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捉妖记》于2015年暑期档创造的票房冠军纪录,在内地影史上意义非凡。在立足“华语电影”这一概念的广阔视野中,本文将以这部“跨区域性”、国际化合作的“国产”影片为切入,分析影片中“父亲”的缺失与重建、“孤儿”的成长与认同的隐喻性叙事,解码在“国际化”模糊了演员和制作班底各自“身份”的同时,来自中国香港的主创人员所“无意识”表达的:香港“自我”的身份意识、成长记忆以及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

  • 标签: 捉妖记 香港 身份意识 文化认同
  • 简介:《秀拉》是诺贝尔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叛逆黑人女性秀拉的塑造,为我们揭示了在男权至上以及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艰辛。本文以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作为依据,更为深入的对黑人女性自我迷茫与缺失进行了分析,同时充分体现了秀拉在进行自我构建的艰辛历程。而秀拉作为一个追求自我的独立黑人,被孤立的她更是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了新一代黑人的先锋,成为追求自我的先行者。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秀拉 迷茫和缺失 自我建构
  • 简介:在文化消费时代,文化场域像个万花筒,又像个大转盘,飞速旋转又令人目迷五色,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何在这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时代留下一点痕迹,并引起人们关注从而产生“注意力经济”的效应呢?命名是一个学术性地实施利益企图的文化策略。

  • 标签: 文化场域 身份焦虑 新文人画 “注意力经济” 编码 消费时代
  • 简介:电影《喜宴》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主人公想要获得身份认同却被不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身份困境既来自于外部认同的失败,也来自于自我认同的错位。在认同失败的现实下,李安导演对影片结局采用了中庸式的“圆满”处理,用各退一步的方法为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临时的答案。这样的结局处理是李安为边缘身份寻求认同平衡点的一种尝试,也是他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一种表达。

  • 标签: 《喜宴》 边缘身份 认同困境
  • 简介:2008年1月23日,女演员芬妮·亚当以梅萨热的歌剧《维罗尼加》在巴黎夏莱特剧院的上演成功而挺进导演领域。亚当这次执导的剧目是安德烈.梅萨热1898年的轻歌剧作品。伴随着这部剧作的上演,其潜在的意义在于:一场无声的革命影响着巴黎的各大歌剧院舞台——夏莱特歌剧院,一旦遭遇巴黎歌剧院这一强大的对手,它就匆匆换上轻松娱乐类题材的作品;而巴黎喜歌剧院,

  • 标签: 亚当 导演 巴黎歌剧院 歌剧作品 女演员 安德烈
  • 简介:田纳西·威廉斯被评论界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之后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以鲜明而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著称.特别是他对南方没落的种植园文化的独特关注.在同时期的作家中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女主角布兰奇呈现出的典型而鲜明的双重性格具有不可替代与不可重复的特性。该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使布兰奇这一人物“包含着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内容.体现着社会人生的本质。”布兰奇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作为当时社会南方淑女的真实写照.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现实的人并加以分析。

  • 标签: 《欲望号街车》 双重性格 身份认同 潜意识 社会人生 南方淑女
  • 简介:生活中每个人难免有所选择,无论正确与错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与人产生斗争冲突,不管是思想性格亦或生存方式,影片就表现了这种无选择的选择.它通过处在特殊位置的警察和匪贼的命运变化,展现了选择的无奈以及佛家关于"涅槃"与"无间"的学理.正如影片开头用对片名的解释"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为了表达两个主人公最终"涅槃"和"无间"的生命含义,影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运行自身的叙事策略.

  • 标签: 香港 电影艺术 身份认同 《无间道》 叙事策略 欲望客体
  • 简介:《莊子·至樂》講述了莊子與一具骷髏的對話。這個故事後來啓發了各種文體的改編,尤以道情的改編特别值得關注。明代道情《新編增補評林莊子嘆骷髏南北詞曲》,在主題、情節、人物等方面對莊子寓言做出了拓展與改變,模糊了生死之間的界限,骷髏形象則被重新創造,以突顯因果報應的重要性。《莊子》挑戰了生死二分法,道情則立足於生死的因果,這與主體的慾念交織在一起。身份是不穩定的、社會性的,且又隨時會改變;慾念是内在的、無形的,却有可能恒久存在。道情作者諷刺經歷生死仍執迷不悟的骷髏,褒獎看透得失而最終得道的縣官梁棟;同時以莊子爲主導者,先救骷髏,又被其所欺,被誣陷攤上官司却又點化梁棟。正反對應的例子,使三人的生命軌跡交叉在一起。作品結合民間信仰和儒釋道的思想來實現説教的目的。

  • 标签: 莊子嘆骷髏南北詞曲 莊子 道情 骷髏 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