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批评是一理论和实践、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活动。批评者不仅要掌握批评对象的规则、技巧等形式方面的内容,还要对表现媒介有充分认知,更重要的是能对批评对象投入“灿烂的感性”,用自身的生命经验去和对象构成某种互文,才能激发“一个经验”的价值——如果我们认同艺术是“一个经验”的话,那么批评就是用一经验激发另一经验的价值。

  • 标签: 生命经验 价值 激发 批评对象 批评者 感性
  • 简介:大家好,我叫小怪兽书签,是书签家族的成员。新年乍到,先自我介绍一下:四四方的微型是我的标记,洁白的牙齿能让我“狠狠”咬住书页不放

  • 标签: 书签 成员 家族 自我介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顾德是一个偶像破坏者,正如他选择停止制造更多的艺术图像本身。《2009-05-02》是顾德选择隐退艺术界之前创作的最后一组作品。作品的题目由在常青画廊北京空间首展时的日期而定,(顾德常常通过此策略来命名其情境特定的创作,

  • 标签: 破坏者 偶像 艺术图像 艺术界 作品 创作
  • 简介:一九五七年考入原北京艺术学院预科(三年)。后转入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四年)。师从高冠华、俞致贞、白雪石、李瑞平等诸位先生。一九八〇年"文革"后首批美协会员。

  • 标签: 中国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学院
  • 简介:经过一年的时间,位于上海武威路的桃浦艺术园区已经成为继M50之后,考察上海艺术生态另一个绝对不容错过的聚集点。除了香格纳画廊的展库和艺术家工作室以外,桃浦艺术园区还集中了两个由本地艺术家组织的重要活动:“未来的节日”和“桃浦大楼”。

  • 标签: 节日 创作 艺术生态 艺术家 工作室 园区
  • 简介:针对日益翻新出巧的数字媒体现象,学界的研究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条,即社会科学理路和人文艺术学理路。就社会科学而言,媒体研究引入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方法,更有法律、国际关系等学科的辅佐;就人文艺术学而言,媒体研究借鉴文学、语言学、艺术史学、视觉文化研究等学科的方法,更与影视艺术、哲学、美学等学科结为近姻。文章在概念纷繁、新论迭出、方法多元的媒体研究景观中提炼出两大中心观念,认为广义的权力问题定义社会科学理路研究媒体的核心,而广义的互动性概念则构成人文艺术学理路透视媒体的焦点。文章进一步认为,包含屏幕讨论在内的界面(interface)思考或可成为媒体研究中融合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理路的汇聚点。

  • 标签: 新媒体时代 人文艺术 社会科学 文化研究 媒体研究 转型
  • 简介:"创意"是现代设计艺术评价中的核心关键词,而"巧"是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重要原则。同样是对物的鉴别和欣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在当下的设计中,将"创意"与"巧"两者的优良因子进行融合,从中探索一条达成心、物平衡的"巧创意"之路,是很有意义的。而"巧创意"具有其现实可能性,是当代的新型设计思路。

  • 标签: 创意 巧创意 设计艺术
  • 简介:视觉文化研究的先行者W·J·T·米切尔(全名Wi11iamJohnThomasMitchell,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权威学术杂志《批评探索》主编,"图画转向(pictorialturn)"的最早提出者,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先锋人物)曾断言:一切形象都是意识形态形象.这意味着,任何形象都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所谓原象或无中介形象是根本不存在的.再进一步,米切尔想讨论的是形象中经常携带的与权力有关的宣传因素,这种以宣传为目标的形象往往在电影或电视媒介中出现,起着不容质疑的引导舆论和保障权力的作用.以新闻和电影为例,对米切尔而言,新闻与电影之间虽然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形式差别,实际上却并无根本性的差异,他甚至宣称:"新闻就是电影的另一形式,反之亦然."

  • 标签: 宣传米切尔 形象分析 形象宣传
  • 简介:首先我应该声明,我不懂科学(在本文中所讲的"科学"全指自然科学)。但这却丝毫也不妨碍我被培养成一个科学至上主义者。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以唯物主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社会里和教育体制下,我在30岁之前,几乎没有动摇过对科学的信仰,也从没有接触过任何宗教。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了对宗教艺术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搜集、抢救、整理中国佛教音乐的工作上。老实说,我当初研究中国佛教音乐的初衷,

  • 标签: 自然科学 宗教艺术 认知世界 20世纪80年代初 人类 官方意识形态
  • 简介:谢无量是中国近代学术的先驱和开拓者。1915年,谢无量即融入中华书局发起的以《大中华》杂志为阵地、由梁启超领导的新传统主义思潮。期间,他出版《阳明学派》、《孔子》和《朱子学派》三部著作,弘扬和张大儒家学说,尤其对宋明儒家心性之学给予特别赞同,可以说开现代儒家转向宋明儒学的风气之先,发挥学术先导作用。质言之,谢无量既是新传统主义者,也是广义上的现代儒家。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新传统主义 谢无量 思潮 近代学术 宋明儒学
  • 简介:翁振长期致力于写意人物画创作。从不同时期梳理考量翁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们发现,他从不随波逐流,而是始终以忠实自己的心灵方式,把握时代文化脉搏,不断突破与超越,寻找艺术与心灵的最佳表达,使写意人物画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拓展出新的艺术力量,彰显出写意人物画的大美境界,为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有效的范例,其艺术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与启示意义是值得关注的。

  • 标签: 翁振新 写意人物画 创作历程 文化情境 艺术精神
  • 简介:"启蒙的绝境"和"娱乐至死"构成中国网络文学的现实语境和国际语境,也决定了网络文学在价值观上整体的"回撤"姿态。"清穿"一"穿"回到启蒙前,通过消解爱情神话的幻象而解构爱情的主体,从而缓解人们的价值危机和情感焦虑,形成"反言情的言情模式"。在"后撤"的总体态势下,网络小说《间客》的逆流而上特别值得关注。小说以幻想的方式在"第二世界"重新立法,以个人英雄主义坚持启蒙立场,在没有"另类制度选择"的总体困境下,坚持"个人另类选择"的权利。在文学传统上,《间客》是《平凡的世界》的延续,但在现实主义的乌托邦叙述已经不再可能的今天,只能在"异托邦"里建立另类个人选择的幻象空间,并以此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

  • 标签: 个人英雄主义 意识形态功能 网络文学 异托邦 幻象 空间
  • 简介:作为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革命英雄传奇有着独特的审美品格,在建国之初和世纪交替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两次创作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英雄传奇从英雄形象塑造.英雄评判标准及观察英雄视角等方面,对“17年”时期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叙事进行了多维重构;并通过深入分析历史进程必然性和历史事件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对革命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

  • 标签: 革命英雄传奇 英雄人物 革命历史 重构
  • 简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60年来,"北京人艺"排演了《茶馆》、《雷雨》、《龙须沟》等300多部中外剧目,演出场次数以万计,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为繁荣、发展中国的话剧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此"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约徐晓钟、张帆、李宗伦等戏剧界的专家学者,

  • 标签: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北京人艺 《龙须沟》 表演风格 《茶馆》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