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的一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的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并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对话的视角分析测试文本的语篇意义,强调了测试文本中饱含的主体间对话性。测试主体对测试文本的解码重构充分说明了对话性对提高测试效度的意义。藉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标准化测试中“非标准化”因素对测试效度的影响,为提高标准化测试的效度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复调 超语言学 对话 标准化测试 文本 语篇
  • 简介:自然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蕴涵:它们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死亡的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的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的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中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的道德认知,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扎实的基础。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人物形象 俄罗斯 人生价值观
  • 简介:《红笑》(1904)是19世纪俄国作家列·安德列耶夫的代表作品,它展现了一个被战争所蹂躏并摧残的,恐怖荒诞、疯狂暴戾的灵魂世界。作者循着泛心理主义的轨迹力图不断地靠近“心理真实”的思维空间,阐明了人类战争的“反人民”和“反历史”的主题;同时,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象结构召唤并颂扬理智与人性。

  • 标签: 心理意义 世界 灵魂 叙事 安德列耶夫 代表作品
  • 简介:“苏联文学”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其实,人们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的。也就是说,“苏联文学”这一能指,是有着不同的所指的。

  • 标签: “苏联文学” 价值 意识形态 革命
  • 简介:罗蒙诺索夫于1758年提出的“文体三品说”,由“词汇三品说”和“体裁三品说”构成,公认深刻影响了现代俄罗斯标准语及诗学的形成发展。相比之下,对俄语的影响讨论较多,对诗学(文学理论)的影响却很少专题研究。本文梳理“文体三品说”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罗蒙诺索夫传记溯源该理论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诗学的学理关联,从诗学角度分析该理论18世纪俄罗斯修辞学、古典主义文学及俄语文学语言的关系,探讨该理论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及其之后的演变,藉此管窥俄罗斯古典主义诗学面貌,以助益俄罗斯古典主义文学及其后民族诗学之形成的探索。

  • 标签: 俄语 文学 修辞 诗学 “文体三品说”
  • 简介:隐喻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巴拉诺夫(А.Н.Баранов)在谈到关于对政治活动家进行隐喻刻画的问题时说,“你告诉我,你使用的是何种隐喻,而我会问你,你是谁……”[1]。隐喻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意思,而借助其他方法。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人名隐喻现象(антропонимическаяметафорика)。先验个体的个性及其专名构成了语言的个体领域,它是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мира)的主要部分,又是一个特殊的坐标体系,我们经常参照它来评价其他个体的活动。通过熟知的事物进行对比来评价新信息,或对旧信息进行再认识,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特点,阿鲁久诺娃(Н.Д.Арутюнова)指出,相似性的直觉感“在人的实际思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即在于此”[2]。通过研究大众传媒中的人名隐喻,可以看出由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内熟知主体组成的价值网络,在人民意识中是如何运作的。下面我们以彼得一世(ПётрПервый,Пётр,ПётрВеликий)的名字为例来研究一下现代俄罗斯政论话语中对个体价值进行描写和评价时专名隐喻(ономаст...

  • 标签: 中的彼得一世 价值思考 俄罗斯社会
  • 简介:通告鲜花马·萨里玛夫杨衍春译塔吉·哈吉耶维奇上班经常迟到,准确地说是“办事”耽搁了。不过,当领导就应这样。瞧,今天塔吉·哈吉耶维奇又迟到了。他走进办公区,下属们往常一样站着迎接自己的主任。塔吉·哈吉耶维奇和善地向大家点头致意,这时他发现拉利雅不在...

  • 标签: 部门主任 通告 哈吉 同志审判会 “办事” 严重警告
  • 简介:近来,国内外对斯大林的不同看法又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因为观点、立场、信仰不同,对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本是正常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和取向为人们崇拜任何类型的历史人物或为之辩护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可惜,大多数至今仍在歌颂斯大林的人没有这种勇气,不敢亮出自己的价值尺度。1999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5两期连载的一篇文章《并不神秘的斯大林——记者维·科热米亚科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的谈话之一、之二》,就是这类文章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列宁 斯大林 政治历史人物 价值尺度 共产党 历史现象
  • 简介:老子的哲学构成了欧洲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源流之一,其辉煌的学术地位,足以同古希腊最伟大的先哲柏拉图相提并论。林语堂在考察欧洲哲学史之后曾经指出:“在孔子的名声远播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据统

  • 标签: 老庄学说 托尔斯泰 哲学 俄罗斯 文学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的伟大的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学之母”之称的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尔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发展。维尔比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的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正>作家坐在自己房间的写字台后面。突然一位批评家走进来看他。“怎么回事!”他高声叫喊道,“自从我写了那些反对你的东西以后,自从我在所有那些大块文章、短评和通信文字里,就象二二得四一样地证明了你不仅现在没有——而

  • 标签: 作家 文字 批评家 荷马史诗 写字台 五十年
  • 简介:文学的“意义”往往是被赋予的,就像一个作品之成为“经典”,当然有作品本身的价值的因素,但同时也可能是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化的结果,“红色经典”的命名流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此,与其讨论什么作品可以成为经典,经典非经典的关系,经典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不如去看看经典是如何成为经典的,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机制。就像福柯说真理,不一定要追究真理的对错、是非,更重要的看看真理是如何成为真理的,某种东西一旦成为“真理”,它又是如何把人置于它的控制之下的。

  • 标签: “经典” “真理” “红色经典” 意识形态化 “意义” 文化权力
  • 简介:在俄罗斯语言哲学史上,巴赫金和施佩特是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同为学术造诣登峰造板的人文学者,在多种学科领域卓有建树。两人在符号学上的成就对后来代表俄罗斯符号学最高成就的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和其他学者的符号观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施佩特的不少巴赫金相似相通的观点甚至旱于巴赫金许多年就已提出并且影响了巴赫金。但巴赫金亦超越了施佩特,把符号学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施佩特 符号学 符号 意义
  • 简介:俄裔哲学家科耶夫画家康定斯基叔侄二人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先后离开苏维埃俄国,流亡德国法国。他们在1929—1944年间的通信反映出二人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他们对俄国革命的看法。他们就艺术问题展开的讨论影响到各自正在进行的理论探索。康定斯基受到科耶夫的影响,用“具体绘画”取代“抽象绘画”这一名称来指称自己的创作。在科耶夫对艺术本质贵族风尚的思考中,他先是认为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快乐是抽象的,不是人所特有的,后来又认为艺术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否定性,成为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形式价值。应该说,康定斯基作为艺术家的经历及他的创作本身都为科耶夫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资源。

  • 标签: 科耶夫 康定斯基 具体绘画 抽象绘画 贵族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