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溪琴况》(以下简作《琴况》)是明代末叶、娄东(今江苏太仓县)琴学家徐谼(青山)的遗著。这是一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琴学和美学相结合的文章,论述精辟,对后世琴学,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三百多年来,学者传诵不衰,作为一篇古琴音乐的美学论著,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太仓县 相结合 古琴音乐 琴学 参考价值 音乐美学
  • 简介:<正>《溪琴况》是我国明代的一部有关七弦琴表演艺术的音乐美学专著。作者徐上瀛,名谼,号青山,江苏太仓人。明万历(1573~1619)年间,曾从虞派琴学前辈严澂、沈太韶、张渭川等人研讨。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和严澂并称“严、徐”,是明末虞派的著名琴家之一。《溪琴况》被收于《大还阁琴谱》。徐上瀛在总结七弦琴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提出和、静、清、远、古、谵、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二十四况,作为七弦琴表演艺术的美学原则。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溪琴况》中的某些观点,虽不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较为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其中仍不乏精辟的论述,

  • 标签: 表演艺术 音乐美学 虞山派 明万历 琴谱 美学原则
  • 简介:<正>[原文]一曰清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

  • 标签: 声音 手指 注释 译文 音乐 原文
  • 简介:从来没有去过贵州,只听说贵州多太阳少,直到十月份亲自走了一趟才真正领会了“名不虚传”这句成语的含义。在地图前研究半天,才决定在湘西拍完《凤凰长发妹》后直接到黔东南去,这样既省时间又省路费,还能赶在深秋时节把《美丽的侗乡》拍摄完成。

  • 标签: 侗山 侗水 山侗
  • 简介: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的湖南湘剧院《鬼》剧组的主创人员,应我院戏文系之邀,来我院参加该剧的讨论会。朱文相副院长,戏文系主任周传家等人及戏文系全体学生与会,与编剧盛和煜、导演陶先露及部分剧组人员坦诚相见,热烈而诚恳地谈了对《鬼》的看法。

  • 标签: 戏文系 《山鬼》 盛和煜 中国戏剧节 周传家 副院长
  • 简介:<正>尹明于1911年农历二月初八在安徽砀山县赵楼乡王屯村出生。父亲是个贫农,一家八口人,靠七亩地生活。淮北是有名的灾区,往往非旱即涝。哥哥给地主帮工,母亲常常带着姐姐外出讨饭,家中生活十分困苦。母亲四十七岁时生了尹明,由于生活太苦,没有奶给他吃,尹明生下来就靠吃野菜汤、糠糊长大。一岁多害眼病,由于没钱治。二十多天后眼睛就瞎了。双目失明的尹明有着丰富的听觉世界。他非常喜欢听民间艺人吹笛子和唢呐,听了以后还用声音去模仿,父亲知道

  • 标签: 音乐家 民间艺人 母亲 笛子 双目失明 听觉
  • 简介:是现代京剧当中人物音乐主题用得比较成熟的代表剧目.文章以该剧中心人物柯湘的音乐主题作为研究对象,从音乐主题的创造发展及其在过门、人物唱腔、专门的器乐曲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 标签: 京剧 杜鹃山 柯湘 音乐主题 唱腔 过门
  • 简介:北崦,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北21公里处,海拔1024米,白龙庙就坐落在山峰之巅。其"东据岩峰,西引白崖;析城以具南瞻,仙翁岭接为北镇"。山上翠柏环绕,郁郁葱葱,俗称"柏海";庙外泉水潺潺,清澈可挹,古谓"龙湫";加上参天之老桧,出没之蛇群,不啻为清静幽邃之胜境。据《阳城县志》卷四"方舆"之"坛庙"条载,北崦白龙庙为白龙显圣王之本庙,"其行宫有三:在苽(土区)西曰南崦,碑载灵异;在宜固都日西崦,环祠皆松,祠侧古桧一株,三人接抱,未盈其围,洵千

  • 标签: 龙庙 阳城县 龙神 白龙 戏曲演出 正殿
  • 简介:<正>为人声与箫、二胡、筝而写的《送别》(JV88),是著名作曲家罗忠镕2005年秋天完成的新作。罗先生音乐创作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便是艺术歌曲体裁贯穿其整体创作之中,既是他的作曲技术“实验田”,也是其创作风格特征的缩影.罗先生逾八十高龄仍笔耕不止,可谓壮心未已;而继续以人声为载体的音乐形式,则再次证明了他对于这类体裁的钟爱。这一现象,很值得中国现代音乐的研究者关注。罗忠镕的歌曲题材,全部取自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且以前者居多,反映出作曲家高度注重其音乐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送别》也不例外,它的三首歌词均选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 标签: 罗忠镕 音乐创作 艺术歌曲 中国现代音乐 创作风格 作曲技术
  • 简介:本文在阐述了形式之于音乐作品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详细介绍了作者以明人邬景合的《八叠翠诗》的独特排列法与读法为依据,通过“形式映射”的方法,获取音高材料、组合方式以及整体结构基础,从而创作出钢琴独奏曲《Bagatele·八旋读》的一些做法,以体现作者试图从非音乐对象中寻找形式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 标签: 音乐 形式 形式映射 创作 八山叠翠诗 八山旋读
  • 简介:一、学习经历——青少年扎根家乡民族音乐土壤的自觉意识张天彤(以下略称“张”):初次听到您的名字,是在1998年的11月份。我当时旁听中国音乐学院为“明星班”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这门课。在讲到民歌部分时,任课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会哥哥》两首山西左权民歌的录音。我记得当时在场的众明星以及我本人立刻被这酣畅、质朴、宽厚、泼辣并带有浓郁晋中风格的歌声吸引住了,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这么动听的歌声是由谁唱出来的。课堂上老师为我们介绍这首歌的演唱者叫“刘改渔”,播放的录音是上个世纪50年代录制的。于是“刘改渔”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些年来,我在学习和教学中会接触到一些印有“刘改渔演唱”字样的教材和音响资料。这次我有幸在山西左权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评委席上见到“刘改鱼”的名字,开始时我还怀疑这两个名字是不是一个人。

  • 标签: 民歌演唱 “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 左权 访谈录 太行山 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