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正>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洛夫(1769——1844),为了阅读荷马的作品和伊索寓言的原著,在五十岁的时候,决心学习古希腊语。要学会古希腊语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他的朋友哥涅季奇曾多年从事古希腊语的研究,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翻译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所以他一再劝阻

  • 标签: 克雷洛夫 希腊语 朋友 寓言作家 俄罗斯 伊索寓言
  • 简介:<正>据《文学俄罗斯》周报1992年4月24日一期报道,被叶赛宁称为“真正出色的俄罗斯诗人”的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奇柯夫(1889——1937)的故居纪念馆近日在诗人的故乡尔多姆的杜布罗

  • 标签: 纪念馆 俄罗斯 故居 叶赛宁 文学评论 周报
  • 简介:托马斯·西比奥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的形式”的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比奥的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尔图学派的洛特曼和伊万诺夫的影响,但它与尔图学派的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比奥的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尔图学派的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的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奇科夫和他的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奇科夫(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的“新农民诗派”的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
  • 简介:十几年前,苏联还没有解体时,我购买了两本尤里·拉沙的画册,兴致勃勃地认真观赏了很久,阅读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很想找到答案。比如,在现代派画风日益疯狂的时代,为什么拉沙极其写实的油画竟会受到苏联上上下下的推崇?又如,苏联绘画一贯强调政治内容,为什么他那些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会赢得观众的喜爱?为什么他认为自己的历史画《库利科沃原野》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等等。

  • 标签: 文艺夫妇 拉克沙 苏联 《库利科沃原野》 伊琳娜
  • 简介:茨维耶娃的最后几天孔延庚,龙飞编译1992年,正当已故著名女诗人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那娃诞生100周年之际,俄罗斯《文学评论》杂志发表了记者拉斐尔·穆斯芬撰写的一篇采访记,采访了茨维那娃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其住所的女房东阿纳斯西妊·伊万诺...

  • 标签: 茨维塔耶娃 伊万诺夫 玛丽娜 女房东 自治共和国 白俄罗斯
  • 简介:<正>老作家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发表以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是从它发表的时刻开始的:读者阅读、讨论并给作者写信,等等.但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命运却有点特殊:小说未发表以前,作者就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这种情况是没有先例的.《星火》杂志刊登了一部分这些来信,同时在按语中指出,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家读过了小说的手稿,当时小说是否能出版还悬而未决.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活动家 文学作品 友谊 手稿
  • 简介:梅主义诗歌一瞥郑体武1913年,古米廖夫和戈罗杰茨基分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遗产与阿梅主义》和《当代俄国诗歌中的若干流派》,这两篇宣言性文章的问世,标志着阿梅主义的诞生。阿梅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最高级”,它脱胎...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象征主义 古米廖夫 阿赫玛托娃 现实主义 诗歌技巧
  • 简介:<正>我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一名青年女演员,十分感谢您把伊·拉莎的三个短篇小说《填字游戏》、《长满草莓的林中空地》和《离开家乡前的一个小时》(载本刊1986年第2期)介绍到中国来。很多年来我都没有读过如此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了。按照演员的说法,伊·拉莎所写的每个段落

  • 标签: 短篇小说 填字游戏 中国儿童 拉克 林中空地 联想
  • 简介:米哈伊尔·库兹明(1872-1936)是诗人,小说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在世纪初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与当时的俄国文化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即便是在俄国诗歌白银时代的众多名人中间,库兹明仍然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①。勃洛克说他是“一个高雅和优美的诗人”...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日常生活 俄国诗歌 葡萄酒 烤面包 歌手
  • 简介:列·托尔斯泰夫人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托尔斯娅(1844-1919)颇具文学天赋,早在少女时代就写成中篇小说《娜塔莎》,托尔斯泰读后曾惊叹该小说中的“真实和质朴的活力”,遗憾的是小说手稿被作者在婚前焚毁了。托尔斯娅以其日记和回忆录闻名于世,但她的...

  • 标签: 散文诗 贝多芬 第五交响曲 列·托尔斯泰 无边无际的空间 北极狐
  • 简介:对于陀氏,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拷问人的灵魂”的一面,并且侧重于分析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但是在《白痴》中,突出表现这一点的不是主人公梅什金公爵而是纳斯霞。本文试图从解读作品入手来分析纳斯霞的分裂人格。

  • 标签: 《白痴》 斯塔 名著 重读 主人公形象 作品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普希金笔下的吉雅娜形象,在承认她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在俄罗斯女性文学画廊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经典地位的同时,也认为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存在,而是奥涅金形象的衬托和补充,是男性话语的产物和符号,是男性作家笔下一个“被异化的他者”。

  • 标签: 塔吉雅娜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 简介:<正>人物:沙曼诺夫杰尔加切夫瓦莲京娜帕士卡麦切特金卡士金娜波米加洛夫叶列麦耶夫霍罗希赫第一幕早晨[夏天的早晨,在密林中的一个小镇上。[一座老式的木头房子:有高高的台阶,凉台,还有一间阁楼。房后孤零零地耸立着一棵白桦树,稍远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山岗,山岗下面是一片云杉,往上则覆盖着松树和针叶树,有一扇窗和一扇门对着凉台,门上挂着一块招牌:“茶点部’。

  • 标签: 小卖部 摩托车 茶点 审讯员 手枪 叶列
  • 简介:《星火》杂志1987年第27期公开发表了15位作家、艺术家就《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一书给巴科夫的信.《星火》杂志编者指出,这些作家、艺术家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第一批读者.当时作品未能发表,他们读的是手稿.本刊受篇幅所限,只选了其中的7封信,摘要发表.此外,今年8月19日的《文学报》公布了这部作品正式发表以后作者收到的11封读者来信.这些信对《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褒贬不一,评价截然不同,我们也把其中的一部分介绍给我国读者.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品 作家 三十年代 文学范畴 每个人
  • 简介:高加索的伊斯兰世界远非一个非黑即白、非官方即地下,仅仅是传统与非传统对立的天地。这更像是一个马赛拼接式的世界,各个谱系、派别交织融汇。伊斯兰在当代北高加索各国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填补着当地意识形态领域的空白。而热点地区大大小小的新旧冲突中,我们也总是看到伊斯兰的影子。对于这些,我们无疑应该清醒对待。很多时候,伊斯兰往往只是冲突各方掩盖真实目的的一个幌子。

  • 标签: 伊斯兰 北高加索 地区冲突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巴科夫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巴科夫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他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