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思辨唯实论"近年来已成为艺术理论的基石。然而鉴于对社会问题的忽视以及它所持有的科技和物质决定论的倾向,它仍然广受人文主义和左派传统代表的批评。《思辨("未来是____")》一书并非如其题目所指向的那样是一本思辨唯实论专著。而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使用思辨性的语言来探讨左翼艺术阵营的政治项目。这本书由评论性刊物《三层顶》出版,后者称自己的出版物旨在"减缓互联网的步调"。

  • 标签: 唯实论 物质决定论 艺术理论 评论性 一本 PHOTOGRAPH
  • 简介:注重展览的服务性和研究性炎炎夏日,走进北京画院美术馆,一片清凉不期而至,正在展出的是“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艺术的自由?什么是古元艺术的自由?在这里我们与您一起思考……”——投射在展厅地面上的这几排字很抓人,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愿望。

  • 标签: 齐白石 世界 推广 内在精神 自由 研究性
  • 简介:书画同源问题的研究,关乎中华艺术的准确定位和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学术界对书画同源问题长期存在认识分歧,赞成书画同源论者往往从考古学研究成果和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这两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彼此相通之处及其同源异流的特点;反对者则认为书与画两种艺术除了工具和创作手法相同或近似之外,几乎无法证明二者有其他共同之处,有的甚至认为书画同源论“似是而非”和“毫无根据”。这些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字之源至今还是个谜。本文立足于现存古典文献中有关书画本源问题的重要论述,尝试将海德格尔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理论与我国“书画同源”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在阐释海德格尔的艺术观点和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东西方两种理论之哲学意涵的内在一致性,并由此洞悉古人书画创造之初衷,破解书画艺术的同源之谜。

  • 标签: 海德格尔 艺术本源 现象学 书画同源
  • 简介: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以“素描”为缘起和方式的作品、实践。咱们还是根据所播放的图像资料,随机地聊天吧,这样比较自然,知识点和问题点也能贯穿到讲座之中。实际上,我本人不太在意我的作品是属于抽象还是具象,甚至是不是素描,是不是绘画或别的什么,这些我都不太关心。我只是借助了绘画或素描这种媒介特质和语言方式而已。这么说绝非矫情,我希望我的作品在语言和观念与所针对的问题母体之间的关系或张力能更强一些,这也是现阶段我为什么主要选择“素描”的缘起,也是我的作品被看作“从素描出发的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素描 自由 语言方式 图像资料 媒介特质 作品
  • 简介:郅敏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秘书长、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机构(IOV)成员。

  • 标签: “河图洛书” 中国艺术研究院 城市雕塑 朋友 副秘书长 研究生导师
  • 简介:如果说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现代性在当代艺术潮流中姗姗来迟,那么,中国玻璃艺术的重生之路,从一开始便具有某种时代的属性。由于历史等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兴起的现代玻璃工作室运动,并没有叩开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大门。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中国艺术家才开始注意玻璃这种古老的材料,并将其付诸于艺术实践,就此拉开了中国当代玻璃艺术探索的序幕。

  • 标签: 玻璃艺术 作品评析 王建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0世纪90年代末 重构
  • 简介: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是与著名美术教育家全显光的艺术学习和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两个学院教育机构。描述这两地学院的历史文脉和学术特征,比较两所学院在美术思想和学术风气方面的巨大差异,分析艺术家独立自持的立场对其艺术生命所起到的保障作用,为深入研究全显光美术教育思想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和史实分析。

  • 标签: 全显光 美术教育 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 简介:中国的平面设计与桃花坞年画、月份牌有着不解之缘.桃花坞年画作为民间通俗艺术是月份牌的前身,而月份牌本身又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平面广告设计形式。研究年画与月份牌对当代平面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桃花坞年画 月份牌广告 平面设计
  • 简介:根据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湖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在公元前十二和十一世纪(即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空前发达,体现出显著的地域性。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出土包括举世闻名的皿方罍、人面纹方鼎等在内的商代青铜器四百余件,是我国南方出土青铜器较多的地区之一,因而备受海内外学术界关注。

  • 标签: 人面纹方鼎 西周早期 青铜文化 商代晚期 博物馆藏 考古材料
  • 简介:目前,移动网络技术升级发展,服务费用不断降低,影视剧投资竞争难度与风险加大,影视版权政策持续收紧,这些外在条件令网络视频的生产与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4年开始,“网络剧”这个依赖于网络平台并日益向多屏渗透的大众文化现象迅猛生长,从叙事、生产、观看行为、营利方式等方面改变了传统电视剧的僵化模式和垄断格局。

  • 标签: 叙事分析 WEB2.0 互文性 大众美学 移动网络技术 外在条件
  • 简介:作为“舶来品”,话剧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过程,至“五四”时代,广泛地接受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美学观念,并对其后的话剧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社会变革而来的是戏剧观念的变革,中国的戏剧家们由易卜生转向布莱希特,从戏剧美学观念、戏剧结构以及“陌生化”效果等方面,体现出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认同,也使20世纪80年代的话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 标签: 话剧 20世纪80年代 布莱希特
  • 简介:当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互联网使得全球经济关联、文化趋同,相对时间内空间距离得到缩短,发展的速度变得惊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频繁,中国文化已经被融入世界进程中,本土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审美化泛化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焦点。对于当代艺术设计来说,回过头来再认识工匠精神中至善至美的造物观,从匠人精神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当下的设计与文化、艺术与生活,反思物与人、技与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工匠精神 真善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
  • 简介: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电影从主题呈现和创作者叙述角度上,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即控诉、救赎和反思。从国内的电影创作或学术领域来看,对于大屠杀或者抗战题材的影片的讨论,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思路或脉络,即关注的焦点已然从陈述和控诉"大屠杀"的层面上升到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阶梯。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战争控诉 生命救赎 文化反思
  • 简介:近年来,欧洲和北美的多家博物馆频遭抗议,无论是来自内部员工的抗议、罢工,还是参观者对展览的不满、破坏,作为公共空间的博物馆,正在经历着重重考验。本文重点考察了2015年接连发生的三起博物馆抗议事件,分析了这些争议事件背后隐藏的不同价值体系,同时探讨了当下博物馆和批评话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 标签: 博物馆 抗议事件 公共空间 话语争夺
  • 简介:画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的高低决定了其作品格调品位的高低,作为艺术品藏家亦然。从李振葵大理石画藏品其格调和品位已经彰显出了一种“格高而思逸”的收藏境界。

  • 标签: 绘画 收藏 境界
  • 简介:博物馆是公共叙述、公共仪节展开的空间,也是政治与文化被产出、被观察与再生产的空间。当文化整体观的思想完全占据展览策划的思路时,博物馆成为权力的巩固者,站在无所不知的主导者的视角下去审视一个差异化的社会。随着学术界对自我与他者讨论的深入,博物馆开始提倡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理念,将多元文化以及与观众自身生活相关的议题融入展览策划与教育活动中,强调学术的文化反应,以消除博物馆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将“我”的观点放大来影响观者。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策划 观看视角 身份建构
  • 简介:苏联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在世界战争片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继承了其优良传统,同时,摒弃了其部分意识形态内容。艺术虚构逐渐成为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片创作的主要方法。除了继续宣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已经上升为其核心主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逐渐淡化其政治宣教功能,日益彰显其文化商品属性。

  • 标签: 苏俄电影 反法西斯战争电影 意识形态 历史记忆 人性反思 文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