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黄土地》以其独特的影片风格和持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与影片中音乐符码的大量使用密不可分。影片中的音乐承担了结构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营构修辞效果、表征时代精神等重要叙事任务。音乐符码构成了影片主要的叙事动力,是形成影片“黄河远望”艺术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影片最具有创造性的地方。

  • 标签: 《黄土地》 音乐 叙事
  • 简介:黄土文明与地方发展是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团队针对黄土文明的人类学研究开展的系列议题之一。议题以山西介休的实践为例,关注文化遗产的地方保护经验,围绕遗产保护的现实背景、地方规划的权力均衡以及政府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功能等方面展开阐述,架起了学者与政府领导沟通的桥梁,为介休的文化发展建设从“文化遗产保护”阶段进入“建设城市之美”阶段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念探索。

  • 标签: 黄土文明 文化遗产 介休 人类学
  • 简介:八十二岁的靳之林给我的感觉一如他画中的陕北群峦,纵横的沟塬历尽沧桑,却仍涌动着不竭的生命力。他的艺术永远扎根于黄土群峦,文革的苦难不曾磨灭他落户延安的信念

  • 标签: 艺术家 黄土 访谈录
  • 简介:节气民俗的形成与人类对自然物候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时间观紧密相关,表现为岁时节日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的背后,往往是对时序节律的一种文化选择与秉承。在晋中黄土文明背景下,对介休三月三源神庙会、寒食节、一百五与清明节等几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考察中,其背后依据纠合着不同的历法系统,蕴含着晋中一带的水文化、敬土迎新及祭祀等传统。这凸现出节气民俗在时间观念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三种类型,反映了以介休为范例的晋中地区人们对时间节序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认同,体现了晋中人们对黄河流域一带自然物候及生产生活的认识,呈现了不同时间观念相互交织的黄土社会。

  • 标签: 节气民俗 时间观念 文化选择 黄土社会
  • 简介: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日益高涨。对于民歌的传承方式也有各种各样的探讨与措施。改编民歌其实就是作曲家对于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在当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让不为人知的民间歌曲或者民歌元素借着现代作曲家的智慧重新融入到当下的音乐文化建设中,

  • 标签: 《兰花花》 民歌 审美阐释 改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土
  • 简介:宁夏隆德黄土高原"塬"地域的地理特征与白家"祖坟"文化相结合,人们因"塬"而居,农昌人兴;因"墓"而继气脉,因敬而舍土"塬";白家人的土地敬祖观:生死相隔非两茫,只为祖业守宗堂。本文对白家人的土地归祖观这三种心理状态的前世、今身进行了客观描述和探究,从而对处于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驱动下的白家地与人之关系出现裂变,人与祖之情贯以调适的真实现状作了进一步呈现,以期揭露出在经济大潮推动下的城市化浪花中被席卷的村落居民对土地之情、祖先之情,对过往、今世和未来心理变迁的联结过程。

  • 标签: “塬”地域 “祖坟”文化 关系 白家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