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全面探索艺术教育深化发展的过程中,该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基于艺术教育问题、艺术教育学科发展需要、以及社会与教育社会等学科学理之上,确立研究建构“艺术教育社会”学科。所谓艺术教育社会(SociologyofArtsEducation),是指研究艺术教育社会和行为及其与存在社会的关系互动学说。该文系统讨论了“艺术教育社会”成为的学理认识与基本内涵。这一具有学科开创性的研究,对建构艺术教育学科、对促进艺术教育行为的优质化开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标签: 艺术教育社会学 艺术教育社会 艺商
  • 简介:美国艺术社会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界”和理查德·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奠定了它发展的基础。美国艺术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社会建构性,并系统地探讨了社会对艺术的影响。在它内部存在着关于意义的争论,结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成为共识。对中国发展艺术社会而言,美国艺术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艺术界 文化生产视角 知识地图
  • 简介:毫无疑问,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涌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当改革的浪潮拍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艺术家的感觉、经历与表现获得了充分的现实条件,也获得了对自我的不断认知,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社会学想象力 改革开放政策 展望 社会生活 现实条件
  • 简介:舞蹈社会将舞蹈作为人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实践方式,对目前舞蹈界始终以民族作为舞蹈种类的划分进行反思,提出区域-群体的类型化研究视角。方法论上,在社会科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采纳一种综合的理论道路,以实践和过程作为研究的方法论指导。本文从以上两点出发,对舞蹈社会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阐述。

  • 标签: 舞蹈社会学 区域-群体 实践与过程
  • 简介:郑板桥的艺术思想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经历造就了他的特殊人格:关注民众与不满黑暗的人生心态。孤傲自信和谦卑的艺术思维,积极突破与消极守旧的双重人格。总的来说,是与世殊途的“怪”造就了郑板桥,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

  • 标签: 社会学 郑板桥 艺术思想 扬州八怪 诗书画
  • 简介:音乐总是和感性的现实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探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如何影响音乐的产生、传播、消耗是当今民族音乐学学术视野中的应有之意.那么,我们如何去研究这些问题呢?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及其意义.

  • 标签: 社会学调查方法 民族音乐学 意义与实践
  • 简介:艺术社会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若偏于艺术;进行审美介入,就可能成为主观的艺术批评;若偏于社会,恪守审美中立,就可能与其他社会无异,并且遗漏事实的审美层面。要解决这样的两难困境,只有小心翼翼地保持艺术与社会的平衡:对偏于艺术的来说,要在审美介入之前,加入社会研究,使主观评判有客观基础;对偏于社会的来说,要在社会研究之中,加入艺术分析,既保留艺术社会特质,也不致遗漏事实的一个重要层面,即审美层面。

  • 标签: 艺术社会学 审美介入 审美中立 阿多诺 贝克尔
  • 简介:社会角度梳理刘、蔡交往史实,可以发现:刘、蔡二人共同的文化交游圈,正是晚清上海两种知识空间并存交叉的显例,一个人既可以生活在新知识空间,也可以生活在旧知识空间。将刘、蔡的知识结构放大,正是清末民初海上文化人所赖以栖息的两种知识空间。反过来看,也正是民国初期海上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情境.使得刘、蔡的交往成为可能,并得以深化,进而成就了民国文化史上一段佳话。

  • 标签: 刘海粟 蔡元培 交往 知识空间
  • 简介:一、缘起由王璜生、邹跃进、李公明共同策划的"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文献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后赴革命圣地延安举行学术研讨会并参观考察了杨家岭、枣园、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等革命纪念地。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共约40人,来自于文艺理论、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美术理论 毛泽东时代 中国共产党 社会学 美术作品
  • 简介:刚跨入2007年,一部18集电视剧《镇长》,搅热了寒冬的影视圈,不仅作为开年大戏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而且引起了众多观众和业界人士的兴趣。

