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明初南北两大戏曲声腔在并行发展了百余年后,南曲戏文忽然出现了新的转机。大约从成化年(公元1465年)以后开始,南曲戏文在东南几省间,陆陆续续变化出新的腔种来。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新腔异调更是曾出屡见。这些新腔调一经产生,立即便以异常迅速的态势,向南北各地流布,其发展之快,足迹之远,致使原有的古老南戏根本不可望其项背。

  • 标签: 腔调 南戏 考述 明代 戏曲声腔 嘉靖年间
  • 简介:乾隆間黄文暘編纂的《曲海目》,是一份"知見"性的戲曲總目。此目在以後陸續有增補、訂,遂有《重訂曲海總目》一書的出現。《曲海總目》的"重訂"工作,除了删除重見劇目外,主要體現在:增補新的劇目、作家,調整作家的所屬朝代、作品的署權,訂了部分劇作家的姓名。雖然經過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録之後《重訂曲海總目》已非原本面貌,但較之《揚州畫舫録》本《曲海目》,仍舊是一份保留了原本某些重要歷史信息的戲曲簿録。無論從時代、版本角度,還是從總目的性質而言,重訂本《曲海總目》作爲一份戲曲簡目的學術價值,實際上要遠勝《揚州畫舫録》本《曲海目》。

  • 标签: 重訂曲海總目 曲海目 管庭芬 違礙劇目
  • 简介:车王府旧藏弹词存60余种,2000余册,今归首都图书馆。此批曲本以刻本为主,兼有部分抄本,刊刻时间上自清乾隆年间,下迄同治、道光时期,且有10余种稀见和较早刊本,是不可多得的俗文学文献。1935年刊凌氏《弹词目録》与当时其它弹词目録一样,多着録题名、作者、刊刻时间及书坊,于卷、回、册及本事、体例等则略而不题;又因目録发表与凌氏整理车王府藏弹词的时间相距多年,且《弹词目録》中多存由笔误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错讹之处,这也增加了后人据以判断同名弹词版本异同的难度。本文着重介绍这批弹词的来源、整理状况,同时以文本校读为基础,对《弹词目録》及其它着録这批弹词的目録如《弹词宝卷书目》等的着録作补正,对部分稀见曲本从版本、本事、内容等角度予以揭示。

  • 标签: 清朝 蒙古 车王府 曲本 弹词
  • 简介:文昌宫坐东北向西南,中轴线自西南向东北分别为戏楼、正殿,左右为厢房,中间为看坝,呈独立封闭的演出场所。戏楼前照面板刻有九幅戏雕,雕刻技术精湛,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戏曲学价值。其戏雕内容反映了合川地区清至民国时期演出剧种多样、剧目主题多为忠君爱国和舞台画面生动逼真的真实场景。

  • 标签: 文昌宫 戏雕 演剧
  • 简介: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録有《词曲》一卷,所涉曲学理论在晚明曲坛影响甚着。既往学者谈及此书版本,多取中华书局1959年整理本的"出版说明",而此"说明"所述实有欠周备。其实,此书自初印之后,续有增补,至最终定本,共有四个不同的版本,即隆庆三年十六卷本、隆庆某年二十六卷本、隆庆末年三十卷本、万历七年三十八卷本,除三十卷本外,今皆存于世。厘清该书的增补、重印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发掘此书之史料价值、理解何氏之思想演变。

  • 标签: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 版本
  • 简介:天台山位於浙江中東部,地處寧波、紹興、金華、温州四市的交接地帶,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譽海内外。晋代之後,劉、阮天台遇仙的故事流傳,而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探仙徑,覓仙迹,有感於仙山奇幻的人文景觀,寫下了大量的詩、賦、詞、曲及筆記、話本、戲曲等。其中僅神仙道化劇可考者計有12種,包括宋(金)、元、明、清四朝。按劇種分,則可分爲戲文、院本、雜劇、傳奇四類,今按朝代先後,逐一證。

  • 标签: 天台山 神化道化劇 戲文 雜劇 傳奇
  • 简介:晚清学者管庭芬的《湘芷日谱》稿本现存于浙江图书馆,已被整理为《管庭芬日记》刊行。日记记载了大量戏曲序跋、题词,包括许树棠《辅骗裘》传奇自序、管庭芬为许树棠《凤求凰》传奇题词、管庭芬《题〈桃花扇〉长歌》、管庭芬题吴兴负珊恨人《未了缘》传奇、管庭芬为严保庸《盂兰梦》题词、管庭芬友人为《南唐杂剧》题词、管庭芬《重订曲海总目》后序。这些序跋题词多数未见于戏曲著录,因此具有独特的戏曲文献价值。

  • 标签: 管庭芬 《管庭芬日记》 序跋题词 《凤求凰》 《未了缘》 《盂兰梦》
  • 简介:《闡道除邪》爲清宫内廷端午節時常搬演之月令承應戲。本文對其在演出過程中形成的總本、題綱和角本等25種演劇用本作逐一,通過比較各本異同以見其在内廷演出之發展變化,同時根據其中標注的承應人員對該劇題綱本的使用年代進行判定。

  • 标签: 闡道除邪 混元盒 清宫 端午承應
  • 简介:梨园戏《梁灏》,为下南十八棚头剧目之一,是明清时期泉州梨园戏班常演的剧目。20世纪60年代曾被专家列入福建南戏特有剧目,80年代初还改编为《红叶宝剑》。当下研究梨园戏传统剧日的产生分期.有助于梨园戏历史与发展的研究。本文仅对《梁灏》中的梁灏本事及主体情节来源作一。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梨园戏 考述 莆仙戏 渊源 明清时期 60年代
  • 简介:《薩州漂客聞見録》《南瓢記》等日本漂流筆記,載録船民遇險漂流到中國時所見戲劇演出的情景,是研究中國戲劇史的難得資料。其中有船民在浙江乍浦港、廣東陸豐縣所見演劇場所及演出情形,《南瓢記》還保存了乾隆末年演出白蛇傳故事的戲單,可爲《雷峰塔傳奇》的研究提供參

