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傍晚,干完了一天活的大牯牛,走到湖边正准备喝水.低头一看,眼前的湖面展现出一幅很大的山水画,他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情不自禁地仰起头,大声赞道:“啊,真是太美了!座座青山、成片的丛林、周围的草地,经过你的妙手轻轻一画,便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山水画,真令人心旷神怡!”一只在低空中飞行的麻雀.听了大牯牛的话,望了望四周,瞧了瞧大牯牛自我陶醉的样子,喃喃自语:“我怎么从未感觉到美呢?”他见大牯牛久久未动,没好气地说道:“这家伙一定是神经出现了问题,看东西出现了幻影!”

  • 标签: 空中飞行 山水画 一画
  • 简介:近期,文博界有关佛教美术文物修复的"简单粗暴"引发批评与热议。本文通过对四川安岳一些石窟佛像破坏的修复,揭示了目前国内一些地区文物修复中存在的一些隐患,指出了人为技术因素、监管体系、政策、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 标签: 文物修复 佛教美术 技术因素 监管体系 破坏性
  • 简介:顾德新是一个偶像破坏者,正如他选择停止制造更多的艺术图像本身。《2009-05-02》是顾德新选择隐退艺术界之前创作的最后一组作品。作品的题目由在常青画廊北京空间首展时的日期而定,(顾德新常常通过此策略来命名其情境特定的创作,

  • 标签: 破坏者 偶像 艺术图像 艺术界 作品 创作
  • 简介:2000年8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在其“文化新闻”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该报记者杨展业的《张大千在莫高窟留下的问号──揭开敦煌宝库一历史谜团》(以下简称“揭文”),并在网络上同时发布了该文,引起了海内外很大的反响,许多媒体纷纷转载。但在观过此文后,令人惊诧的是,“揭文”不但没有“证实和揭开这个(历史)谜团”,反而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是非,用流言代替历史真实,把以前曾经冤枉扣在了张大千身上的“确实破坏了敦煌壁画”的大帽子,再一次又冤枉地硬扣在了已经作古的张大千先生的头上,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与之同时,“揭文”中的所述,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有多处严重错误,并且更不是什么新闻──因这些事早在半世纪以前,就已经被炒得家喻户晓,并闹得满世界尽知。而关于此“张大千在莫高窟留下的问号”这…“历史谜团”,其实也早就被解开和澄清了。如对于此事的详情,笔者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历经数年、行程万里、查档无数、寻访无数的全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撰文作了披露和澄清。早在1988年1月,国家义物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文物报》,就通版发表了我对于此事的长篇调查报告《中国文物界中的一桩大冤案──记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一案的来龙去脉》...

  • 标签: 张大千没有 敦煌壁画 没有破坏
  • 简介:阿旺巴旦,1970年生于西藏那曲班戈县。1991年开始说唱格萨尔故事,其传承属于"神授式",能说唱20多部。1991年至1996年在那曲地区班戈县说唱《格萨尔》;1996年至今在那曲地区群艺馆说唱《格萨尔》。2007年在自治区电视台说唱《格萨尔故事之峻岭之战》,已完成《达岭之战》、《达色牦牛宗》光盘录制及出版工作。

  • 标签: 《格萨尔》 班戈县 出版工作 群艺馆 阿旺 达色
  • 简介:我国“纸织画”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出现在福建永春,而到了明代,历任韩王的重视与扶持又使这一古老的工艺在甘肃平凉不断繁荣、鼎盛。平凉纸织画通过编织工艺对已完成的国画作品进行再加工。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开辟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更加素雅和谐、朦胧悠远的意境。

  • 标签: 平凉 纸织画 艺美术
  • 简介:约百余平米的幽暗展厅中。播放着方璐自2001年开始录像实践以来的五部代表作,作品制作过程主要是先预设特定的行为情境,摄录现场,再制作成最终的行为录像。方璐作品中的时间并非行为的录制时间.但是她利用行为表演的在场感以及录像的纪宴感伪装出一种“影像真实”,用影像的心理连续时间在行为与录像之间创造出一种交汇领域,期待从中获得一种更开放的表达。

