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正>当代诗歌正处于一个上升时期,真正的活力和潜力可能都在于那些生机勃勃的年轻新鲜力量。我觉得,要了解和判断当代诗歌,也许需要重构当代汉语诗歌新图景。关于当代诗歌的现状,最形象也最恰如其分

  • 标签: 汉语诗歌 当代诗歌 网络诗歌 南京评论 诗教 胧诗
  • 简介:和许多朋友们谈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诸多已被经典化的小说,总会听到类似的感叹:那个时候的小说真好写。这样的感叹大多是就作品的“文学性”而发的。《班主任》《伤痕》《李顺大造屋》乃至《平凡的世界》这些曾经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名作,无论从人物的是否复杂还是结构是否巧妙的标准考量,比起其后的很多小说都要单纯得多,甚至可以说幼稚得多。那些作品的确只能代表新时期文学的青春时期,而非成熟年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站在宋诗的角度去反观初唐,也会感慨当年的诗好作。

  • 标签: “文学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平凡的世界》 重构 《班主任》 新时期文学
  • 简介:“呜——”列车的一声长鸣,划破了茫茫夜空。夜色中,一辆列车风驰电掣般飞奔在无际的原野上。远山,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对乡土的回溯,是现代人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源头.作家们总希望在古老的乡土中找到文明的渊源,找到文明的象征以及人类的过去。陈启文的新乡土小说《河床》无疑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 标签: 乡土小说 自我认识 《河床》 现代人 文学评论 思维方式
  • 简介:新世纪以来,对"底层文学"批评一度成为批评这个日渐冷寂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呈现出多边的话语走向和理论建构。然而,由于这一概念本身的含糊性和现实语境的复杂性,在"底层文学"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话语无边、主体迷失、精神缺失等趋向。审视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坚持审美原则、强调实证态度、弘扬批判精神等途径,才能在维护"底层文学"批评丰富话语资源的同时,出离当前话语困境并最终推动其批评精神高度的重建。

  • 标签: 底层文学 批评 歧途 重构
  • 简介:一梁大的船一靠近苇荡,他便急急忙忙地取出一片粘挂在了苇秆上。粘网上有几尾闪闪发光的小鱼,小鱼在阳光下白亮白亮有些扎眼。然后梁大把船划出苇荡,躲在另一丛苇子的后面观看。他点了烟,抖抖颤颤地吸着,眼睛不离那片粘,等着天上的蓝嘴鹰撞到网上。这个活儿既让人焦心又让人快乐,比捕鱼要有意思。

  • 标签: 粘网 中篇小说 眼睛 声音 沼泽 芦苇
  • 简介:那年冬天,天是出奇的冷,学校也早早地放了寒假。一回到家,小舅就来找我,问我可不可以替他去几天的野鸭。正巧在家中也无事可干,而这野鸭又是一件比较新奇好玩的事,我便爽快地点头答应了小舅。家乡有一片广袤的滩涂,衰黄的芦苇丛遍地都是,冬天时常有许多野鸭在那里憩脚觅食,于是许多人便干起了野鸭的营生,小舅也是其中的一个。野鸭其实也很简单,先是在滩涂上掘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浅水塘,建成一个人工的小池,在水塘中铺上一张大网,再放入十来只俗称"媒鸭"的家鸭,用以引诱野鸭飞过来。一切准备就绪后,人就静静地躲在一旁的小茅屋中,等野鸭一进入陷阱,把绳使劲地一拉,那野鸭便在网中"扑棱扑棱"了。那天天一抹黑,我就来到了野鸭的小茅屋里,静静地等待着野鸭来自投罗网。那晚的月亮很是皎洁,洁净的银光洒在四周,把一切都照得透亮,四周很是静谧,只有微风吹动芦苇叶的沙沙声,而那几只家鸭却似乎不习惯这个陌生的环境,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高亢的叫声,更给这寂

  • 标签: 铺上 沙沙声 准备就绪 游来游去 月光下 水银泻地
  • 简介:冯静、杨小虎和陈大海三人从小一起玩到大,渐渐地,小虎和大海都喜欢上了冯静。为了赢得冯静的芳心,两人都做了不少努力。冯静比较来比较去,觉得大海可能更适合自己。可小虎对她也是痴心一片,要不要拒绝他呢?冯静犯起了愁。

  • 标签: 网红 冯静 大海
  • 简介:你沏好一杯茶,找个地方舒服地坐好,听我给你讲个故事,好吗?小女子姜珊天生就是个美人胚子,只可惜年少时眼睛长在脑门上,众男儿纷纷落马,不敢挥鞭上前,直至30岁了,仍旧孤家寡人,行影孤单.女友们都进了围城,围着丈夫甚至孩子转,也少有时间关心孤单的她,姜珊自有自知之明,那些丈夫多是当年被姜珊遗弃又被众女友捡起的,遂不再去女友家,免得被误认为重续旧缘,又伤了与女友的和气.

  • 标签: 网情
  • 简介:<正>丁晓在小区门口上了公交车,经过繁华的市区,车上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到了终点站,就剩下了丁晓一个人。单位远离闹市区,离公交车终点站还有一段距离。单位刚搬迁到新建成的061灌渠附近时,领导就已经和公交公司协调好,如果有乘这路车上班的水利局职工,公交车就要再往前走一程。

  • 标签: 往前走 小区门口 路车 公交公司 刘锦 本能反应
  • 简介:当代台湾原住民论述从坚持原住民文化抗争、解构与反驳"污名"、对原住民国际共同体的想像性建构这三个维度重新认识原住民的族群、文化身份问题,避免了对原住民的简单认识,从而达到超越政治,拓展理论空间的可能.原住民论述前途虽然并不乐观,但其多元化趋势明显,理论探讨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越来越清晰.由此出发,在族群、阶级、性别都有所突破与努力,对台湾的一些文论观念形成尖锐刺破,从而在台湾文化思潮里产生较大影响.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文化身份 想像性建构 多元敞开
  • 简介:主流历史写作常常把历史解释为一部意识形态史.苏童作品重新勾画了主流历史写作所遮蔽的,所隐瞒的部分,从生命真实的角度揭示出一部部鲜活的个人历史,这种历史由于其个人叙事性而成为一种更接近本真的历史.对于当代文学的创作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苏童 历史 真实 叙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