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品对乱伦现象的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揭示。前者与“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的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的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的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的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正>据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及二十一日苏联《文学报》报道,获得一九七九年文学艺术国家奖金的作家有:阿·卡普捷洛夫(长篇小说《支撑点》),罗·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诗集《城市之声》,长诗《二百一十步》),瓦·费奥德罗夫,伊·齐里别尔斯坦(书《十二月党人艺术家——别斯土舍夫》),阿·伊凡诺夫(多集电视影片《永恒的召唤》),彼·普罗斯库林(电视电影部曲《大地之爱》和《命运》),维·什克洛夫斯基(书《爱森斯坦》)。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长诗 什克洛夫斯基 文学艺术 电视影片
  • 简介:<正>刚刚读完《我的骏马奔驰》(载《苏联文学》1986年第1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这个中篇是作者自身的回顾。他是从童年开始叙述的,并没有严格按流逝的时空不漏的写下去,结构相当自由,如行云流水。然而是一篇可读的小说。这里几乎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思考。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成为

  • 标签: 瓦西里耶夫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作家 作者 结构相
  • 简介:<正>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麻雀》和《纪念尤·彼·弗列夫斯卡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虽然一篇写的是麻雀,另一篇写的是人,然而都是爱的颂歌。前一篇赞颂了母爱的伟大力量;后一篇歌颂了更为博大崇高的爱。这篇短小的散文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同作者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分不开的。

  • 标签: 散文诗 屠格涅夫 艺术技巧 麻雀 颂歌 思想
  • 简介:奥列格·马斯洛夫是著名的俄罗斯远东诗人、作家、文艺批评家,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会员,俄罗斯联邦功勋文化工作者。阿穆尔州文学艺术奖金获得者。他出版有九本诗集。他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涉及俄罗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伊格尔·伊格纳简克也是俄罗斯远东诗人,出版有六本诗集。他是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之一,阿穆尔州作家协会主席。

  • 标签: 当代 俄罗斯 远东诗人 奥列格·马斯洛夫
  • 简介:<正>人物:沙曼诺夫杰尔加切夫瓦莲京娜帕士卡麦切特金卡士金娜波米加洛夫叶列麦耶夫霍罗希赫第一幕早晨[夏天的早晨,在密林中的一个小镇上。[一座老式的木头房子:有高高的台阶,凉台,还有一间阁楼。房后孤零零地耸立着一棵白桦树,稍远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山岗,山岗下面是一片云杉,往上则覆盖着松树和针叶树,有一扇窗和一扇门对着凉台,门上挂着一块招牌:“茶点部’。

  • 标签: 小卖部 摩托车 茶点 审讯员 手枪 叶列
  • 简介:从启蒙时代开始,欧洲就出现了“中国好奇”从伏尔泰的《风俗史》大谈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和宗教,到意大利戈齐的《图兰多》展示“中国公主”的任性乖戾,中国以神秘奇特的形象现身于欧陆,犹如那云中翻腾的怪龙一样,隐首露尾,拨云弄雾。在俄国,传教士带回译出的《三字经》,皇村的中国亭,引出了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对中国哲圣的仰慕。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好奇”依然是小说家的话题之一。曾获1990年苏联国家奖的阿布哈兹族作家法·伊斯坎德尔有13卷本长篇小说《契革木的桑德罗》,第一卷第九章《哈布加老爹骡子的故事》中有一个中皇帝特使的离奇故事,故事的细节十分有趣,转述恐失微妙,且以拙笔节译如下:

  • 标签: 中国学 民族文化 佩列文 俄罗斯
  • 简介:<正>据《苏联新闻》消息,苏联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将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一部新影片《高加索的中国姑娘》。合作拍片的议定书已在莫斯科签字。该片将

  • 标签: 苏联 莫斯科 高加索 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 合作制
  • 简介:戛戛(1933-)身穿黑色羽绒短大衣,头戴黑色鸭舌帽,拎着黑色大画夹,背着黑色大皮包,在伊拉陪同下出现在我家门口。他脸上白皮肤透着粉红,银白的头发,银白的胡须,满脸微笑。他那庞大的身躯勉强从我家的过道中挤到客厅门口。到了门口,突然站住了。“你们瞧!”他惊叫了一声,?..

  • 标签: 散文 人物题材 画家 俄罗斯
  • 简介:京西外研社大厦里的暖秋北京的这个深秋,凉意似乎不比往年,于深秋在京西外国语大学别致的外研社大厦中举行的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20周年年会,也同样始终洋溢着热烈和温情。在为期四天(11月11-14日)的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俄语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同回...

  • 标签: 中国 俄罗斯 文学研究 1980-2000年 综述
  • 简介: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创立的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舞台产生过广泛影响,对中国的表导演艺术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在中国,“从30年代到70年代末,在表演艺术上,可以说是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家的”。20世纪的中国剧坛在接受斯氏的同时,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教学 表演艺术 舞台 广泛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