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传统曲牌,是一种中国戏曲特有的传统音乐模版。曲牌的创编,就是一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很难合理创编传统曲牌

  • 标签: 曲牌 模版 演唱
  • 简介:<正>板式变化的含义是:以某曲牌为母曲(原板),作各种不同拍子(板眼)的变奏。如,将其衍变、派生成4/4拍打"三节板"的"慢板"、"2/4拍打"一顶一板的"中板"、1/4拍打"流水板"的"快板(紧板)"、散板等。须要说明的是,"慢板"、"中板"、"快板(紧板)"系各种类别的板式名称,并非仅仅指演唱速度。这些板式的曲调,尽管拍子、速度、节奏特点、旋律特色、表现性能各有不同,但皆由同一曲牌的曲调材料变化发展而来。有的甚至母曲(原板)的基本曲调依旧,仅仅

  • 标签: 喇叭牌子 原板 抱板 旋律线 抢板 衬词
  • 简介:对于戏曲流派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论题之一,有许多论著研究各流派的艺术特色、各流派的创始者之背景,以及其艺术修为等。从目前已产生的戏曲流派观之,大多是以板腔体为音乐基础的剧种,如京剧就有梅派、尚派、张派、荀派等:而少见以曲牌体为音乐基础的剧种产生流派,如昆剧就不见流派产生,究竟是何原因造成此种现象?此论题值得深入探究。因此也必然得从“曲牌体”与“板腔体”的体制内涵着手,才能抽丝剥茧分析其原因。

  • 标签: 戏曲流派 曲牌体 剧种 不易 艺术特色 板腔体
  • 简介:本文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分析了唐代道教曲牌音乐文化构成的条件,并深入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揭示了唐代道教曲牌音乐文化形态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由此展现唐代音乐文化的厚重。道教曲牌音乐在多方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于唐代社会迅速发展并丰富,积累了大量具有道教雅韵的器乐与声乐作品。独特的文化形象不仅形成了道教曲牌音乐的悠远意境,有利于道法传播,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唐代燕乐的创作表演,进而形成音乐文化的合力。

  • 标签: 道教曲牌音乐 文化形态 燕乐大曲
  • 作者: 苏英杰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4-14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
  • 机构:湖北戏曲发展史上,湖北清戏是第一个在湖北流变并由湖北艺人创造的曲牌体大剧种。清戏之前的湖北戏曲(以1599年青阳腔传至湖北为线),正处于以傩歌舞、民间歌舞、广义上的楚调以及对外来艺术形式的演唱(如对北曲的演出等)阶段,其严格意义上的“湖北自己的地方戏曲剧种”尚未确立(见《中国戏曲志·湖北卷》)。作为较为完备的戏曲舞台艺术样式,湖北清戏的形成,不仅标示着湖北地方戏曲剧种的正式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湖北戏曲正式进入了曲牌体时代,形成和开辟了湖北全境新的戏曲艺术格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音乐是区别剧种风格的重要标志。曲牌,是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源于明末清初,在民间"茶蓝灯"、"采茶歌舞"、"三角班"基础上逐渐衍变而成的赣南采茶戏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赣南采茶戏音乐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俗称"三腔一调"。其300多首传统曲牌中,有一部

  • 标签: 赣南采茶戏 杂调 传统戏曲 三腔 于明 螃蟹歌
  • 简介: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作曲家群体中,说起来我跟王激最熟了。而真正熟悉和了解王激,是在1994年。导演杨通民应时任西安三意社社长樊允哲之邀,执导剧作家张平的剧作《少帝轶事》,杨通民特邀王激作曲。那时候的王激,意气风发,一头披肩的乌发,挂在他前额有些谢顶的头上,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气质。在剧院和整个陕西戏曲界,他更有着很好的人缘。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名家云集,前辈有音乐理论家王依群、碗碗腔音乐家党唏光、眉户音乐家马生采、秦腔板胡演奏家肖炳、杨满元,王激在他们眼里还只是个晚辈。

  • 标签: 戏曲音乐家 舞者 吟诗 板式 曲牌 《少帝轶事》
  • 简介:日本江户時期著名儒學家新井白石所撰《俳優》,爲今存最早的關於優伶史的著作。此書前半主要根據中國有關文獻,系統梳理了中國從殷商至元代的俳優發展歷史,也述及中國戲劇的發生與發展情况。後半則據日本文獻,述日本的俳優發生發展歷史,並涉及中國戲曲對於日本能樂的影響。

  • 标签: 俳優 雜劇 能樂 猿樂 田樂
  • 简介:《青天歌》,首創自金代全真道丘處機,是一組書寫道情的齊言體七言詩。此歌在元代入樂歌舞,用於酒筵。其音樂曲調當屬道教音樂。元末明初,雜劇中偶見用【青天歌】曲牌,仍爲七言四句之齊言體,主要以道情舞曲充作劇中插曲,穿插了歌舞場面,豐富了表演和聲情。由筵席至雜劇,《青天歌》齊言體性突出而穩固,始終未廢歌舞。是以《青天歌》之存,可證齊言詩歌於元明猶然有聲。其相關事迹,目之爲聲詩當屬無疑。

