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契诃夫在创作晚期采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设置了不少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后者通过“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作用于读者,故而其开放式结局实现了作家的文学使命。本文归纳了契诃夫晚期小说的开放式结局,总结了开放式结局的表现,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分析了开放式结局的成因,最后从文学以及社会评价的角度解读开放式结局的意义。

  • 标签: 契诃夫 晚期小说 开放式结局
  • 简介:纳博科夫和林语堂同在其本国文化下成长,而后又到外国接受教育,最终成为用双语写作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以各自成功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促进了本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本文从者翻译观的形成、翻译观的内涵、翻译美学观、译者修养、译者主体性五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重点分析其译作广受欢迎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以期为者翻译思想研究以及不同国家问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纳博科夫 林语堂 翻译观 文化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平等、“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