  • 标签: 社会学意义 “主旋律” 镇长 生态学 样板 官场
  • 简介:文章以广场舞引发社会矛盾的现象为研究背景,先简要阐述了国外学者如何用游憩设施艺术解决公众矛盾的典型案例,并借由马先生的观点指出了国内在城市公共空间领域微景设计的研究盲区。再以武汉巡司河广场噪音扰民事件为例,提出了如何通过游憩设施艺术设计实现景观改造,从而从功能上解决公共空间使用矛盾的方案。创新点是就地盘活混合功能与屋顶增量转移功能两种对策的提出。

  • 标签: 游憩设施 城市 景观 社会 艺术
  • 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女士曾经应国际艺术家协会之约,发表有关"艺术家与政治"问题的看法。伍尔芙的态度和立场快速且坚定——艺术家关心政治是毋庸赘言的。但伍尔芙却来唱反调,在她看来,

  • 标签: 海峡两岸 艺术展 修辞学 社会学 感受力 当代
  • 简介:2005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深圳美术馆、澳门塔石艺文馆共同主办,《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协办的“中青年批评家论坛暨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先后在深圳、澳门两地召开。2003年举办的“首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主题为“共生与互动”,对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二十年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检讨。本届学术主持孙振华和鲁虹把此次论坛的主题定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转向”,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深圳美术馆 社会学转向 批评家 第二届 中青年
  • 简介:"比兴"这一美学范畴最初来源于文艺。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另一宋代学者李仲蒙对"比兴"的美学本义解释得更明确:"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 标签: “比兴” 美学特质 花鸟画 《诗经集传》 美学范畴 文艺学
  • 简介: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日本导演岩井俊二陆续推出了《情书》(1995)、《梦旅人》(1996)、《燕尾蝶》(1996)、《四月物语》(1998)、《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等一系列青春题材的影片,这些作品以青春的正负面为切入点,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既温情又残酷的青春画卷。作品中动静结合的剪辑手法与写意又独立的唯美画面以及导演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共同构成了其青春题材作品的影像特质

  • 标签: 岩井俊二 节奏感 写意性 独立性 死亡美学
  • 简介:从1991年的《推手》到2007年的《色·戒》,李安电影类型的多样组合风貌说明了李安电影的独特性格。在当代“关学政治”的配置中,李安电影的文化特质代表一种融合的、跨文化的以及反思人性的关情怀。透过人性的共同思维与感受,李安浓厚的人文主义艺术思想已超越了单一国家的限制。李安的电影,不仅再现了全球化下电影工业的特殊发展模式,同时也创造了文化流动与整合跨界的后现代视觉空间。

  • 标签: 李安电影 作者理论 后现代 跨界
  • 简介:西藏佛教寺院音乐经过1300多年的产生、衍变与发展,形成了一个适应各种寺院佛教仪式活动需要的音乐体系。这一音乐体系的诸特质的总体构成西藏佛教音乐的文化丛结构,这一文化丛结构体不仅以西藏佛教信仰体系与修持为其深层的核心内涵,以其本土文化传统(主要是本教文化)为深厚的基础,以其世俗民间和周边国家、地区的音乐文化为广大的背景,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较为完整、发达和系统的西藏佛教音乐结构模式,

  • 标签: 佛教音乐 西藏佛教 佛教寺院 文化传统 地域 民族文化特征
  • 简介:王冠先生的书法与绘画结合作品的出现,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是他在艺术形态上的一个可喜的创新。这种新的艺术品种,打破了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单独存在和各具审美素质的创作形式,而使书法与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契合地成为一种统一的艺术品。故我称之为:“书-画艺术”作品。

  • 标签: 艺术生涯 审美特质 思想意义 王冠 绘画艺术 书法艺术
  • 简介: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竹绝对是中国人气节的最好载体。其虚心不屈,最为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很好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风骨。竹像君子,其气度不凡,翩翩尔雅,所以中国人对于竹文化的审美,很大意义上便是对于自身的审视,越是现代,越是如此。

  • 标签: 现代广告设计 传统竹文化 审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