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托玛以三分的成绩将就读完了十年级。她穿着时髦的新上衣和绸子喇叭裤在毕业舞会上痛痛快快地翩跹了一番。不久,她就向家长宣布,任何大学都不打算考,她准备备到……贸易系统去工作!“阿利克·济别洛夫答应给我安排工作。他有一个亲叔叔,是贸易界的一个大人物。他可以把我塞进‘成衣部’或‘服饰用品部’,甚至能够把我

  • 标签: 应届毕业生 母亲 帽子 办公室 名字 戏剧改革
  • 简介:ВЫ和ТЫ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前者表示尊敬,译为您;后者用于对亲近的人,也用作粗鲁,亲昵的称呼,译为你。这两个普普通通的人称代词,统治并制约着交际语言的各个层次。只有掌握了它们的正确用法,才能使人们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里,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简单地谈一下这两个人称代词的用法。一、用ВЫ和ТЫ做称呼语的历史回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人之间都是以ТЫ相称,不分亲疏、等级和长幼。这体现在童话中,对沙皇、上帝和大主教的祷告辞中。只是在18世纪,当彼得一世在俄罗斯强制推行欧洲的礼貌语言和文明行为时,俄语中才出现ВЫ这一称呼语。起初,那些高官贵族用ВЫ来称呼与自己关系疏远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而不用ТЫ。用ВЫ称呼关系近或年龄大的人(父母、亲戚等),盛行于19世纪。当时,ВЫ用于有礼貌地称呼陌生人和不太熟悉的人,在正式场合,用于称呼年龄和地位跟自己相当的人,而用ТЫ称呼则显得态度温和和友好一些。例如:Зачеммыперешлина《ты》ЗаэтонамиперепалоНагрошлюбвиипростотыАчтотоглавноепропало(Б.Окуджав...

  • 标签: 俄语里 浅谈俄语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人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近年来,俄语承受着外来语借词的巨大冲击。各方学者,专家,政要,乃至总统都在关注这一问题。早在1996年,莫斯科市长就已忍受不了满街满巷悬挂的非本国文字招牌。这位市长进而明确指示:“外文名称的广告不该放在大楼正面,而是别的地方,譬如橱窗里,字母高度不得超过10公分。”1997年前总统叶利钦面对充斥大街小巷的外文广告也不能再保持沉默了,他在出席普希金诞辰198周年纪念活动时曾强烈呼吁俄罗斯民众要使用伟大的母语。2001年5月普京总统更表示要发动一场净化俄语的运动,进而准备制定有关净化俄语的立法。社会上一些知名人士及学者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著名作家А.И.索尔仁尼琴在流亡国外20年后返回俄罗斯时曾很痛心地说:“现在俄语处于很糟糕的状态。”普希金俄语学院院长В.Г.Костомаров院士,高尔基文学所副所长Л.Е.Скворцов教授也对外来词的泛滥表示不满。而大部分语言学家对俄语中外来词借用的现象均持较为客观的态度,如Л.П.克雷辛认为,外来词用得最多的是报刊文章,尤其是有关经济,政治,体育,艺术,时装方面的文章。在政论性口语中,如...

  • 标签: 借用现象 外来词借用 浅谈外来词
  • 简介:<正>今年是十九世纪杰出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逝世一百周年。近年来,苏联对他的创作和思想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些什么研究成果?还存在哪些争论的问题?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外国文学工作者所关心的。现根据我们所见到的书刊资料,把有关情况整理介绍如下:

  • 标签: 屠格涅夫 洛夫 心理分析 俄国文学 苏联文学 艺术世界
  • 简介:99年2月至3月,我应牛津大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ege,Oxford)的邀请,去该校做了一个月的访问学者,其间,为牛津的同行作了题为《俄语文学在中国》的报告,与该校俄语专业的研究及导师有过几次座谈,并参加了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对牛...

