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人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画在新历史形态、新文化语境中的产物。相比传统文人,新文人回避主题性的绘画,摒弃使命意识,从传统文化中吸允精髓,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与文化的追求,多方面实践传统文人思想和经典艺术形式。

  • 标签: 叛逆 继承 风格 平淡天真 清新
  • 简介:作为当今画坛新星的“漓江画派”,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当代的必然产物。传统文人山水秉持“天人合一”的艺术理想。这种艺术理想,在漓江画派的艺术理念上得到了认同和承续,并且从阳太阳、黄独峰,到黄格胜,“天人合一”的艺术理想得以进一步明晰和肯定。以黄格胜领军的“漓江画派”,通过《漓江百里图》和《漓江百景图》等艺术创作实践,一定程度实现了对这种艺术理想的追求。

  • 标签: 漓江画派 文人山水画 天人合一 黄格胜
  • 简介:“宋元之变”的革命论观点不是历史分析,再现与表现二分也并不适合中国绘画史传统。本文认为,文人理念才是推动“宋元之变”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分析,正是南宋画院孕育了这种动力。本文提出“文人传统与匠传统的互动”概念,以此来理解中国绘画史中的张力。通过分析,发现宋代画院在“宋元之变”中实际上正充当了这一“互动”的“舞台”。马麟可被视为这场互动演变中的一个典型标本。

  • 标签: 文人画 传统 宋元 艺术史 中国绘画史 “互动”
  • 简介:苏轼认为士人是取其“意气”,后世对于文人的概念的界定与论述也多与其相通,都强调了“文人”这一群体自身的特质。但是对文人的界定尚存不完善之处。文章认为,在探讨文人时,不必拘泥于者的身份,而是要看作品本身所含的特质,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其属性。只要是具有“意气”,就可以判定其为文人,但是也不能因强调“意气”而忽视了笔墨技巧,此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在绘画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寻找真正的精神寄托与精神追求,这正是辨析文人界定的价值体现。

  • 标签: 文人 文人画 文人特质 意气 形意关系
  • 简介:中国文人传统文人用以抒发自我感情和追求精神寄托的产物,文人凝聚了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来剖析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文人,阐释文人在创作动机、创作过程中的独特心理活动以及文人绘画形式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世界。

  • 标签: 文人画 心理学 情感
  • 简介:在20世纪初掀起的“美术革命”的争论中,陈师曾的观点可谓独树一帜,他极力反对当时唱衰中国画的论调,为文人的价值辩护,认为中国画是进步的,他发表在《绘学杂志》第二期(1921)的《文人之价值》就像是声讨中国画“衰败论”的一纸檄文。

  • 标签: 文人画 陈师曾 价值 中国画 美术革命 20世纪
  • 简介:江户时代文人是日本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日本绘画发展历史的特色,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又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它的成因一方面由于地理特点和地域文化;另一方面是在禅宗哲学影响下形成的“物哀”思想;它吸收了中国文人传统和精神,又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成“俳”特色。它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清新淡雅、遣兴舒怀的自然主义,又有观察细致入微、通过一草一木表现日常生活的市民思想,对江户时代文人的成因和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对文人的外延有更多的研究。

  • 标签: 文人画 江户时代 成因分析 发展演变 表现特征
  • 简介: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主要指宋、元、明、清时代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业余或半业余绘画,诗、书、的合一是其关键。在文人史上,金农是一个重要人物。关于这一点,已有不少的研究者注意到了,本文略微调整一下研究角度,直接围绕“诗、书、”关系的变动来讨论金农与文人定型的关系。上海博物馆藏金农《山水人物册》,其六题跋云:“回汀曲渚暖生烟,风柳风蒲绿涨天,我是钓师人识否,白鸥前导在春船。此予在二十年前泛萧家湖之作,今追想昔游风景漫画小幅并录前诗,曲江外史记。”

  • 标签: 中国美术史 曲江外史 柯九思 扬州八怪 文人士大夫 柳风
  • 简介:绘画和摄影同属于平面视觉艺术,不论是从事专业摄影艺术创作还是将摄影作为个人业余爱好,对文人表现形式的借鉴和探索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许多摄影作品是参照文人表现形式来进行摄影艺术表现的,由于摄影师对文人形式的借用,使得摄影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文人的形式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文人修养”对摄影艺术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摄影师个人要提升自我的艺术表现水准,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创作的精髓。

