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有一种美,平凡质朴,不着痕迹,但却最能打动人心,那是母亲之美。画家高群以女性细腻的情怀,隽秀无华的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鲜活,灵动,不事雕饰的稚子之趣。这是她对童年时代的回忆,也是一位母亲眼中纯真无邪,自然天性的儿女之态。

  • 标签: 高群 艺术形式 女性情怀 表现技法 意境
  • 简介:孙培增是一位以山水和人物画闻名于画坛的著名画家,这位豁达随和、心宽体胖的齐鲁汉子,却是一表斯文,谈吐举止之间通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甚至有时给人一种带点女性腼腆情态的错觉,

  • 标签: 情态 山水 天然 精神 著名画家 人物画
  • 简介: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董其昌谓之:“此宋画也。”是论见于董氏《画旨》。故知,宋人作画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皆重形态,造型精准,笔墨严谨,可视为传统写实绘画之典型,较元明文人画更具骨力。近代画家学宋人者不乏其人,而周怀民以宋人之法写时代风貌,继承与创新并举,必然画史留名。一周怀民(1907年―1996年),原名仁,室名双柳书屋、水云阁,江苏无锡人,生长于城郊钱桥村一清贫人家。周氏5岁就学村塾,15岁考取官费无锡土木工程学校,因习工程制图进而接触绘画,乃矢志于艺术。

  • 标签: 师造化 天然 写实绘画 《画旨》 时代风貌 土木工程
  • 简介:国画与书法是中国文化最具普遍性的艺术形式。其基础理论与历史上的经典样式在深层文化血脉上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历代大师以卓越的人格与率真的艺术个性养成了持续影响后世的不朽作品。本期,岳书法从书画家自身的天赋、向自然取法的意向以及技法表现上的浑然天成论述了书画的天然境界。萧风梳理了历代书家对颜真卿书法中“篆籀气”的阐述。总结了颜真卿书法“篆籀气”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唐薇结合历史上的版本与文本较为全面地赏析了张光宇创作的《民间情歌》。指出了《民间情歌》的时代性与生命力。以上论文使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化是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是与现代紧密相连的。艺术生命力是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

  • 标签: 中国书画 天然 艺术生命力 中国文化 民间情歌 艺术形式
  • 简介:自然美是一个难题,但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一读古典画论,“外师造化”、“天然画图”、“畅神”、“物之神”等等概念和说法,特别引人注目。这些也许就是对自然美的“认识之网”上的重要“结节”。我想结合古典画论与自然美有关的一些论述,对自然美的本质问题作一些考察和探索。一对于自然美存在于何处的问题,至今我国美学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倾向:一种认为自然美是审美者的主观赋予自然事物的;一种认为自然美存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直率的主观美论公然说:“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之后,就立刻溶解于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或者说:“自然中本来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即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为了不至于使唯心主

  • 标签: 画论 外师造化 美的本质 审美者 形式感 美论
  • 简介:这篇文章发表于50年代初,是贡布里希用德文撰写的、最有特色的理论文章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用如此短小的篇幅,却把内容和材料都十分丰富的艺术科学给我们交待得一清二楚。它不仅涉及了艺术科学的定义、描述了它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还批评了这个领域的各个流派的得失,最终指明了艺术科学的任务和目的。读完此文,相信莫雷利、里格尔、沃尔夫林和瓦尔堡等名字,对读者不再仅仅意味着名字。本文译自马丁·许尔利曼编《艺术的神密岛》[MartinHǖrlimann(Hrsg.):DasAtlantisbuchderKunst,Zǖrich1952],第653—664页。

  • 标签: 艺术科学 瓦尔堡 沃尔夫林 里格尔 贡布里希 利曼
  • 简介:通常认为,艺术与科学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展现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面貌。但在更深层次上,两者又是内在相关的,都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彰显。如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近几十年来,艺术与科学领域里发生的深度变革促使它们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了交叉和融通。

  • 标签: 艺术与科学 思维方式 主体能力 人类活动 科学领域 李政道
  • 简介:今年二月中旬,本刊主编刘正成先生应中国科技大学之邀举办书法艺术讲座,因而得以拜会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并就科学与书法艺术进行了采访,继而又邀请了八位热心书法艺术的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关于科学与书法艺术的座谈会。科学家们对艺术和书法的热衷,以及其深刻的哲学认识,对书法艺术工作者具有相当的参照价值。本刊委托中国科技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王祥副教授将录音整理成文,并经谈话者本人审阅后刊发,以飨读者。

  • 标签: 书法艺术科学家 科学书法艺术 科学家谈
  • 简介:通常认为.艺术与科学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展现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面貌。但在更深层次上,两者又是内在相关的,都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彰显。近几十年来,艺术与科学领域里发生的深度变革促使它们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了交叉和融通。在传统学科边界不断被打破,跨学科研究领域不断生成的研究趋势下,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融通与碰撞进行探讨就有了理论必要性。

