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初春,笔者前往朝阳区红庙北里,拜访了著名雕塑家刘焕章先生。刘先生的工作室坐落在搂区中的一套仅有的三居室的老式住宅楼中,因为是在一层,所以楼前有一个不大的小院,隔着围栏就能看见院子里堆放着的许多石头和木头,还有从阳台搭建出来的一间稍带天光的小小工作室。上午9点半,我们来到了工作室,当时刘先生正在创作泥塑《沈从文头像》。放下手中的工作,刘老和蔼谦和地与我们亲切交谈并解答了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知不觉就度过了愉快的5个小时。以下文字内容,是根据当时笔者与刘焕章先生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

  • 标签: 谈话 工作室 文字内容 朝阳区 雕塑家 住宅楼
  • 简介:几年前我开始创作了一系列孩子题材的画,对孩子的描绘有些许自己的感受,在我看到孩子时感觉有一种魅力的光线在闪耀,无任置于色彩或黑白的空间,这种微妙的光线似乎可以从画面的某个方向过来,微微的或是强烈的,依心情不同可以变换手法,这种光线自然而整体,这个光不是西方的自然光,不需要故意变幻光影效果,是在内心感觉到光线的暖意,是一种害羞的,带有心理色彩的东方光线。

  • 标签: 孩子 心理色彩 光影效果 自然光 光线 感觉
  • 简介:知名华裔艺术家闫淑芬女士和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巴特(Bart)院长一行三人受福建师范学院和福州市教育学院之邀来中国,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他们首先在两院做了学术演讲,考察了福建莆田、宁德。随后他们到北京交流。在与《雕塑》杂志社范伟民社长见面后,到清华美院邀请鲁晓波院长做了欧洲十几个国家的高校硕士作品展的评析,并在范伟民社长的陪同下专程去宋庄参观了章华雕塑工作室、单国栋艺术工作室、李刚工作室、朱尚熹工作室、大地艺术中心创始人司秋利的美术馆等处。巴特院长非常喜欢宋庄的艺术气氛,尤其对朱尚熹工作室印象深刻,他对朱老师的儿子说:“你为什么到美国学,你爸爸就够你学一辈子了。”他们还参观了在北京SKP举办的朱炳仁“山水训——故宫藏画·熔铜创作展”。在熔铜壁画《千里江山图》系列作品前,巴特院长反复触摸,仔细观摩这组根植于中国传统又在当代语境中凸显的作品。在得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今年8月份要去德国柏林举办个展后,他欣然受邀前往杭州,参访了朱炳仁江南铜屋博物馆和工作室。十多天一路下来,虽然旅途辛劳,但巴特院长一行感受颇深。本次考察距上一次受本社之邀来中国已有十几年了,巴特院长感慨的说道:“现在的中国简直是今非昔比、翻天覆地,完全不一样了。”限于篇幅,本刊仅报道部分活动内容,以飨读者。

  • 标签: 巴特 范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千里江山图》 中国传统 谈话
  • 简介:儿时,常常被大人呼作坏孩子.这里所谓的坏,并不是指道德品行的败坏,而是说这孩子不肯听大人们的话,不能循规蹈矩,是淘气的孩子.当然,这规矩是大人定的,淘的是大人的气,不按大人定的规矩行动,是一种犯上,小时候犯上,长大就可能作乱一这是多么可怕的推理.

  • 标签: 道德品行 推理
  • 简介:姜宝林:"我们这个家是个艺术之家,圆满、和美、幸福。"人物表姜宝林:1942年生于山东蓬莱。浙江画院专职画师、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凌韻华:姜宝林夫人,1942年生于广东汕头。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幸福 谈话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医科大学
  • 简介:本科学习阶段之后,我决定将美术史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希望能将个人喜好与专业方向进一步结合。攻读硕、博学位期间我一直在南京求学,自然对身居南京的美术史论大家心存向往,希望能当面拜会,以获指点。2011年10月下旬的一天,机缘巧合,在一位前辈的引荐之下,终于有幸拜访中国美术史研究泰斗、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树中先生。

  • 标签: 林树中 美术史论 美术史研究 俞剑华 大羽 中国美术
  • 简介:潜:庄先生,与油画和国画相比,作为一个画种,水彩画创作是不是应该发挥它自身的长处,或者换句话讲,水彩画创作是不是不应该受到画种的局限呢?

