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兰亭论辩”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的一桩公案。1965年《文物》杂志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先生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该文从《兰亭序》后半部分文字过于伤感与当时“流水曲觞”的诗酒酬唱情景不符及王、谢两家墓志(王、谢两家系王羲之族人)书体类爨宝子风格等方面断言《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手笔而是出自智永(羲之第七代孙)之手,为依托之作。郭沫若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从政坛领袖到一般知识阶层人士,从北大教授到一般理论家,都介入或关注事态的发展,有赞成者,有反对者。20世纪60年代的书坛因《兰亭序》真伪之辩而热闹非凡。高二适第一个站出来发难,他以详实的文献、法帖资料对郭沫若文章给予批驳,批驳郭沫若的“依托说”为“惊心动魂”。鉴于郭沫若当时显赫的地位和声望,高二适恐自己的观点难得公开发表,于是便将文章寄给了他的老师章士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毛泽东的老朋友),请其师给予帮助。章士钊将高二适文章转呈毛泽东,于是便引来了“笔墨...

  • 标签: 兰亭论辩
  • 简介:“字体”、“书体”定称问题在现代书学界、文字学界存有争议,本文对学术界的主要观点(以文字结构、书写风格为尺度和以文字规范为尺度)作了综述并进行辨析。同时,针对秋子、王太雄两位先生的分歧所在,进而探讨文字学与书学、实用字体与艺术书体之间关系等相关理论问题。

  • 标签: 书体 书写风格 艺术 实用 字体 争议
  • 简介:明代书法家项穆,把书法鉴赏划分为耳鉴、目鉴、心鉴三个层次。并对三鉴范围分别作了界定.提出了批评.这在古典书论中是不可多得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项穆对三鉴的划分是含糊不清的,持论亦失之偏颇。本文对项氏的论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以期有助于当今书法鉴赏问题的研究。

  • 标签: 耳鉴 目鉴 心鉴 项穆 书法艺术 划分标准
  • 简介:<正>苏轼心目中的“士人画”主要是指哪类画?“王文”在题目中提出了“苏轼和宋代文人画”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提得至关重要。但是我想,既然我们说“宋代文人画”,就应该是“宋代的”,而不可把明清之世的或近现代的文人画观向上追加到宋代人苏轼的头上。苏轼曾对宋子房(字汉杰)的“不古不今,稍出新意”的山水画表示极大的赞赏,说“汉杰真士人画也”。可见北宋时代人们心目中不但有着与“画工”画相对立的“士人画”的概念,而且对于什么是“士人画”必然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其间难免不真伪混杂,因此苏轼才有提出“真士人画也”评价

  • 标签: 文人画观 苏轼 山水画 墨戏画 明清 宋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