  • 标签: 跨界 融通 科学 艺术
  • 简介: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奠定了科学认识论的基础,当时的哲学家提出宇宙的本原是数,数的和谐关系构成了宇宙网络,而美就是这种数量关系的显示。美是可以描绘成被感受的对象的,在这一方面没有什么能够与造型艺术中的绘画和雕塑相匹敌的了。表现数的可感形式和数学逻辑,构成了西方艺术科学的再现客观世界的形式主义基础。在古希腊,“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1)的数学原则,被广泛运用在艺术的摹仿中,不朽的《米洛的维纳斯》、《执矛者》和《拉奥孔》等雕塑作品便是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光辉范例。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些人认为数理诸学全不涉及美或善是错误的……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和明确’,这些唯有数理诸学优于为之作证。又因为这些(例如秩序和

  • 标签: 西方艺术 现代艺术 数学原则 物理光学 现代派艺术 绘画
  • 简介:科学”和“艺术”的概念是由西方传入的.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掷舯划分更加清晰,也使科学与艺术二者的关系与西方产生了偏差。作者通过对“科学”与“艺术“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当今中国“科学”与“艺术”二者的地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三个问题的梳理,提出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纳入“自然”的背景,重新考虑科学与艺术二者间的关系。

  • 标签: 人类学 科学 艺术
  • 简介:歌德的艺术史思想1786年的德国艺术科学的思想状况大致是这样的:出自有才智的作者之手的出色的绘画描述和对伟大的艺术家的卓越的性格刻画,创造性地预感到历史的更加深刻的相互联系,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创作技巧.但是,从温克尔曼以来的所有这些画家、诗人、学者和艺术业余爱好者,只能创造出一种业余性质的科学.

  • 标签: 艺术科学 德国 歌德 业余爱好者 性格刻画 思想状况
  • 简介:传统的、“经典”的经济学中人计算财富产生值的增长,完全忽视其另一方面:对生态的破坏的计算。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全球网络、多媒体通讯等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一般认为,80年代以来人类己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的态势。然而,92年在巴西首都里约召开的“国际发展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可

  • 标签: 工业设计 设计学 理论研究 方法论
  • 简介:几十年来,全印度人民科学联盟[AIPSN]下属的印度学习与科学组织[BharatGyanVigyanSamiti,简称BGVS]在促进印度社会进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扫除文盲、促进社会公正、发展健康事业、普及科学、消除迷信、妇女赋权及创业、提升技能技术等,同时这也催生了与印度的全民科学运动相关的其他运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以千万的志愿者为推动印度社会的发展,与BGVS一起为印度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BGVS早期跟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制定政策,另一方面,当政府政策出现失误时,BGVS也会勇敢的站出来反对政府政策。BGVS与其他一些机构组织通力协作,为印度人民谋求更多福祉。

  • 标签: 科学组织 印度 学习 社会进步 政府政策 社会公正
  • 简介:科学、艺术、宗教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构成了对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把握方式,但并非唯一的理解维度,更不是一种绝对信仰,反而正是其内在的怀疑精神才使得科学的不断进步成为可能。艺术是人类维护与追求自身存在绝对陛的重要方式,只向概念无法规定的绝对意义领域开放,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们能够越过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永恒之间的断裂,宗教信仰同样追求与绝对的自在存在者共存,以获得生存之绝对意义,通过直接对律法或诫律的践行修持来通达。三个领域有着各自的方法论或实践旨趣,并不存在实质的交叠或替代关系,而表而上的冲突是冈为僭越了各自理应恪守的界限;

  • 标签: 科学 艺术 宗教
  • 简介:“博物画”是借用中国同类绘画的名称,通常是指中国的“草药志”、《山海经》一类的书中所配的插图。中国的学者在讨论这种绘画类型时,还有将其称作“生物科学画”、“标本画”的。在西方这一类绘画依据所属的更细化的分类,被称为“植物学插图”、动物学插图。西方的博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时期的早期静物画中.

  • 标签: 艺术与科学 《山海经》 古希腊时期 生物科学 绘画 中国
  • 简介:自东汉中期至南朝,书法问题的讨论孕育并形成了一组核心审美准则:"工夫"与"天然"。这组概念的前身是西晋的"工巧"与"笔势""精熟"与"妙有余姿",南朝初期的"字形"与"自然"。这些两两相对的概念组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最终定型成"工夫"与"天然"。其间,因着这两种性质。

  • 标签: 历史问题 审美趣尚 天然 工夫 分野 父子
  • 简介:年近古稀的南京文史专家浦效信先生为喜迎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近日突发奇想,巧创令人称奇叫绝的奇石版“世博纪念扇”。

  • 标签: 上海 雨花石 老专家 字样 中国 天然
  • 简介: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早已进入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以克隆技术为标志的基因工程也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与此同时,在艺术创作的一些领域,高科技新型材料的运用,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制作的应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对艺术的审美也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的确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介入艺术 审美思考 科学技术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