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抵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自觉而又自愿地进入了自我殖民时代,从而堕入一种民族自尊心大降,以继续做中国人为耻,时时事事处处向西方看齐的万劫不复状态。本文以一个长期居外人士的目光,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出自中国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之手的作品,举例说明了这一值得严重关注和讨论的现象。

  • 标签: 自我殖民 西化 哈瑞 哈美 哈法
  • 简介:电影《小公主》讲述了主人公萨拉被父亲送进铭钦女子学校后命运的跌宕起伏。影片在展示萨拉坚忍乐观优秀品质的同时,透视出了浓重的后殖民色彩。本文从"东方的扭曲"和"他者的构建"两方面分析,旨在挖掘片中体现的后殖民特色。

  • 标签: 小公主 后殖民 东方的扭曲 他者的构建
  • 简介:台湾纪录片《跳舞时代》大胆翻转了长期以来台湾历史叙述中对于日本殖民时期历吏记忆的界宅.回溯了20世纪30年代殖民地台湾在殖民母国日本的影响带动下,如何接受“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从而形塑了现代都市文化。然而,在这种都市“现代化”的表象下,掩盖着的却是不容忽视的殖民性。本文从相关史料入手,将台语流行歌曲《跳舞时代》放回到“日据”时期全球性“现代化”的大历史背景中,揭示当时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现代化”过程中的殖民本质.

  • 标签: 《跳舞时代》 "现代化" 殖民历史
  • 简介:钟肇政饱受殖民统治欺压,因此殖民创伤成为其小说的母题之一,然而,这种殖民创伤书写到了晚年竟蜕变为殖民认同。实际上,钟肇政的早期作品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书写之下就包裹着后殖民的另一面,作者为日本文化所蛊惑,把文化自卑化作一种审美趣味,敷衍为超越世俗的唯美的爱情传奇,并表现出全面的民族文化自卑。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钟肇政小说中殖民现代性思想有所淡化,其笔下的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似乎出现了文化杂糅的现象。台湾“解严”之后,在大语境的逼迫下,钟肇政写出了《怒涛》,极力崇奉日本精神,推行军国主义思想,这是因为钟肇政接受过13年的殖民教育,殖民认同在其文化人格建构中成为隐秘的存在。

  • 标签: 钟肇政 殖民现代性 文化人格建构
  • 简介:"杨逵问题"不止是一个"文学"的问题,而且是"文化"、"民族"、"社会"和"阶级"的问题.其中,"殖民地意识"是"杨逵问题"的核心部分."殖民地意识"是近现代作家区别于古典作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特色.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最鲜明的、自觉的"殖民地意识"的,首推台湾作家.日据时代台湾作家的"殖民地意识"促使其"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发生分裂与冲突,这种分裂与冲突当然只有从殖民地的基本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入手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从文学的角度看,"殖民地意识"非常直接地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理念.有自觉的"殖民地意识"和没有"殖民地意识"两者之间所产生的文学形态有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正是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抵抗"的文学和殖民主义者"皇民文学"之间的差异."殖民地意识"的萌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分析这个过程,有助于理解被压迫民族和阶级的意识与殖民地的特殊"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文学 杨逵问题 殖民地意识
  • 简介:迪斯尼的《花木兰》是其为迎合大众消费而进行后现代改写和重建后的木兰故事。影片具有明显的狂欢化色彩,分别表现在全民平等的狂欢广场、狂欢广场上的加冕与脱冕主题及狂欢广场上的笑三个方面。然而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隐藏在影片狂欢化表面后的是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实质。

  • 标签: 狂欢化 后殖民主义 《花木兰》
  • 简介:杨华的主要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小诗在极大程度上接受了冰心,在抒发对世界对人生恍惚不定的思绪时,更多地赞美生命、亲情、友情,微带着忧愁,又满贮着温柔,给人以持久的甜意和暖意,甚至诗句本身就是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他的讴歌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控诉残酷的殖民统治,喊出殖民地人民的心声.其余诗歌也保持着永远的控诉,只不过用曲笔、用隐喻、用暗示来表现.

