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日本江户时期盛行“蘋派”绘画.本文论中国画家沈铨(号蘋)与日本蘋画派的传承关系以及“蘋派”绘画对日本画的“改良”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日本南画 沈铨 南蘋画派
  • 简介:碑学和碑派书法以及南北书派问题,是近两百年来书法史上的一个热点论题。清代学者阮元在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帖论》两文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南北分派和北碑帖的观点。对此,后世的争议颇多,至今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等派碑刻资料的粗略整理,重新提出“碑”这一概念,以与北碑、帖相应,并对碑源流、碑与帖、碑与北碑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 标签: 北碑 碑学 书法史 东晋 争议 源流
  • 简介:“张”北“溥”吴晓丁“张北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一时的提法。过去中国画坛常有“某”北“某”的类似叫法。这里的“张北溥”指的是张大千和溥心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台湾锦绣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中国现代名家画集》系列中,把张大千、溥心畲编...

  • 标签: 张大千 溥心畲 中国画坛 出版有限公司 合作出版 浅绛山水
  • 简介:本文以西方文化背景中设计史学科发展的基本线索为依据,论述了设计史学科发展的状况,设计的缘起和发展是与机械化生产为背景的设计的社会现象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设计史学科的逐步建立,出现了对早期"英雄史观"设计叙述方式的质疑,设计依据物质文化和设计研究等相关学科的进展,出现领域拓展和话语体系的趋向完整性。本文通过早期文献和历史事件的描述来论证这个观点。

  • 标签: 设计史 设计史学科 学科属性 方法论
  • 简介:我听到了人们在《奥尔葬礼》前的评论,我有勇气去阅读他们关于此画的外行的指责,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就如同在政治中,一个人发现敌对的各方竟然联合起来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这些众所周知的批评中最卤莽的指责,已经开始波及各类无知者,并严重遮蔽了真相。

  • 标签: 奥尔南葬礼
  • 简介:现代学者对库尔贝的研究多致力于阐释这位艺术家1850-1851年在第戌和巴黎沙龙展之后创作的作品。但若想要完整理解库尔贝的艺术发展脉络,并切实地明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概念,就必须关注他在1850年以前完成的作品,特别是他在家乡弗朗什-孔泰的经历与其艺术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艺术发展 现实主义 艺术家 作品 文化传统
  • 简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就认识了江伯,那时只知道他是刻印的,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只看过他的几幅作品,因为我是画国画的,也结交了几位搞这行的朋友,对此很感兴趣,同他很谈得来。七十年代初,我省搞了“文革”中的书画展,他和一位搞书法的朋友各画了一幅作品,来道里文化馆找我想参展。

  • 标签: 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文革” 书画展 文化馆 作品
  • 简介:田,恽氏,初名格,字寿平,后字正叔,别号白云外史、云溪外史、东园客等,江南武进人,世居城东,筑室“瓯香馆”。

  • 标签: 南田 札记 画学
  • 简介:一、"图像证"概念的三层涵义大约十年前,在介绍我的老师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时,我将其中所描述的学案概括为"图像证"的观念.当时,有些朋友以为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由于可视图像比语言文献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历史,所以我们应当把前者视为更重要、更可靠的证.为了纠正这类误解,我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结合中西实例,阐述"图像证"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着重指出其陷阱所在.1如今,"图像证"这个说法似为有些人文学者和史学家所乐道.

  • 标签: 图像 实例 文化史 经典 史学成就 哈斯克尔
  • 简介:这是以一组以老茶馆为背景的油画作品,陈旧的茶馆和“陈旧的”茶客在那里喝茶,聊天,下棋,打牌,嬉笑,打瞌睡,或者想自己的心事。画家陈安健家边上就有一个茶馆,它是重庆成百上千茶馆中极其平常的一个。正如他所说,那是“熟悉到这么也想不起来”的“视若无睹”的邻居,直到他四十岁上下才“发现”了它。这一发现使画家全身心融入其间,他与不同来历的人们在这座陈旧的茶馆里相遇,出现难以名状的精神共鸣。

  • 标签: 心灵史 油画作品 “发现” 茶馆 画家
  • 简介:尤利乌斯·冯·施洛塞尔[JuliusAlwinvorlRitterSchlosser,1866—1938](图1)是维也纳美术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在西方美术领域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博学多识,精通古典文献,研究的范围既包括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也有对特定艺术家或艺术门类的考察,还有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在教学中,他忠实贯彻了该学派对文献的关注,对博物馆的倚重以及对学科科学性的强调,设立了严格的教学要求并将其制度化,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史家。

  • 标签: 造型艺术 塞尔 语言史 西方美术史 风格 古典文献
  • 简介:就在不久以前,人们还把未经艺术家本人许可而复制的艺术作品或是完全按照艺术家的图样仿制出的作品称之为赝品。同样,假如一个艺术家将二十年前的雕塑进行复制并作为原作出售的话,则会被认为有欺诈之嫌。对于博物馆来说,如果允许艺术家销毁其正在变坏的原作而重制,则会被指责为不负责任的保护政策。但是近年来,人们对于艺术的生产、保护、复制及展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出一些令人困扰的牵涉到艺术作品“真实性”的新问题.其中,有关艺术品复制的论题最为复杂和棘手。

  • 标签: 艺术作品 科舒特 瑙曼 古根海姆 贾德 概念艺术
  • 简介: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美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形成和发展始于19世纪20至30年代。当时,德国哲学和诗歌被介绍到法国。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等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景画以及浪漫主义先驱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版画和油画作品,在法国受到推崇。这些对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形成,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另外,法国画家格罗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军事题材画和普

  • 标签: 外国美术史 军事题材 戈雅 格罗 德拉克洛瓦 德国哲学
  • 简介:<正>文杜里在本书英文版的前言中说过,他的研究工作的开始只是由于想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众说纷纭的评论意见中如何分辨出比较正确的艺术批评,他不满足单纯理论上的阐释因而希图从历史的经验中求得解决。可是这样一条研究道路竟使他整整走了25年。里奥奈罗·文杜里1885年出生于意大利莫德纳。他父亲阿道尔夫·文杜里是著名的美术史家,出版过二十一卷的巨著《意大利美术》(本书第九章中有所介绍),所以他首先是一位家学渊源继承父业的美术史家。他的《西欧近代画家》一书,前几年曾由我国几位美术史家翻译出版(人民美术出版

  • 标签: 艺术批评史 美术史 意大利 翻译出版 述评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