  • 标签: 文人画 摄影艺术创作 借鉴
  • 简介:通过文献来解读文人的审美趣味,观照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作为审美趣味重要组成部分的"率性""真性""心性"是无法回避的内容。因此,文章在选取述评对象时,侧重以上三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对文人笔墨语言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来探讨支撑文人家艺术创作的精神动力、个体生命的价值省思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

  • 标签: 文人画 审美趣味 率性 真性 心性
  • 简介:文人思想萌芽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由于南宋时期大批文人家的出现,这时期他们将文人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直接决定了元代文人理论的形成以及成熟。文人发展到元代已经经历了宋朝的大发展,同时也是由于在宋朝的发展,才促进了文人发展到元代文人的写意精神的觉醒。宋代绘画以写实为主,富丽堂皇的表现形式使得院体画在宋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标签: 元代文人画 写意精神 文人画家
  • 简介:当画面时间性与空间性逐渐弱化之时,画面就形成了符号象征性顷间,宋元及之后的文人图像便是此种顷间类型的体现。符号象征性顷间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绘画图像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转变;二是由于该时期在以“诗画一律”为主导的语言和图像关系中,诗词语言的名词化及人称代词与介词的省略化所使然。

  • 标签: 符号象征性顷间 文人画 语言和图像关系
  • 简介: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呈现出的程式化面貌具有其美学根源,即儒家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道。其基本命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奠定了这种文化精神品格的基础。中国传统文人家将儒家的这种人文精神溶入绘画,以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照为中介,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各种关系的恰如其分的把握来化解各类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和谐,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达到人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人文精神是明清以来文人的美学根源,因而在艺术创作中日益形成敦厚、含蓄、笔墨符号化的主体风格。要分析明清以来的文人山水,不可忽略其美学根源。

  • 标签: 儒家人文精神 文人山水画 美学根源
  • 简介:米家山水以“云山”创格,其潇湘图式亦极为独特和关键。本文以米友仁现存“潇湘图”作品为对象,以“云山’’图式为出发点,考察“云山”与“潇湘”的关系。同时,在肯定米氏绘画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尝试从美学角度评定“云山潇湘”的独特价值。并进一步认为,“米氏潇湘”的意义不仅在其“笔墨逸趣”,更在其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文人世界”。这个“文人世界”的构成既包括“潇湘”本身的内在意涵,更包括以“非宗教信仰下的佛道思想”为代表的精神意趣。

  • 标签: “米氏云山” 文人画 绘画 意趣 精神 艺术成就
  • 简介:朱培钧教授是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虽已年逾古稀,但在艺术上仍保持着一种锐意求新的精神。这里所谓求新,并不是现代派所追求的那种新,而是在继承中外悠久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探求有自己艺术特色的格韵清新的新,也就是说,认真学习中外艺术遗产而又不囿于艺术遗产,力求清新。

  • 标签: 新文人画 意象美 具象美 潘天寿 逸笔草草 朱培
  • 简介:中国文人由来已久,自宋代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对之也不乏议论。然而,世易时移,文人的身份、价值观念、人生准则,包括文人的受众也已经改变,以上种种,意味着传统文人赖以存在的根基又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将走向哪里,这是我们终将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文人既然被称之为文人,那中国传统文人元素在绘画中如何体现,

  • 标签: 文人意识 徐培晨 中国文人画 当代 传统文人画 花木
  • 简介:印,诞于方寸微石之上,因融书法的形式美和绘画的意境而小世界中见大乾坤。从信证到装饰的兼顾使它成了文人的一个特征。它言志宜趣,成就了文人抒怀迭志的展现方式,其点睛聚气的功效又使诗、书、、印合流的文人于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

  • 标签: 文人画 言志宜趣 点睛聚气
  • 简介: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入画”理论的发轫者之一,是中国画风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苏轼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掩没了他在绘画理论上的巨大成就,这与元代以后他在绘画界的全面影响不相对称。选择苏试该题画诗进行解析,在于其中所提出的“论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主张,几乎成了宋代绘画理论的一次革命,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前所未有。因此,基于苏轼的总体艺术主张,结合后世对该诗的不同解读,剖析这一理论产生的深层文化背景,揭示其绘画理论之原义.当具有特殊意义。

  • 标签: 苏轼 以形写神 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