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周礼·春官宗伯下》中的有关材料对西周时期“大司乐”的人数重新进行了统计。

  • 标签: 西周 大司乐 人数
  • 简介:舞器伴随着舞蹈的产生而产生,考古发掘出土的舞器虽然屡见不鲜,但将其明确为舞器者却很少。本文从曾侯乙舞器的考证入手,提出了舞器在我国古代社会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新领域。

  • 标签: 舞器 文舞器 武舞器 巫舞器 曾侯乙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剧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历史最悠久、最成熟的剧种之一,更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现今唯一仍保留着古老弋阳腔系统的单一剧种。云南大理州剧团是全国唯一的专业剧团,是文化部正式命名的“天下第一团”,更是全国少数民族剧种中唯一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与“文华奖”的剧团。本文作者通过实地采访,以第一手资料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剧的历史、剧团的发展、剧的艺术特色以及演员、编剧、作曲们的艺术经历,形象地将这一少数民族剧种的全貌呈现给全国读者。

  • 标签: 2004年 白剧 吹吹腔 大本曲 艺术特色 艺术经历
  • 简介:撰写研究述评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音乐学界的研究述评现状堪忧,其中既有学术水平的问题,也有学风的问题。文章秉承"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术精神,对西周甬钟的考古类型学研究作了详细述评。由此可知,关于西周甬钟考古类型学的研究经历了从摸索起步到不断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尤以《先秦乐钟之研究》一书为代表,该书不仅甬钟型式的标记规范,且分型分式的逻辑严密而清晰,堪称西周甬钟类型学分析的成功范式。在诸多论文和著作中,普遍采用的是邹衡先生首创的器物型式的语言范式,即用汉字标示"类",大写英文字母标示"型",小写英文字母标示"亚型",大写罗马数字标示"式",但也存在着其他个性化的类型学标示。不过文章以为,考古学是个大学科,如果能够采用考古界通用的语言范式,相信对于学术交流肯定大有裨益。

  • 标签: 西周甬钟 考古类型学 述评
  • 简介:西周时期是我国音乐教育显著发展的时期。本文对西周的官设音乐教育形态作了概述,说明了西周的官设音乐教育主要为礼乐教育,包括设于王都及其郊的"国学"以及设于地方的"乡学";官设音乐教育中的学子皆为贵族子嗣,极少数有庶民参与其中。《礼记》所言"礼不下庶人",可见西周时期之官乐亦"不下庶人"。

  • 标签: 西周 音乐教育 官乐 贵族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周穆王时期社会诸多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对因国力强盛、人们观念的转变而导致的各项制度改革以及对穆王时期形成的甬钟编列和音列用制对后世影响的分析,进一步论证穆王时期甬钟的编列、音列用制的改革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礼乐制度改革的结果,是乐悬制度改革的体现。

  • 标签: 穆王时期 甬钟 编列 音列 乐悬制度 礼乐制度
  • 简介:“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海昏侯基,以其中的巨大财富和珍奇宝物吸引了全国人的目光。特别是该出土的编钟,引起考古界和音乐界的广泛关注。《海昏侯时代的编钟——它们见证了“礼乐”的复古与没落》(王子初著)一文通过对四王编钟的研究,认为西汉时期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推行过乐悬制度。之后,《试论海昏侯的乐钟制度》(张闻捷著)一文对子初先生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我仔细研读了张文,发现该文对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掌握不够全面,一些观点仍需进一步探讨。故笔者不惴浅陋草就此文,与《试论海昏侯的乐钟制度》商榷。

  • 标签: 海昏侯墓 编钟 编列 乐悬制度
  • 简介:山西省新绛县古交乡中苏村1974年秋天因浇地时土地下陷,发现古墓一座,墓室中挖出一批砖雕,其中有戏曲砖雕数块。墓葬发现地系笔者家乡,1990年之后,笔者为此多次返乡调查了解墓葬及砖雕情况。惜当时未加以保护,墓葬在发掘时已遭毁坏,大

  • 标签: 砖雕 墓葬 元杂剧 戏曲文物 形状分析 考述
  • 简介:山林边,溪水旁,乌龟安然晒太阳。天空中飞来只大老鹰,想把龟肉来品尝。老鹰盘旋猛俯中,乌龟缩头壳里藏。老鹰扑空羞又恼,嘴巴啄得龟壳响。

