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仪式音乐表演民族以仪式化音乐表演为对象和路径,借以观察和揭示人们在其音乐表演活动中如何经由和利用仪式表演行为,将观念性音乐文化深层模式转化为音声表象的过程和结局,并辅以必要的阐释性分析和文化反思。该类课题研究尤其关注定点、定时的聚合型仪式或仪式化表演文化活动和在场的、即时性的仪式表演行为过程;对于聚焦式田野考察活动中采用观摩、摄录方式所获取的原生性音声资料也给予特殊的重视,同时兼采通过参与、融入考察方式所获取的随机性、原生性音乐资料。在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拓展至跨界族群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运用以个案为中心的长期定点考察和以线索为中心的长短结合的换点、多点音乐民族考察方法。

  • 标签: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 人类学民族志 聚合型—离散型仪式 聚焦式田野考察方法 融入式田野考察方法 少数民族音乐
  • 简介:以往的鄂温克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研究,以无声的影像资料为研究起点,引起对于视觉人类学信息残缺的质疑,加之田野调查过程中“身体凝视”与互动仪式的切身体验,引发音乐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对话与反思,因而有必要提出书写“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的构想,以及关注看、听、嗅、尝、触多种感官经验与个体体验的研究模式。“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需要音乐文化认知过程的“三层次”:底层立足于对表象的“全息式”感知,着眼于近景;中间层次关注情感体验与“互主体”间的情感互动,着眼于中景,强调在仪式中音乐和情感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第三层次是对于概念、信仰、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认知。理想的“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应追求全息式的生理感知、全身心的情感体验、全方位的心理认知。

  • 标签: “全息式”民族志 认知“三层次”说 鄂温克族 敖包祭祀 仪式音乐
  • 简介:<正>杂感、杂谈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出现,不断地重复,人们谈论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电影艺术的观众有老有少,影响面深而广。人们看过一部影片后总是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的谈论着,生怕哪句话落地摔碎似的,句句相接。其中有价值的见解若有人收集起来,对专业人员将是最诚恳,最热情的帮助。也会促使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影片来。借此机会,我也略谈谈自己的杂感。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电影艺术 文艺作品 深入生活 影片 积极作用
  • 简介:<正>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人对事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含有两种基本因素:一是破除多年来“左”的侵染,恢复其本来的正确观念;一是吸收、借鉴与我有益的“舶来品”,充实和丰富了现实的观念。这两种因素及其它因素的交织和融合,就使人们在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的思考中,发现和认识到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首先表现为观念。而这种新观念,在人们不同的思维领域里,经过反复地认识、争论、补充和检验的过程,才得到社会历史的承认。目前,电影界各种观念针锋相对的争鸣,就是电影新观念产生过程的具体表现。电影是什么?它和戏剧是不是联姻关系,它和戏剧该不该“离婚”,说“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对不

  • 标签: 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地区 新观念 民族历史 历史与现实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正>民族题材的电影需要创新,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艺术上的创新,人们曾经提出过许多独特的、新颖的、别具一格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象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可是尽管对于电影艺术上的创新千呼万唤,真正具有新意的民族题材的电影作品,仍然显得不那么景气,似乎还有再呼唤的必要。

  • 标签: 新时期 民族题材电影 创新 电影艺术 电影作品 电影创作
  • 简介:用“民族电影”指称少数民族电影,主要的代表观点有三种:一种是少数民族文化论;一种是电影民族特性论;,一种是少数民族主体产权论。理解“民族电影”的这种特指意义的时候,我们应该与“民族电影”的另一种涵义相区别,这就是“国家电影”这一含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界定论和少数民族电影判断标准论是迄今为止最有理论意义的少数民族电影定义研究。少数民族电影学这一学科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是指电影文本构成要素能够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电影

  • 标签: 少数民族电影 概念 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电影学
  • 简介:进入21世纪,民族电影又开始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艺术与文化的交接。一直以来被当作领军人物的第五代导演,正在逐渐失去创造的锐气和越过艺术的巅峰。以张艺谋和陈凯歌为代表,那种强弩之末的态势是表现得如此明显,以至在近年来,尽管新

  • 标签: 新生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 中国民族电影 文化形态 西方电影 体制内
  • 简介: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种主流电影题材长盛不衰,但创作者的视角多以汉文化为支点,并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在影片中的体现。自2000年以来,由本民族成员作为创作者,展现本民族文化观念,并能够在族群社区内部获得观众认可及艺术评价的故事片与纪录片更蔚为可观。如果借用人类学的概念,这类以本民族主创人员为主体、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进行表达的影视作品可被称为“主位”电影,较之传统上由外来创作者拍摄的作品,“主位”电影更侧重于展现本民族的核心文化内容与价值观念,抵御被视为“他者”的猎奇与想象,自内而外地思考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传统的现代化变迁以及个体与族群之间的关系等,从而形成了有关这些族群社会与文化的新知识来源。