  • 标签: 日本漂流筆記 戲劇資料 薩州漂客聞見録 南瓢記 雷峰塔傳奇
  • 简介:清初大戏剧家洪升的《长生殿》,是一部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间爱情故事传说的古典名剧,是洪升认真地研究有关历史资料,广泛地吸收民间传说及批判地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以他卓越的艺术才能创作出来的精品。

  • 标签: 《长生殿》 民间传说 历史资料 文学艺术 古典名剧 爱情故事
  • 简介:这个精彩的节目是发源于吉普赛人之中的心理魔术。现在,随着人们对"特异功能"兴趣增强,使它具有新奇的魅力。表演者在观众席间散发了一些白色信封,要求每个拿到信封的观众,把自己身边携带的小物品装进信封里,并且要求观众自己把信封封严,表演者回到舞台上说:"我要求一位热心的、公正的朋友来参与表演,

  • 标签: 心理魔术 信息分析 吉普赛人 心爱之物 演出现场 发功
  • 简介:日本江户時期著名儒學家新井白石所撰《俳優》,爲今存最早的關於優伶史的著作。此書前半主要根據中國有關文獻,系統梳理了中國從殷商至元代的俳優發展歷史,也述及中國戲劇的發生與發展情况。後半則據日本文獻,日本的俳優發生發展歷史,並涉及中國戲曲對於日本能樂的影響。

  • 标签: 俳優 雜劇 能樂 猿樂 田樂
  • 简介:《青天歌》,首創自金代全真道丘處機,是一組書寫道情的齊言體七言詩。此歌在元代入樂歌舞,用於酒筵。其音樂曲調當屬道教音樂。元末明初,雜劇中偶見用【青天歌】曲牌,仍爲七言四句之齊言體,主要以道情舞曲充作劇中插曲,穿插了歌舞場面,豐富了表演和聲情。由筵席至雜劇,《青天歌》齊言體性突出而穩固,始終未廢歌舞。是以《青天歌》之存,可證齊言詩歌於元明猶然有聲。其相關事迹,目之爲聲詩當屬無疑。

  • 标签: 青天歌 元明雜劇 全真道
  • 简介:清乾嘉間人沈起鳳,戲曲創作頗豐,唯生前未曾付梓,故大多散佚。道光間石韞玉蒐得四種,題爲《紅心詞客四種曲》刊行,流傳頗廣。除刊本外,此四種曲尚有二十三種鈔本存世,其中有曲白兼備的總本或總講,也有曲譜、單頭本及穿戴提綱,多出自梨園之手,它們對考察乾嘉以降的崑曲演出狀况,極具價值。本文重點對其中演出最廣的《伏虎韜》作比勘探討。《伏虎韜》今存蘇白與京白兩類鈔本,通過比較,可見崑曲北傳後的變化。此劇曾在宫廷演出,現存最早之京白本即爲昇平署鈔本。這些鈔本基本保留道光刊本的格局,關目情節、科介指示更臻完善,反映了乾嘉以降崑曲全本戲的演出形態。

  • 标签: 沈起鳳 紅心詞客四種曲 鈔本 全本戲 乾嘉崑曲
  • 简介:水上演出空间②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表演场所,鲜为人所关注。它与水崇拜、水神祭祀、稻作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在舞美、音响、声腔演变等方面颇具研究价值。我国的水上演出空间按水体大小可分为池台、河台、湖台、江台四类,另有桥台、船台两类。其中,“池台”即园林内的主要水上演出空间,广为分布在苏浙沪闽湘粤滇等南方地区,尤以江南水乡为最。本文拟对“池台”的命名、形成、演变略谈一二。

  • 标签: 园林戏台 水上演出空间 水台池
  • 简介:关于戏曲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具影响力者乃歌舞说。然而,此说不实。本文以古汉字中“戏”“剧”二字为据,以训诂、考释之方法,对此问题重做解析,希冀能还戏曲起源之本来面目。

  • 标签: 戏曲起源 戏剧训诂 字义考释
  • 作者: 杨燕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7-17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7期
  • 机构:当代戏曲观众的老化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大众传媒、网络传播的强势影响,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娱乐休闲空间的拓宽,以及青少年趋新求异的心理,戏曲要争得年轻一代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戏曲界的人士要有大智慧、大举措。戏曲界要做到:一树立、二贴近、三培养、四营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萬曆四年湯顯祖初遊宣城,與梅鼎祚、沈懋學結識,並有唱和,今輯得其佚詩二首,並可證梅、沈二人的唱和詩亦作於此時。湯顯祖歸後有詩贈梅鼎祚,提及'潘卿',徐譜以爲'雙關梅家姬人',實非,乃指郎川潘嘉所蓄優伶。又,梅鼎祚有《同義少登開元寺塔》二首,徐譜繫於萬曆十年,其實作於萬曆八年。《明語林》關於湯顯祖的一則記載,與湯顯祖尺牘《答吕玉繩》内容相合,但又有差異;湯顯祖《聞吕玉繩大父謚議》一詩,徐譜繫於萬曆十五年,今當繫於萬曆三十一年。湯氏與吕玉繩的關係,或許是他放棄撰作嘉隆首輔傳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湯顯祖 梅鼎祚 沈懋學 吕胤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