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2 个结果
  • 简介:南北融合”是关于隋及初唐书法史的重要观念,但它的出现却是在晚清时期,这让我们怀疑它对这一阶段书法史的概括更像是在碑学语境下形成的“史相”。本文注重观察它的生成过程,并在历史情境中检验其合理性。通过与“史实”对比,发现“南北融合”是一个逻辑上很合理,但实际却经不起深究的一个观念。

  • 标签: 南北书风融合 书分南北 南朝化
  • 简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方书法风格并没有像清代碑学书家所说的那样大相径庭,南北方书法原本所宗同源,在士族南迁之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方书家进行“改体”,形成了秀美飘逸的“新体”,而北方依旧保持中原古体,差异逐渐明显。直到北魏南迁洛阳,在对南方士族文化的推崇下,北方书家开始仿效南方“新体”,又将中原书法的特点融合其中,形成了“洛阳体”楷书,南北方书开始融合。一直到隋朝统一南北方,南北融合才真正完成,为唐代楷书的完备打下了基础。

  • 标签: “洛阳体”墓志 、楷书 、尺牍、 南北 书风
  • 简介:一、引言李叔同集诗、词、、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早年在音乐、美术等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业绩至今犹被人们铭记。他的书法,无论是出家前的李叔同时期,还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时期,同样为世人所称道。评说赞美他书法的人很多,用丰子恺的话来概括:"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换骨,自成一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1]叶圣陶则评价说:"就全幅看,许多字是相互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

  • 标签: 弘一法师 书艺 书风 弘道 李叔同 开创性
  • 简介: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湖南解元,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进士。他先后为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出任过贵州、福建、广东等地乡试主考官。晚年还曾担任过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等讲席。他学识渊博,对古文、经史、诗学均有很深的造诣,嗜金石,善绘画,尤精书法,是清代碑学兴起之后集大成式的人物。

  • 标签: 书风 何绍基书 风转变
  • 简介:近百年来,中国本土艺术在西方现代思潮的一次次撞击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八五美术思潮”的兴起,引发了美术界关于中国画危机的大讨论。同时传统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亦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书法在它过去的历程中承载了太多对自然、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与哲学思考,这也许正是古典书法的魅力和深度所在。它的超稳定性发展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文化生态结构有着重要关系。然而当下,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为现代工业文明所替代,书法已走下了精英文化的神坛。作为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统一体,在信息时代,书法的艺术表现性更进一步地从实用的规定性中脱离出来,它由一种单一的价值载体逐步成为一种汉字的线性视觉图式,催生这一转化的首先是展示方式的改变与现代评审机制的确立。当代书法作品的展示是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场所进行的,具有开放性与专业化的特点。这种展览模式与相应的评审机制的确立,使书法在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上都具备了当代艺术所共有的表征。西方现代艺术近一百年的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作品的实验性和风格的之流变书法艺术在确立它进入当代体系之际便意味着...

  • 标签: 多元化
  • 简介:时尚新风是一个时代进步的象征。20世纪的中国书坛,“三秦”真可谓占尽了鳌头。30-40年代,于右任创立的“标准草书”,风靡全国;80-90年代,刘自椟研究的大篆书体,蜚声海外;其间,又有王世镗的章草,张寒杉的小篆,卫俊秀的行草,邱星的钟鼎文……都给这一时期的中国

  • 标签: “三秦书风” 陕西 书法家 书法艺术 书法创作 地方文化
  • 简介:  编者按:书法经过了新时期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复兴阶段的繁华与躁动、发展阶段的喧闹与沉静,到今天,渐渐走向成熟.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度介入以及网络传媒的兴起,对于传统中经典的认识,我们已经更加趋于深入和个性化.书坛格局也打破了百年来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代之的是一种宽松的审美环境和多元的思维模式.近年来,二王再度引起人们的反思和关注.从某一方面说,二王经过沈尹默、白蕉等的薪火相传,到今天基本呈燎原之势.综观中国书法史,每次帖学的崛起,必然造就一批书家,所以,我们对书法的明天充满期待.……