  • 标签: 俄语文学 俄国文学 国家图书馆 牛津大学 索尔仁尼琴 俄语专业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的一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的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论及俄苏符号学理论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洛特曼、乌斯宾斯基等等。然而,在俄罗斯思想史上,还有一位思想家,对俄苏符号学及其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施佩特(GustavShpet,1879—1937)。本期刊发三篇文章,分别探讨施佩特与俄苏其它符号学家之间在思想上的交融与碰撞,让我们从符号学视角重新认识施佩特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 标签: 符号学 编者按 学思 重新认识 思想家 理论家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各以其自身的演剧风格形成了并行于世的三大演剧体系。既往的研究侧重对三大演剧体系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分析。本文则从符号学角度对三大演剧体系进行尝试性解读;从三大演剧体系的主要特征入手,结合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分析三大演剧体系舞台符号能指、所指离合的不同特征,并进而结合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分析三大演剧体系的交流融通。

  • 标签: 三大演剧体系 符号学 能指所指关系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从作为方法论的范式视角来审视俄罗斯百年符号学史,可凸显“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从而为准确把握其学理内涵及其发展、演化的些许规律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就作为科学体系的世界符号学发展史而言,俄罗斯符号学对其所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文艺学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范式、历史学研究中的文化认知主义范式以及语言学研究中的结构-系统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等,或为俄罗斯所首创,或为俄罗斯所创新,它们所体现的认知事物的符号学新方法,不仅有效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原有的思维定势,更为提升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提供了范型。本文结合俄罗斯符号学百年的发展阶段,着重从研究范式嬗变视角对其学说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梳理和缕析,以在理论上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批评依据。

  • 标签: 俄罗斯符号学 百年回溯 研究范式 历史意义
  • 简介:京西外研社大厦里的暖秋北京的这个深秋,凉意似乎不比往年,于深秋在京西外国语大学别致的外研社大厦中举行的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20周年年会,也同样始终洋溢着热烈和温情。在为期四天(11月11-14日)的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俄语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同回...

  • 标签: 中国 俄罗斯 文学研究 1980-2000年 综述
  • 简介:理解和科学全面地阐释列夫·托尔斯泰,是20世纪最初十年、特别是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之际俄国思想界和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在这一段时间里,有关托尔斯泰创作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话题,在俄罗斯思想文化界引发了一场大论战。马克思主义者、传统的民主主义者、...

  • 标签: 托尔斯泰 普列汉诺夫 意识形态 阶级意识 列宁 贵族阶级
  • 简介:文化是每个民族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异域学者的文化研究,不仅是窄室内的案头工作,还是世界各民族对话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机会各不相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学者们在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强调,对这些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科学研究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 标签: 中国文化研究 俄罗斯科学院 90年代 民族文化 案头工作 历史条件
  • 简介:本文尝试对施佩特和雅各布森的学术渊源进行对比研究,从诗性功能思想、言语交际理论和形式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两人均强调艺术文本的诗性功能主导,并对言语交际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区分。相对于雅各布森对形式论的偏爱,施佩特尤为关注艺术文本中“作者的声音”。两人在诗性功能和言语交际上的相似看法,体现了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共鸣。两人在形式论上的彼此相左,凸显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路径。

  • 标签: 施佩特 雅各布森 诗性功能 言语交际 形式论
  • 简介:<正>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1985年6月17日至22日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该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大、北京师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大学、南京师大十所院校发起.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由南京大学主办.来自全国80多所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的130余名代表和参加第一届外国文学讲习班学习的100余名同志参加了大会.北京大学杨周翰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研究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学术讨论会 师院 高等学校
  • 简介: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创立的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舞台产生过广泛影响,对中国的表导演艺术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在中国,“从30年代到70年代末,在表演艺术上,可以说是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家的”。20世纪的中国剧坛在接受斯氏的同时,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教学 表演艺术 舞台 广泛 意义
  • 简介:莱蒙托夫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托夫创作中拜伦影响元素的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