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概括地讲,轴协变唱名是,以协变为原则,以固定为主体,以可动为辅助,结合者而形成的唱名。而所谓“轴”则是指,除了在大多数场合把C唱Do以外,还可以把E或bA唱Do,以减少变唱名。为了签别唱名的科学程度,本文提出“协变原则”这一概念。任何唱名所用的唱名,作为特定的音节序列,是一定音程关系的指示器。以流行最广的桂多唱名为例,fala这两个音节的连缀,所指示的音程是:或上行大度(大十度),或下行小六度(小

  • 标签: 协变唱名法 音节 音程 三轴 想象力 原则
  • 简介:<正>有人把用“分损益”所求取的音律,说成是从管上求得。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国的“分损益”,无论在科学的实践中,或是最早出现文字记载的《管子·地员篇》中(此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七世纪),都有力地表明“分损益”是从弦上求得的。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蚕丝的国家,而琴、瑟等弦乐器,早在周代已广泛使用。古代的演奏家们,在管弦乐的合奏中,以及琴、瑟等乐器的独奏中,逐渐地摸索和体会到五音和七声的发音规律,从而逐步地归纳成理论。《管子·地员篇》中写道:“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官。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

  • 标签: 三分损益法 文字 管口校正 早发现 黄钟律管 弦乐器
  • 简介:<正>音乐艺术的材料是音响,而音响乃是音高、音长、音强、音品组合而成。音响用符号被记录下来叫做乐谱。无论是简谱还是线谱,要使上面记录的音高成为实际音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它们唱出来。为了方便准确,人们对每个音都给以“唱名”,这就形成了“唱名”,例如:Do、Re、Mi、Fa、Sol、La、Si。

  • 标签: 固定唱名法 绝对音高 变化音 首调唱名 升降号 自然音
  • 简介:<正>近年来,在我国的音乐创作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许多中、青年作曲家不再囿于固有的创作模式和规范,努力突破传统,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他们在借鉴西方现代技法的同时、又对中国古老的音乐遗产重新进行审视与回顾,以便在创作中更好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和许多引人注目的特点。这在音乐理论、观念、技法上所带来的变革,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实际上表明中国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一个深刻的转折,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

  • 标签: 突破传统 作品 中国音乐文化 音乐创作 数理逻辑 创作模式
  • 简介:在声乐课教学过程中,歌唱共鸣的训练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歌唱共鸣训练中,如何根据人体生理结构的特征,合理、科学地运用""的原则,全面地训练学生的歌唱共鸣器官,以使其歌唱声音均衡、协和、丰润、明亮,达到较完美的音响效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标签: 三分法 胸腔共鸣 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
  • 简介:本文是作者在研修了日本《斋滕秀雄指挥教程》后,运用一些主要技巧到自己的指挥语言中的具体实例。

  • 标签: 指挥法 动作语言 音乐形象
  • 简介: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送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友人赴边疆从军的诗,入乐后被称为《渭城》或《阳关》,在中国流传了千年而不衰。一首七言绝句,在漫长的中国音乐历史中被不断地加工发展,成为中国文人送别时所常引用的千古绝唱,在中国的诗、词和琴歌中出现,并...

  • 标签: 《阳关三叠》 古阳关 叠法 《渭城曲》 长短句 衍文
  • 简介:一、大弦的特点和极限性弦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由于采用坚硬的木料作鼓头,两面蒙上蟒蛇皮,琴柄很长,没有品等构造上的特点,加上现代采用钢丝弦,这就使它除了具有节奏鲜明、有独特的句逗形式等弹拨乐器所共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这就是

  • 标签: 大三弦 民族乐器 五度 八度音 四弦调 把位
  • 简介:现代西方哲学问题语式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从"是什么"到"如何是"的转向."在场"、"前提后"、"理解"向"不在场"、"前提前"、"前理解"的转向都是在此基础上分延出来的.这一转向为音乐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我国音乐学研究要提升自己理论品位,就必须逾出音乐"是什么"的实体思考方式,而走向音乐"如何是"的形而上元思考.