  • 标签: 谈话 艺术 插图 理想 水彩画 画种
  • 简介:记得女儿8岁时,一次吃过晚饭,女儿拿出一张画纸,在自己的书房里兴致勃勃地画起画来,过了一阵子,女儿拿着画对妈妈说:“这是妈妈的自行车”,妈妈看后,说:“不行!不行!哪有这么大的车轮,简直比你还高,而且,你骑在上面怎能比妈妈个头还高呢?”我一看,女儿画的自行车还真不错,夸张的车轮,妈妈坐在后面,小孩在前面骑着,我不禁夸奖道:“嗯,不错,很好!”女儿听了,很是高兴,说:“还是爸爸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 标签: 探究精神 孩子 思维 自行车 女儿 妈妈
  • 简介:朱塞佩·佩诺内(GiuseppePenone)认为几乎所有的雕塑都是有灵魂的,他将仪式性内涵灌注到材料、过程和对象之中,超越了传统文化而捕捉到人类天性中与生俱来却被遗忘的东西。他对于艺术的定义令人迷惑,也非常简单:艺术家的工作在于探索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并将探索的结果赋予形式表现。

  • 标签: 谈话 人类天性 传统文化 现实世界 形式表现 艺术家
  • 简介:能写一手好字,这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写字兴趣,张扬孩子的个性呢?作为家长来简要地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 标签: 写字兴趣 孩子 培养 家长
  • 简介:人人都有想象力.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开发与否不同。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像树的种子,本来树的每一粒种子都可以长出树苗来.但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树每年中多数的种子都飘落在地面.只好留下终生的遗憾。我们只要让种子埋在土里.有阳光、有水分.有冬去春来的时间考验.这样每一粒种子都可以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那么.怎样才能开发孩子这种创造画的潜能呢?

  • 标签: 绘画潜能 孩子 挖掘 创造力 想象力 种子
  • 简介:孩子来说,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孩子观察能力的提高,孩子对生活的认识会逐渐广阔、逐渐深入、逐渐具体,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我在教孩子学画画时比较注重激发他的观察兴趣和培养他的观察能力。

  • 标签: 观察能力 孩子 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世界 思维能力
  • 简介:2014年,我在巴黎的奥赛博物馆,看了一个陈列展,是1895年法国沙龙的原貌照片。加上当时油画作品的照片,还原了当时的展览。当时没选上沙龙展的画家有这么几位:塞尚,他的作品也摆在那里;沙罗作品也摆在那里,今天都成了稀世珍宝。沙龙是相对于官方的重大美术活动而言的,官方的重大美术活动必须有官员,有主持,有一套政府规范。沙龙就是另一回事了,我给它冠以“随便”两个字,轻松自由活泼。沙龙这个形式,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曲水流觞”。曲水流觞这个活动,最早见于记录的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它详细记载了雅集的过程。其实在六朝之前,艺术家的活动就已经见诸记载了。庄子解衣盘礴的故事,是最早艺术家的声色并茂的活动。

  • 标签: 艺术沙龙 谈话 观摩 徐州 文化 笔墨
  • 简介:人们常说:“十个孩子九个爱画画。”的确,孩子爱画画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从小他们就在雪白的墙上涂鸦。他们想象丰富,对天地万物新奇遐想,充满美好的愿望。家长应利用孩子这一心理审美特点.指导孩子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在生活中发现这种美,表现这种美的意境。

  • 标签: 美术作品 孩子 欣赏 审美特点 画画
  • 简介:以下稿件由数次访谈整理而成。一般而言,国内对大地艺术的介绍仅局限于对美国的报道,而忽略了这是一次全球性的艺术运动。本次访谈对象克里斯·德鲁里先生是英国一位重要的地景艺术家,他将用自己的经验和作品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审视大地艺术的视角。在生态环境已经达到临界平衡极限的今天,重提大地艺术之精神则不无暮鼓晨钟之意,以此与艺术界同仁共勉。

  • 标签: 艺术家 克里 英国 谈话 宇宙 大地艺术
  • 简介:<正>几乎所有的孩子天生爱画画,但许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其中不乏许多原本绘画能力比较强的甚至有点天分的孩子。固然孩子曾经的画画经历使孩子得到了许多,乃至无穷的快乐。但我说:仅有快乐是不够的,我们总是希望孩子通过美术活动让孩子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

  • 标签: 日记画 美术活动 观察生活 美术教材 工室 尽情发挥
  • 简介:每个儿童几乎都喜欢画画,一生下来,他们都是一个个小画家,他们的随手一画就是一幅独特的作品,但随着成人们给他们灌输各种美的信息与绘画技巧,把孩子们的艺术家的灵性都抹杀掉了。有的家长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是绘画天才,在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直接想一步登天,没有让孩子享受到过程就马上揭晓结果。本文列举了儿童1到12岁的一些关于绘画学习的建议与方法,让孩子们在顺其自然中学会什么才是绘画还有绘画给自己带来的愉悦。

  • 标签: 创造力 探索 观察力 绘画技能
  • 简介:蒋采苹:"我们全家都是搞艺术的,都能互相理解。你再看看,我们家四个人四个样,孩子们说我们最反对就是跟父亲一样,跟母亲一样。"人·物·表蒋采苹:1934年生,河南洛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研究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画家。潘世勋;蒋采苹先生,1934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

  • 标签: 个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 1934年 谈话 国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