  • 标签: 主位电影 本民族文化立场 少数民族知识 文化赋权
  • 简介:从绘画色彩中演绎而来的动画电影色彩是人类深层心理的反应,在显性文化中成为各地域和国家显著的差异性特征,因此,动画电影色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各民族、国家地域特征、深层心理、审美方式、情感爱好的不同反应。本文通过日本地域之“青”山绿水到电影动画色彩之青和我国传统水墨动画色彩意蕴之化境的对比论述,剖析了电影动画色彩的民族性,并在文末对动画电影色彩的民族性予以综合阐述。

  • 标签: 电影 动画 色彩 民族性
  • 简介:1949~2009年,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走过了艰辛而又荣耀的50余年,期间无论是电影形态还是电影产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因素包括政治背景、少数民族文化表现、云南电影产业发展等。1949~2009年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可划分为开创辉煌时期、探索发展时期和创新发展时期。

  • 标签: 云南 少数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文化
  • 简介:随着电影创作的意象化、抒情化和散文化,电影叙述方式,虽然戏剧式叙述方式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意象式、心理式和散文式等叙述方式则以新的姿态展现其艺术魅力。艺术要生存必须创新,但创新必须与适应相统一。创新要适应现实,适应现实必须创新,那种完全脱离适应的创新,以及完全脱离创新的适应,都会使艺术陷入绝境。因此,电影叙述方式的创新必须用民族化的磁石予以磁化,这样才能获得生机。意象式叙述方式

  • 标签: 电影创作 叙述方式 风格 审美特征 创新
  • 简介:<正>民族电影这个概念,我想有两个内容组成。一、以民族区域里的生活为题材的;二、民族区域里的制片厂生产的。不过我觉得这个概念实在有研究的必要。首先,社会正在发展,尽管还有母系社会残余,但我们不仅早已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闭锁状态,而且已经或正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体

  • 标签: 电影艺术 戏剧性 民族电影 生态 民族区域 电影作品
  • 简介:译制片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民族语译制片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译制片有着一定的区别。译制片一般指外国影片的汉语翻译。而所谓内蒙古民族电影,是将汉语电影翻译成蒙古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期间要

  • 标签: 延展研究 民族语电影 电影译制片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好莱坞为主的外国大片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中国电影如何在电影创作环境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生存和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电影界与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问题。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其发展嬗变的历史进程中,开始着手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寻觅。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被找寻和被确立,无疑是使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够积极参与我国和世界文化对话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 文化身份 族群意识 群体记忆
  • 简介:<正>同志们: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会议,今天在春意盎然的春城昆明市召开了,我代表国家民委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民族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召开这次会议给予大力支持的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志们,今年是建国四十周年。召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会议,虽然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但这次会议,是在治理、整顿、改革的形势下,是在全国政协、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刚刚结束的时候召开的,使我们的这次会议具有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这次会议,也可说是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带有检阅性、回顾

  • 标签: 少数民族题材 电影创作 民族题材电影 会议 民族政策 电影事业
  • 简介:动画要和其他的文艺种类一样,积极捕捉时代前沿的文化动态,反映我们民族文化的新风貌,而不是一味地拨拉传统文化的故纸堆,把曾经的经典拿来“炒冷饭”,更要立足于我国当下现实,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体现时代发展进步的作品。

  • 标签: 国产动画 民族性 《大圣归来》
  • 简介:作为第一位藏族电影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认为是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他不仅重新改造了少数民族电影的类型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其单向度的文化功能,进行着多重现代性的反射。他不但探寻自己民族的文化密码,也质询关于民族身份认同的惯常认知;而其“寻而不得”的故事,既展现了藏区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现实,也表达了导演对于自己民族文化和命运的深入思考。万玛才旦的电影并非只是通过构建对立性的族群故事去彰显所谓的“少数”,而是通过内在于“主流”的“少数”去思考族群与国家的未来,进而在另外的层面上回归了集体和国族统一体,实现了类型与民族的共和。

  • 标签: 少数民族电影 万玛才旦 现代性 类型 共和
  • 简介:本文概括了与电影有关的基础运动幻觉,即电影的生理心理幻觉,并借鉴了中外电影学与审美心理学的学术理论及研究成果,浅析了关于电影声音与电影的生理心理幻觉的艺术科学问题。

  • 标签: 生理心理幻觉 电影本体 听音模式 联觉现象
  • 简介: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异质性”和“边缘性”,使得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成为持不同文化身份的主创人员观照和言说的场域。这里既有本民族创作者“自我观照”式的现实思索,也有文化“他者”观念化、艺术化的文化想象。所以,在处理主题建构与现实表现的相互关系上,在革新民族现实题材电影艺术创作范式、提升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文化品格上,当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呈现出民族生活纪实与写意的电影语言形式探索、情感和道德化表意相结合的叙事追求、传统与现实碰撞下的民族精神写照等多元化的艺术特征,从而丰富了当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 标签: 民族现实题材电影 艺术范式 文化追求 心理距离 异质文化 探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