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回眸周忠一、写在前面的点滴断想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本应是一部完整世纪文学,可遗憾是,人们因种种原因,把它一段历史截去了,把百年文学变成了苏维埃70年文学,冷落了或日遗弃了内容丰富的人称“白银时代20来年文学。文...

  • 标签: “白银时代” 象征主义 俄罗斯文学 阿克梅派 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
  • 简介: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称之为“白银时代”是当代西方通常做法,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都采用此说。欧美一直很关注白银时代文学,并逐渐形成特定学术传统,尤其是随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所引发重估20世纪俄国文化遗产浪潮兴起,外加人文学科研究新方法不断渗入到该领域,因而

  • 标签: 白银时代 当代 文学 重估 俄国 形象
  • 简介:ВЫТЫ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前者表示尊敬,译为您;后者用于对亲近的人,也用作粗鲁,亲昵称呼,译为你。这两个普普通通的人称代词,统治并制约着交际语言各个层次。只有掌握了它们正确用法,才能使人们之间交流畅通无阻。这里,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简单地谈一下这两个人称代词用法。一、用ВЫТЫ做称呼语历史回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人之间都是以ТЫ相称,不分亲疏、等级长幼。这体现在童话中,对沙皇、上帝大主教祷告辞中。只是在18世纪,当彼得一世在俄罗斯强制推行欧洲礼貌语言和文明行为时,俄语中才出现ВЫ这一称呼语。起初,那些高官贵族用ВЫ来称呼与自己关系疏远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而不用ТЫ。用ВЫ称呼关系近或年龄大的人(父母、亲戚等),盛行于19世纪。当时,ВЫ用于有礼貌地称呼陌生人和不太熟悉的人,在正式场合,用于称呼年龄地位跟自己相当的人,而用ТЫ称呼则显得态度温和和友好一些。例如:Зачеммыперешлина《ты》ЗаэтонамиперепалоНагрошлюбвиипростотыАчтотоглавноепропало(Б.Окуджав...

  • 标签: 俄语里 浅谈俄语
  • 简介:俄罗斯著名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1992至1994.年间发表了一本“关于士兵长篇小说”。小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鬼坑》第二部《滩头阵地》分剐于1992年1994年发表于《新世界》杂志10-12期。作者因此于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国家奖金。作者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重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局部情景。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形象、主题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都作了大胆突破,对战争进行了“另外一种描写”。这部讲述“自己战争”小说发表后在批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 标签: 《该诅咒的和该杀死的》 小说故事 维·阿斯塔菲耶夫 文学作品 俄罗斯
  • 简介:提要《熊掌山》是当代俄罗斯作家弗·索罗金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在未来电子技术高度发达“新中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后古登堡时代”。人们以崭新方式“阅读”书籍——将纸本书充作燃料烤制食物,“阅读”成为毁灭书籍过程。作家通过讲述未来世界“书籍”“阅读”变异,从未来角度形象描述技术进步与文化衰退之间冲突,表达对人类文明现状及发展趋势忧虑。本文以分析小说中“书籍”与“阅读”为切入点,解读索罗金这部新作。

  • 标签: 弗·索罗金 《熊掌山》 书籍“阅读”
  • 简介:西方学者编著《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史》在俄国问世李锁贵该书是计划出版7卷本《俄国文学史》中一卷,作者系西方著名俄国文学史专家,俄译者为俄罗斯国内一些俄国文学专家,由俄罗斯“进步”出版社出版。包括《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史》在内这部《俄国文学史...

  • 标签: 白银时代 俄国文学史 西方学者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苏维埃时期
  • 简介:布尔加科夫是苏联文学史上重要小说家、剧作家。他一生命运多舛。在他传奇性一生中有一点值得人们注意也引起了人们注意,那就是他斯大林之间关系。这种关系多少为他命运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在30-40年代苏联,许多作家命运都与斯大林有直接或间接...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斯大林 莫斯科 剧本 作家 卢那察尔斯基
  • 简介:《大师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文学创作中最具代表性、总结性作品。小说中那鲜明独特艺术个性,那对人性善固守与诠释,那不肯就俗、坚守着本真的美学理想,都从那既神奇如天马行空,又古朴似“伊甸园”清流般的话语叙述中,从现实、神话与历史三维时空建构中清晰地表现出来。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文本解读 神话 历史 布尔加科夫 文学创作
  • 简介:本文对伊·巴别尔(1894-1940)进行研究探讨。与以往从种族、语言和心理层面认为他是《骑兵军团》《奥德萨故事》作者外国作家,进而对这位讲俄语犹太作家提出相应传统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这些书突现了伊萨阿克·巴别尔精通于跨文本创作才能。相应地,本文针对巴别尔带有文学

  • 标签: 巴别尔 小说 俄国 艺术风格 妓女题材
  • 简介:2000年是苏联大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诞辰90周年,2001年是他逝世30周年。我想起前年在他家乡和他弟弟及诸多乡民会晤情景,想起他们对中国兴趣、关心与问候。

  • 标签: 苏联 诗人 特瓦尔多夫斯基 威列依斯基 绘画艺术
  • 简介:<正>刚刚读完《我骏马奔驰》(载《苏联文学》1986年第1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这个中篇是作者自身回顾。他是从童年开始叙述,并没有严格按流逝时空不漏写下去,结构相当自由,如行云流水。然而是一篇可读小说。这里几乎凝聚了作者一生思考。我特别感兴趣是作者成为

  • 标签: 瓦西里耶夫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作家 作者 结构相
  • 简介:自然与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思想内容,奠定作品基本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与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蕴涵:它们引发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颤抖对永恒与死亡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本体追问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倾向。这类作品作者在描绘客观事物刻划人物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抒情色彩。别尔戈利茨《白天星星》索洛乌欣《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本文尝试对施佩特雅各布森学术渊源进行对比研究,从诗性功能思想、言语交际理论形式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两人均强调艺术文本诗性功能主导,并对言语交际不同功能进行了区分。相对于雅各布森对形式论偏爱,施佩特尤为关注艺术文本中“作者声音”。两人在诗性功能言语交际上相似看法,体现了学术思想传承共鸣。两人在形式论上彼此相左,凸显了各自不同研究路径。

  • 标签: 施佩特 雅各布森 诗性功能 言语交际 形式论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词来表述。”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笔下,生命意义存在于生命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人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本文旨在对当下俄罗斯文化状况予以透析,将文学视为建立个人和社会纵向关联独特文化密码载体予以考量。在回溯近现代居于文化中心地位俄罗斯及苏联文学重要社会价值及功能基础上,深入思考趋于娱乐性,丧失历史坐标功能的当代俄罗斯文学现状与发展远景。

  • 标签: 当代文学 俄罗斯民族思想 文学中心性 苏联神话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简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转变:他从一个彻底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奥秘。

  • 标签: 安娜 合一 相似性 动物性 象征 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