  • 标签: 青天歌 元明雜劇 全真道
  • 简介:水上演出空间②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表演场所,鲜为人所关注。它与水崇拜、水神祭祀、稻作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在舞美、音响、声腔演变等方面颇具研究价值。我国的水上演出空间按水体大小可分为池台、河台、湖台、江台四类,另有桥台、船台两类。其中,“池台”即园林内的主要水上演出空间,广为分布在苏浙沪闽湘粤滇等南方地区,尤以江南水乡为最。本文拟对“池台”的命名、形成、演变略谈一二。

  • 标签: 园林戏台 水上演出空间 水台池
  • 简介:关于戏曲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具影响力者乃歌舞说。然而,此说不实。本文以古汉字中“戏”“剧”二字为据,以训诂、考释之方法,对此问题重做解析,希冀能还戏曲起源之本来面目。

  • 标签: 戏曲起源 戏剧训诂 字义考释
  • 简介:萬曆四年湯顯祖初遊宣城,與梅鼎祚、沈懋學結識,並有唱和,今輯得其佚詩二首,並可證梅、沈二人的唱和詩亦作於此時。湯顯祖歸後有詩贈梅鼎祚,提及'潘卿',徐譜以爲'雙關梅家姬人',實非,乃指郎川潘嘉所蓄優伶。又,梅鼎祚有《同義少登開元寺塔》二首,徐譜繫於萬曆十年,其實作於萬曆八年。《明語林》關於湯顯祖的一則記載,與湯顯祖尺牘《答吕玉繩》内容相合,但又有差異;湯顯祖《聞吕玉繩大父謚議》一詩,徐譜繫於萬曆十五年,今當繫於萬曆三十一年。湯氏與吕玉繩的關係,或許是他放棄撰作嘉隆首輔傳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湯顯祖 梅鼎祚 沈懋學 吕胤昌
  • 简介:我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对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我国的史前制陶史,各地区之间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继承关系,时至今日并传承有续,在世界制陶史上罕与伦比,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与骄傲,也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研究对象。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地区创烧的蛋壳黑陶举世闻名,把人类制陶史的轮制技术及熏烧工艺发挥到了极致。研究及收藏黑陶对我来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史前黑陶的烧制中心就在我的家乡鲁东南地区。因此,我常有机会接触到史前遗址及现代黑陶烧制作坊,见识到过去的和现代的各类黑陶制品.以下我将结合鲁东南遗址考古.地方民俗及当今民间黑陶生产考察等方面.对我所了解的黑陶作以综合概述。

  • 标签: 东南地区 黑陶 人类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考古 文化发展
  • 简介:全国艺术科学八五规划课题《清代戏曲发展史》早已于2004年结题,由秦华生、刘文峰任主编,成果也于2006年正式出版。该著作在“多声腔剧种的形成”一章中,首提“川剧”,并对“川剧”作出了全新的定义和相关说明:

  • 标签: 明代 规划课题 艺术科学 发展史 川剧 剧种
  • 简介:<正>孤岛戏剧是我国戏剧文化中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由于上海所处的地理环境,由于外国租界的存在,和由此形成的国际背景的影响,使“孤岛”现象得以产生。孤岛戏剧主要是指话剧。当时,在戏曲舞台上尽管有改良平剧的势头,地方戏曲中有时装戏目的出现,但在戏曲艺术的整体上,仍以传统剧目和传统的演剧风格为主体,与以唤起

  • 标签: 舞台美术 戏剧形式 戏剧演出 孤岛 舞美 舞台形象
  • 简介:清儒的戏曲观大多集中在对戏曲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上,并且受所处时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清初理学家对待戏曲的态度基本以反对或轻视为主.清中叶汉学家的经学本位主义立场决定了对戏曲的态度,或是将戏曲视为经学的附庸,认为戏曲有功经学,或是将戏曲视为小道.清末的学者大多能认识到戏曲启发民智和启迪人心的作用,努力提高戏曲的社会地位,并推进戏曲的研究.大多数清儒对戏曲的态度较为矛盾,一方面他们爱好观剧,为戏曲剧本题写序跋,肯定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却从内心轻视戏曲.这种矛盾态度与戏曲本身的内容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关.

  • 标签: 清儒 戏曲观 理学 经学本位 西学
  • 简介:日本是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中一个主要成员国.汉字一直在日本文字中发挥着假名文字所难以取代的作用。那么,汉字是何时、由何人传入日本的?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学界各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 标签: 汉字文化圈 日本文字 考辨 东传 成员国 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