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这首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对地震的感受:我曾亲历过四川汶川地震、芦山地震、西藏昌都地震以及大小几十次余震。音乐以独白式的拨奏开始,正常音.微分音、调性.无调性、协和.不协和、乐音.噪音互相交融,最终汇聚成天堂的挽歌——“暗透了,才有光。废墟之上,是生生不息。Being-Towards-Death,向而生。”

  • 标签: 向死而生 汶川地震 西藏昌都 无调性 微分音 音乐
  • 简介:李斯特、死亡与天谴虽说"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但在世上万般经历中,"死亡"乃是人人平等、任谁也无法去回味的惟一一次经历.在麦肯特许的音乐剧里,当艾波宁与尚万强等代表人物逝去之际,暗淡的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洒下一道白热的光柱,照亮了死亡的圣洁与尊贵.在人生舞台上,从一对殉情的台湾高中生,到横尸遍野的前南斯拉夫,死亡又显得那般无奈与渺小.

  • 标签: 李斯特 《死之舞》 钢琴作品 演奏技巧
  • 简介:  工业金属引领者九寸钉(NineInchNails)时隔两年又给我们奉献上一张全新的唱片,十六首和谐紧凑的歌曲来得绝对过瘾,曾经用"LoveisNotEnough"、"Hurt"、"AllTheLoveInTheWorld"等等歌曲感动过我的TrentRenzor,今次的这张专辑,更像是温柔的延续、冲撞的深入.……

  • 标签:
  • 简介:1909年4月,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于德累斯顿完成了他的交响诗《之岛》,这时他的音乐创作正处于黄金时代,此前他刚刚创作了具有恢弘气度的第二交响曲。《之岛》为作曲家一生所作的四部交响诗(最早的一篇现已散失)的最后一部,它延展了第二交响曲的气势和内在的热力,其简洁的结构仿佛一个大漩涡,把听者吸附进死亡的深渊,最终越陷越深且难以自拔,但中间进发出来的憧憬与眷顾,却使冗长的恐惧获得化解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 交响曲 交响诗 音乐创作 作曲家 黄金时代
  • 简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是瓦格纳为表现其乐剧创作思想,不拘一格突破传统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以特征鲜明的和声手法,从而对以后西欧的音乐创作形成强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界碑。瓦氏在将和声手法推向浪漫主义高峰并将调性和声引向一个极限的同时,同样在音乐结构观念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 标签: 瓦格纳 特里斯坦 前奏曲 主导动机 结构 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