  • 标签: 书风 王书
  • 简介:碑学至清代的兴起,乃是书法发展之必然,虽然说碑学的绝对建构始于清中叶的阮元《北碑南帖论》的理论倡导,但作为一种观念结构在明末清初已经萌芽。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中对《后魏中岳庙碑》是这样称赞的:"然字体近拙而多古意。"

  • 标签: 扬州画派 碑学 书风 书法发展 明末清初 观念结构
  • 简介:流行书,富蕴时代特色,故其成为当下书坛的清新剂。从某种角度上说,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惟其可以流行矣。

  • 标签: 行书 书风 书法 时代特色 角度
  • 简介:"印从书出"自清代邓石如践行以来,一直成为印界的不变定律,直至当代大多数印人恪守此律,尤其是较为工稳、传统一路印的印人。然而随着写意印愈演愈烈,印文图案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与印关系似有淡化倾向,逐渐演变为、画风与印的关系。随着书画界探索性作品的层出不穷,如现代派、后现代派等探索性作品,篆刻创作也将进一步受到冲击,类似书画界的探索性作品是否也会陆续登场,而这些作品如果出现,将进一步淡化与印的直接关系。

  • 标签: 书风 印风 写意印风 画风 探索性作品
  • 简介:明代中后期的徐渭是中国书画、文学和戏剧艺术史上一位开天辟地的创新性人物,其艺术是在怎样的社会大环境与自身的小环境中形成的,历代的研究者往往多从结果中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各种原因。本文勾勒了徐渭书法之变,兼及绘画、文学和戏剧之变,认为哲学上的心学转型是造成其书法艺术之“变”的各种动力因素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徐渭 书法 心学
  • 简介:在清代初期,隶书盛行,可谓书家辈出,各领风骚,使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不言而喻,清代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使碑学书法的兴起打破了帖学书法的长期垄断,使古老的隶书获得新生。然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集汉碑大成的朱彝尊,他的突出表现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隶书书家,有陈鸿寿、杨岘、万经、俞樾、陈允升、梁同等,举不胜举。因此,朱彝尊在隶书创作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现代书法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这一点,我们可从当代许多名家的作品中仍能看到朱彝尊的踪迹来证明。

  • 标签: 清代初期 朱彝尊 书风 书法史 书法发展 隶书
  • 简介:“二爨”指云南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二者产生于公元五世纪的汉字差异。本文通过研究和梳理得出以下观点:一、《爨宝子碑》在刻上存在诸多问题,应口疋当时文化水平不高者为之;二、“二爨”的风格代表了当时碑刻一种典型的崇古追求;三、《爨龙颜碑》的书写水准比《爨宝子碑》好,“二爨”的差异不仅仅是这五十多年间字体演进的结果,它更是书写者的水平所决定的;四、“二爨”虽然距离当时的汉文化中心地带较远,但其并无特别之处,与所处地域没有直接关系;五、“二爨”在书法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二爨 简省 波脚 钟王 书风
  • 简介:  金可泛指金属,也特指青铜器.继甲骨文之后,中国的古文字就集中出现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比石刻的文字早了千余年.在众多的青铜器中,周厉王时期的《散氏盘》铭文以其稚拙弥漫、浑穆异趣独步古人,著称于世,它是金文尚意风中的代表之作.……

  • 标签: 书风 代表作 作散
  • 简介: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是华夏文化的摇篮,也是书法艺术的发源地。历史上出现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魏碑等书体及李斯、钟繇、蔡邕、郑道昭、许慎、王铎等书法家出自中原并对中国和中原书法艺术给予深刻的影响,他们的艺术精神彪炳千秋。历史

  • 标签: 中原书 中国书法 书风
  • 简介:“永嘉之乱”以后,新书的中心由洛阳转移到了江南一带。王羲之的书名开始兴起并迅速传播,到了庾翼去世,东晋书坛便彻底由王羲之独领风骚。他作为东晋书的标志,变革“古形”,拥有着“今体”书法的基本特征。

  • 标签: 书风 包容性 帖学 王羲之 书法
  • 简介:任何一个书家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风格,或崇尚大气壮美,或喜欢秀气柔美;有的喜作行草、有的爱作楷、隶、篆,不同的审美,不同的书体,其用印也应有所区别。印章风格与书法有相通之处,亦有苍茫大气若大草的

  • 标签: 书风 书法风格 用印 作品 不协调 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