  • 标签: 连续时间 制作过程 2001年 行为 录像 代表作
  • 简介:通过对控制论概念的分析,了解控制论的基本观点。介绍物质主义的产生及物质主义设计存在的价值,分析它与传统的产品消费模式的区别。用控制论的观点对物质主义进行剖析,并结合当下的经济社会状况,通过对具体事例的阐述,设想其在体验经济时代该如何运用,才能使企业或者说经营者更好发展。

  • 标签: 控制论 非物质主义 消费 体验
  • 简介:在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人类口头与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遗”)的命名、引入与体制化。2001年,昆曲被列入首批世界“遗”,至2013年,昆曲已历“遗十二年”。仿佛亦是“一觉醒来”,昆曲发现自己成为“遗”,进而似乎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历史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标签: 昆曲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变形记 2001年 文化现象 流行文化
  • 简介: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起源于远古的聚集方式,最初是为祭祀祈祷: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带上宗教色彩,集中在寺庙和道观周边举办,还出现了抬着神像出巡的仪式。这种庙会巡游传统于唐宋时期传进岭南。

  • 标签: 庙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 广府 宗教色彩 唐宋时期 庙市
  • 简介:今年4月,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惊艳首演。流转千年的《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荡气回肠的凄美故事,发生在西子湖畔一个烟雨迷蒙天,跨越人妖之间的恋情,情感与宗法之间的冲突,悲壮缠绵,流转千年。

  • 标签: 《白蛇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中心 民间传说 音乐剧 国家级
  • 简介:临武傩戏是千百年来传承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具有重要使命和意义的中华瑰宝。在现代文明和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临武傩戏逐渐淡出民间艺术的舞台,面临着消失和破坏的威胁。当下,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到来为临武傩戏的保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个契机是临武傩戏进入现代社会和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和临武傩戏的结合,使临武傩戏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经济市场上极具潜力的新欣产业,经济市场将迎来全新的动力,为临武傩戏遗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窗。

  • 标签: 临武傩戏 文化遗产 文化创意产业
  • 简介:服装从人类用于蔽体御寒起,就不仅具有物质文明的特点,也体现着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服饰文化发展经历了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民俗、科技等方面全方位多层面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人类文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境界升华。纵观历史与现实,服饰形成了许多文化特性,而服饰的文化传承与前导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服饰文化 前导性 传承性 人类文明史 历史与现实 物质文明
  • 简介:1、粤剧(广州)2、粤剧(佛山)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地区擐大的剧种。粤剧“本地班”于明末清初吸纳“外江班”的昆、弋、梆、黄诸腔,在清末民初由唱官话改唱粤语方言,演唱由假嗓改真嗓,并吸收了当地木鱼、南音、龙舟、粤讴等广东民间说唱音乐。戏班男、女分班改为男女台班。行当出现独特的“文武生”。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瞎剧种,属皮黄系统。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方言地区 戏曲艺术 民间说唱音乐 明末清初 清末民初
  • 简介:现今流行的一些书籍、期刊杂志、广告、招贴、网页等,已看不到长篇累牍的枯燥文字,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生动吸引人的图片、插图、版式以及视觉整体设计来表达内容。一些设计精良的图书,“图文”各占的比例正在偏向“图”,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这种设计方式正在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印刷系统的各种新形式,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网络技

  • 标签: 中的语言 传达中的 视觉传达
  • 简介:北川羌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分析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路径多种多样(如图),其中既有针对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所实施的固态保护,也有通过保护民间艺人而对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的活态保护。总体来说,健全法律机制是非遗保护的制度保障;加强遗宣传教育是保护遗的一种有效途径;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模式 灾后重建 羌族 北川 路径分析
  • 简介:1、佛山剪纸佛山古为百越之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汉文化和百越文化逐渐融合,由中原传入的剪纸艺术也在佛山开花结果。据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云·乡俗志记载,清代佛山剪纸就已非常兴盛。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 剪纸艺术 百越文化 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