  • 标签: 现代西方哲学 元思考 音乐学
  • 简介:<正>一宫、二商、角、四变为宫、五徵、六羽、七闰为角。五声之号与雅乐同,惟变徵以于十二律中阴阳易位,故谓之变;变宫以七声所不及,取闰余之义,故谓之闰。四变居宫声之对,故为宫。俗乐以阁为正声,以闰加变,故闰为角而实非正角。此其七声高下之略也。——蔡定《燕乐》第二段南宋蔡定(1135—1198)《燕乐》一书中的“变”、“闰”之言,文意难以捉摸。虽自清代燕乐学兴起之日始,众多学者先后为之倾注心血,

  • 标签: 唐代燕乐 蔡元定 七声 阴阳易 清角 十二律
  • 简介:四川音乐学院留日青年教师、作曲博士郭的新作《管涌Ⅰ》(为G调大笛、颤音琴而作),将音色旋律、非线性旋律等现代音乐理念娴熟地运用于传统的民族器乐之中。通过对竹笛演奏中颤音长吹、包吹等技法的改良和复音、同音换指等技法的创新,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颖音色,营造出朦胧,悠远的意境。作品将竹笛新的音色元素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在拥有鲜明的现代气息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民族器乐现代化探索出一条创新、改革之路。

  • 标签: 竹笛演奏 竹笛技法创新 民族作品分析 同音换指 复音演奏 包吹
  • 简介:很早就知道西安音乐学院有个"特能写"的副院长,2015年4月参加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峰会时,与他相识。崔炳的穿着打扮加长相,没有一点儿"艺术范儿",说起话来笑容可掬,那经过风吹日晒的古铜色皮肤,刮着"西北风"的影子。若是把他放到人堆里,那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汉子,生活中没有人会把他当成作曲家。正是这种生活里的"接地气儿",使他的作品也有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 标签: 中国交响乐 西安音乐学院 地域色彩 邵恩 发展基金会 三实
  • 简介:以鲍恺《太行春秋》的钢琴改版(改编者:未培宾,鲍恺修订)为论述对象,以其民间音乐的运用和音乐风格特征,及其改编手法和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重在剖析鲍恺对山西民间音乐如《走西口》《看秧歌》等5首民歌素材的创作思路及朱培宾的钢琴改编套路。从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管弦乐发展中民族化的缩影,也可看到钢琴中国民族化的点滴经验。

  • 标签: 《太行春秋》 钢琴曲 民间音乐运用
  • 简介:南宋蔡定(1135~1198)非但为博学硕儒、"朱学干城",在音乐理论上也自有成绩.本文以蔡氏为研究对象,并以书中主要见解之一的"十八律"为研究重心.文分节,第一节为朱子书信及语录探讨.与朱子,确定此书与朱子关系甚深,甚至可代表程朱一派的思想.第二节分析十八律的生成背景、理论内涵,及意义功能.第节则探溯十八律的理论渊源,上、陈仲儒奏议,至杜佑,十八律体系逐渐成形,脉络俱在.最后陈明季通在乐学上的功过瑕瑜及其影响,以为全文的结论.

  • 标签: 蔡元定(季通) 朱熹(朱子) 《律吕新书》 十八律 变律
  • 简介:<正>明代中叶刊刻元杂剧常常以"折"划分场次,由此之后,后人只要论及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无不称一本四折,可见以"折"作为划分元杂剧场次的标志已成惯例,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于是,后来研治元杂剧的专家学者为其所囿,"顺理成章"地用明代以来形成的"折"的概念去套解《刊杂剧三十种》的"一折"。虽然先后有钱南扬、周贻白、张庚和郭汉城等先生提出各种新说,看似意见分歧较大,实则都未能突破明人的藩篱,总是在以"折"划分场次的框架内苦苦探

  • 标签: 一本四折 正末 《录鬼簿》 钱南扬 戏曲研究 周贻白
  • 简介:<正>著名民间艺人杨亨(1894—1959),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宋公社南王宋村人。小名“小白”,号“老利”。弟兄四人,排行老二,由于家境贫困,九岁出家到安平县角邱村吕祖庙做道士,取法名为亨。

  • 标签: 演奏特色 民间艺人 河北省 宋村 道士 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