  • 标签: 乌龟 老鹰 山林
  • 简介:本文通过对曾侯乙出土古笙所留存的笙苗、纹饰、按音孔等的研究,得到古笙的准确音位排列。按原件复制后,确定了曾侯乙古笙科学合理的按音规律。经过长时间参加曾侯乙编钟乐队的艺术实践,进一步了解古笙和古编钟、编磬以及其它古乐器的音列系统相符。古笙的音位排列对后来各时期笙的结构起很大的影响。

  • 标签: 曾侯乙墓 复原 匏斗 笙苗 按音孔
  • 简介:1995年11月17日至12月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在侯马市东郊晋光制药厂发掘清理并拆迁金代戏剧砖雕墓葬一座,编号为晋光95H12M1,随后在山西省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季刊》

  • 标签: 砖雕 金代戏剧 宋杂剧 金墓 山西省 制药厂
  • 简介:<正>姜石歌曲的研究,从清朝方成培著《香研居词塵》开始,经过不少学者和专家们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项研究工作并没有能结束,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认为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前人这些研究没有充分注意到姜石歌曲具有词调音乐的特点与规律。因此本文

  • 标签: 姜白石 歌曲 特点与规律 方成培 本文认为 研究工作
  • 简介:1991年3月,山西省襄汾县贾罕村村东出土砖雕一座。该坐北面南,为家庭合葬,共葬有六人。因没有发现墓志铭,故确切年代与主姓名不详。当地文物工作者根据墓室形制及其砖雕样式,认为此当为金代砖雕。1991年10月,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襄汾县博物馆的协助下,在山西师范大学一号教学楼地下室复原重建了这座金。由于受场地限制,复原时将墓室方位作了一百八十度调整,改为坐南面北。本文描述时,仍以该原方位为准。重建复原的金现由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保管。

  • 标签: 山西 襄汾县 贾罕村 乐舞砖雕墓 考述 形制
  • 简介:叶家山墓地的发掘是继1978年曾侯乙发掘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特别是M111号大出土的编钟,意义重大。它虽然仅有5件,却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多的西周早期的编钟。在这组编钟里发现的右鼓部小片云纹,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双音钟侧鼓音(第二基频)标识符号。这些特点说明其在西周早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是礼乐制度发展的重要一环。

  • 标签: 叶家山 编钟 西周早期 第二基频 标识符号
  • 简介:曾侯乙十弦琴弦轸库中发现的四个保存完好的弦轸,说明用弦轸改变弦的张力是十弦琴调音定弦的方法之一。由于十弦琴没有史料记载,出土时弦轸又是散落在弦轸库中,且弦轸上也没有任何弦的残迹,要确知十弦琴弦轸使用或改变弦张力的机械方法,只能依据对其结构的观察,以及与历史上类似弦乐乐器弦轸定弦的机械原理的对照来进行推测。经过对十弦琴及弦轸情形的观察,有学者认为十弦琴弦轸与古琴弦轸有明显的相似性,但由于弦轸的外径与弦眼之间的距离所差无几,弦轸间的空隙不像古琴那样的弦轸之间有足以容纳手指的空间,所以推断十弦琴不能像古琴那样用手指拧转弦轸调弦,而必须借助旋柄才能拧转弦轸调弦。

  • 标签: 曾侯乙墓 调弦 琴弦 考辨 机械原理 史料记载
  • 简介: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在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发掘的1217号大(墓葬编号HPKM1217)出土了特磬、鼓各一,并同出有特磬架和鼓架各一具。这是一座殷王,时代属殷墟文化三期。这些乐器出于此西墓道的东段,是“唯一的一组尚未被扰毁的遗物遗迹”,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一份磬、鼓配件较完整和详实的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对商代特磐和鼓的形制、悬法以及演奏等情况得以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侯家庄 特磬 殷墟文化 王陵区 北冈 崇牙
  • 简介:2001年7月至9月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东郊汉森寨九街坊黄河机械制造厂12号住宅楼基建工地发掘了一座元代壁画,并在《文物》2004年第1期上发表了《西安东郊元代壁画》的发掘报告,其中的一幅《散乐图》为研究元代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和元代散乐在西北地区的流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

  • 标签: 西安市 壁画墓 散乐 考论 文物保护 发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