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义亚"一均七律只能容三宫场,故一均只能有三宫"的理论不确!因为宫场这一概念并非中国所原有的,中国有无三宫以上,当参验事实.宫场框架被提出之合理性,须建立在中国所有的音阶都包括此五正声为前提,但中国与日本唐传雅乐调都包括有不含五正音的音阶.中国有四宫(音阶),且正就是燕乐之四声调--声调就是音阶无关调式,所以古曲的主音才不与声调名相合,燕乐也才无徵调(音阶),宋元后角羽两调(音阶)才会失传.声调若只是调式,则笛上既有七律,就能吹出七调式么!那又为何只列出三种调式而不全部列出(七种或)五种调式呢?中国现仍有的以徵音、角音、羽音为主音的曲调,又是何时何地何以重现的呢?可知非是!

  • 标签: 一均三宫 均·宫·调(式) 调名 调号 “五声框架”说
  • 简介: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一方面,它是课程改革的期望,是追寻课程开发理想的文本载体;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它又要兼顾现实,权衡各种利益关系,平衡各方面需求。从这个角度说,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是音乐课程设计开发中的一环,也是整个国家教育政策运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必须遵循音乐学科教育本身的内部发展规律,同时又受制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音乐课程标准 外部影响 国家教育政策 音乐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
  • 简介: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变迁,南音固有的自发性的民间生存状态,已经很难使其传统重新焕发生机.地方政府的扶植,便凸显其重要意义,成为南音继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泉州为个案,通过对南音的民间文化属性的论述以及相应生存状态的描述,阐述地方文化政策对南音的传承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进而认为,强调文化多元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地方文化政策的制定,是传统音乐品种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和进入良性发展的保证.

  • 标签: 地方文化政策 南音 音乐传承 民间文化 文化属性 音乐文化形态
  • 简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与一般音乐表演专业的乐理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乐理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这也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教学研究,需要对乐理教学的整体框架构建和教学流程设计有系统的总结和探究。

  • 标签: 高师乐理课程 框架构建 流程设计 实践与教学
  • 简介:《乐种学》理论的提出,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对世界民族音乐学的一份贡献。本文以袁静芳《乐种学》的乐种构成理论框架与作者的乐种学研究课题实践为对象,进行贯通式联系和内容结构解读,并对《乐种学》一书的学术价值和学科构建意义,予以判断和评价,认为这一成果是对世界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建设的一份中国经验贡献。

  • 标签: 袁静芳 乐种学 江南丝竹 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学
  • 简介:"使职"是君王的治乐需求所赋予士大夫文人的一种临时派遣性职责;"乐官"是隶属于音乐机构、以管理音乐事务为主要职能的一种伎术官员。历代君王功成作乐、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参定音乐政策之时,无不需要士大夫配合。君王赋予练达故事、明解朝章、受其信任的士大夫以"音乐使职"制定具体政策,并由乐官贯彻,利用官署用乐机构实施,构成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形成与运行的大致模式。"音乐使职"与"乐官"既有上承下行之关系,亦可相互转变,是古代士大夫参与制定礼乐文化政策的两条具体途径。

  • 标签: 使职 音乐使职 乐官 礼乐 文馆学士
  • 简介:"鲁艺"音乐系在延安时期一直坚守努力实践当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呈报、书记处讨论通过的教育方针:"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在理论、作曲、表演、教育和文艺运动等方面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 标签: 中共中央宣传部 文艺政策 音乐系 初建时期 艺术学院 实践
  • 简介:在高考新政策的背景下,普通高中艺术类特长生升学的渠道越发宽广,相应的备考也因渠道不同、招生目的不同而各异。所谓普通高中艺术类特长生是指普通高中具有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特长,并选择以此为专业方向参加高考的一类学生。目前笔者所在浙江省的艺术类高考生的升学渠道主要是报考专业艺术类高等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此外还可以参加高水平艺术团的特招、"三位一体"和联考等考试。

  • 标签: 培养策略 高考 艺术类专业 音乐类 联考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