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当评说新世纪诗歌时,显然主要以20世纪后期作为参照,这表明某种不可割裂的具有延续性的诗歌传统。若说1980年代“朦胧诗”是以“文化大革命”作为相对的精神对应坐标,1990年代“第三代”突兀于“社会转型期”,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则缚于“经济大革命”并短兵相接。

  • 标签: “文化大革命” 经济 新世纪诗歌 诗意 社会转型期 20世纪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流转关系已经超出了财产归属关系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目前虽然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上还没有建立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已经有许多学者撰文探讨了我国建立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新的物权法草案的有关内容也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 标签: 赃物 物权法 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
  • 简介: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成态势,而同时期的英国作家D.H.劳伦斯也进行了大量创作,其观念与作品受到审美主义扩张的影响深重。本文从审美主义角度出发,试从“身体现象学”这个较新的角度,分析劳伦斯与审美主义扩张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劳伦斯独特的身体、时间观念与随审美主义发展起来的身体现象学理论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 标签: 审美主义 现代性 乌托邦 身体
  • 简介:《舱门》的一组人物关系是将军和艇长,描叙的故事核心场面是潜艇试验的现场。将军命令艇长开舱(他要进舱体验),艇长却以军纪抗命,这一个冲突写活了两个人。《舱门》的故事高潮场面是将军来到了潜艇试验场地。表面上看,作品似乎是写将军(可看作霍总们在另一生活时段和生活场景的延伸)的身先士卒,但将军的身先士卒遭遇到了艇长的坚决抵制——军纪与反军纪的一场较量,这个意外结局完全显露了两个军人的军魂——明写的是将军的身先士卒,暗写的是艇长将要付出代价的坚守。当然,大团圆结局的设计就是让这明暗两个人物的性格亮点得到最大限度的曝光。海军军人精神的代代相传得到很有戏剧性的并且是有强度的高扬。

  • 标签: 写作方法 扩张性 创意 人物关系 试验场地 生活场景
  • 简介:当代中国迅猛的都市扩张,并不仅仅意味着物品生产与交换的扩张,更意味着都市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扩张,这种空间的生产和扩张不但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甚至还深刻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经验根基与总体格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异军突起的底层文学创作,尽管题材的多样化、命意的多向性特征使其面目至今让人混淆莫辨,然而细细考究其与时代社会的横向关联,便不难发现,此种文学潮流的出现,始终无法逃避当代中国都市空间生产与扩张的背影。而这,就为我们从空间角度审读当代都市扩张与底层文学的联系提供了可能。

  • 标签: 都市空间 当代中国 文学书写 视域 中国当代文学 社会问题
  • 简介:万重山是位青年作家,曾在《收获》等刊物发表不少小说、散文和诗歌。我跟他交往也有好些年头,陆续读过他一些作品,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仅就他近年发表在《厦门文学》杂志的小说,略谈点感想。万重山的小说都有一个完整和曲折的故事,所以说他不是一个先锋派作家。他总是把故事讲得很完满,他喜欢用一种平静的笔调把故事解说清楚,娓娓道来。

  • 标签: 先锋派作家 厦门文学 叙事过程 青年作家 散文和 《收获》
  • 简介: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列强疯狂抢夺和瓜分非洲的时期,在多难的非洲大陆上,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后起之秀的德国也不例外,他急切的想要分一杯羹,不甘于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强国。它的殖民扩张始终跟它的外交政策同步,在非洲的扩张也一直伴随着和其他列强的冲突和争夺,在对殖民地的管理上也带有自己独有的军事专制特征。

  • 标签: 十九世纪末 德国 非洲 殖民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