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3.复三部曲式中的过渡在古典乐派时期,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不外乎单三部曲式或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中部大多为单三部曲式。做为复三部曲式之局部的三部或二部曲式与独立的三部或二部曲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我们着重研究一下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与再现部之间的过渡

  • 标签: 复三部曲式 再现部 奏鸣曲式 小调 属和弦 展开部
  • 简介:柏林德国考古研究所(东方部)与布兰肯堡(哈尔茨)于1998年5月18日~24日在克罗斯特米歇尔斯泰因联合举办了主题为“金属时代的考古学”的音乐考古学学科国际研讨会。本文系南美洲安第斯山南脉先西金属钟的首次专题研究,对该专题从冶金史、钟的历史沿革、考古研究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学术阐述。本文为此次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之一。

  • 标签: 先西文化 先哥艺术 金属钟 圣玛丽亚钟 音乐考古 安第斯山
  • 简介:清季"学堂乐歌"的勃兴,研究者多认为是清季江南沿海社会处在新旧之间,处在过渡状态的汉族士人既不愿弃旧,又欲迎新,主动参照西乐对传统乐歌继承与创新的产物。但此种解释,对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无法说明。其实,传统乐歌与西乐,无论其内容与形式如何不同,却均是传播的艺术形式,"学堂乐歌"的勃兴,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恰是时人对其新颖的传播方式等的集体意识与反应。这种集体意识的出现以及时人的强烈反应,反过来极大地刺激了乐歌创作者与推广者的创造欲望,积极吸纳、借鉴西乐之法对传统乐歌进行改造,以满足处于过渡状态的士人时代取向与积极追求现代化之普遍要求。经过改造后的"学堂乐歌",在传播过程中,俨然成为那些过渡状态的士人寻求民族音乐文化认同的新象征。

  • 标签: 清季民初 学堂乐歌 历史转折 新式社团 文化认同
  • 简介:在进入"英雄"风格的前五年(1798-1802)里,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都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初到维也纳的几年里他从多位大师手中习得严谨的创作技巧,同时艺术视野也得到了拓宽,1798年起他开始进入一个创作的爆发期,创作出个人的首批"经典"作品,其许多原创理念在其中不断闪现,但这五年的创作更多是对个人风格的摸索与过渡,其中原创与传统常常并行,在技巧上还没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试对这一"风格过渡期"的界定与意义作出介绍,并通过《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来阐释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的风格特征。

  • 标签: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c小调 Op.37
  • 简介:本文以西方古典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演变时期为研究时段,以和声语言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纵向,包括单个和弦结构、和弦连接及和声进行;横向,包括单层旋律线条的进行、和弦层旋律线条的扩展,以及纵横结合调式的膨胀等几个方面作为着眼点,阐述了传统大小调和声向近现代和声转变过程中的技法要素.

  • 标签: 大小调和声 近现代和声 西方古典音乐 现代音乐 和声语言 单个和弦
  • 简介:凯奇早期代表作、仅使用金属打击乐器的《第一结构》(1939),受勋伯格传授的维也纳乐派逻辑性结构思维和动机展开性变奏的影响,在整体和乐句结构层面上运用他自己发明的、按4:3:2:3:4比例划分的"宏观-微观"的节奏结构体系;而对节奏动机的组织则是基于方整性结构框架内非方整性划分的原则,采用二分与三分节奏时值结合、全音符的奇数划分、对称性的节奏音值排列、节奏动机间解构与重组关系四种方式设计动机,运用动机的不定次反复、动机交替的横向对称性连接和纵向对位性叠置、动机陈述跨越与不跨越乐句和音色分层的手法组织动机[本文(上)发表于《黄钟》2011年第一期]。

  • 标签: 宏观-微观节奏结构 平方根形式 节奏动机 预制钢琴的噪音音色 非正统打击乐器 音色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