术 “迎头抢” “由根起”
  • 简介:踏着满地枯黄的落叶,静静地漫步于安福路上,心情愉悦,上海话剧岂术中心就座落于她的尽头。在那儿,我看到了我的梦想与快乐,一路走来,我的人生历程也仿佛渐渐清晰起来。

  • 标签: 田水 话剧演出 演员 艺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