  • 标签: 杨华诗歌 | 永远的控诉
  • 简介:本文尝试在爱尔兰的后殖民语境中,结合流放、模拟和杂糅的概念解读马丁·麦克多纳的作品《丽南镇的美人》,分析作品中试图呈现的爱尔兰被边缘化的民族身份和爱尔兰人民的生存困境,从而挖掘麦克多纳对爱尔兰命运的深刻关注及其为重构爱尔兰多元文化身份所作的思考。更多还原

  • 标签: 《丽南镇的美人》 边缘 模拟 融合
  • 简介:此书为大陆学者就殖民时期台湾新文学的诸多问题做出的深入研究。计璧瑞为北京大学教授,她以问题研究的方式,适当引入文化研究方法,关注殖民时期文学的独特经验和被殖民者的精神创伤,对诸如殖民地处境与台湾新文学的关系、殖民时期台湾新文学的文化想象问题、文学书写对殖民现代性的认知、殖民时期文学的语言问题、殖民记忆与战后文学论述的变异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说。在殖民社会与文学关系的论述中,作者选择历史文献与个人化文本中的社会脉络和文化身份辨析,论证殖民文化的具体形态,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两方面接近历史。文化想象论述描绘了殖民时期文学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轨迹。关于殖民现代性,则考察传统性/民族性与殖民性I现代性的复杂纠葛,提出了殖民现代性认知中情感经验的作用问题,指出被殖民者现代性认知的差异可能与情感经验或记忆相关。

  • 标签: 被殖民者 精神创伤 台湾新文学 殖民时期 印记 出版
  • 简介:电影《异星战场》(JohnCarterofMars),具有紧张悬疑的节奏,出入意料的结局,娴熟精湛的特效,幽默诙谐的对话,凡此种种无不提高其观影效果。影片主旨深远,立意鲜明,其中对地球与火星、人类与异族、语言与文化的思考反映出深刻伦理思考与多层文化寓意,为批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电影解读提供崭新视角。

  • 标签: 《异星战场》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 简介:《轻轻摇晃》是许泰丰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该片成功斩获了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作为一个在不同文化间辗转成长的电影导演,许泰丰的电影不自觉地流露出关注于文化间的隔阂和差异的倾向,《轻轻摇晃》就是近些年许泰丰跨文化创作视域之下的集大成者。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影片的内容、影片的文化呈现角度展开,试图探究后殖民主义视域之下的《轻轻摇晃》的文化主题。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轻轻摇晃》 许泰丰 主题分析
  • 简介: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列强疯狂抢夺和瓜分非洲的时期,在多难的非洲大陆上,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后起之秀的德国也不例外,他急切的想要分一杯羹,不甘于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强国。它的殖民扩张始终跟它的外交政策同步,在非洲的扩张也一直伴随着和其他列强的冲突和争夺,在对殖民地的管理上也带有自己独有的军事专制特征。

  • 标签: 十九世纪末 德国 非洲 殖民扩张
  • 简介:美国黑人被奴役、被压迫的过程也是被殖民化的过程。托妮·莫里森在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美国黑人形象,这些黑人对本民族文化和白人文化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其不同的命运和遭际。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理解莫里森的创作观和文化观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莫里森 后殖民主义 文化观
  • 简介:后现代主义论争构成了当代台湾文论史一个重要环节,理论界存在三种主要分歧:第一,后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存在是否合法?第二,"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激进的革命性的,还是保守的犬儒的退缩的?第三,90年代以后的台湾社会是处于后现代状况?还是处于后殖民状态?在后现代与后殖民的论争中,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出现的台湾人文知识分子政治立场之分化趋势进一步表现了出来.现今,这场论争的结果早已产生,它直接导致了台湾文论和思想论述领域的主流话语的转变,即从"后现代"转向了"后殖民".但如同廖炳惠所提醒,后现代批评谱系有存在和重建之必要,因为它或许可以成为新的权力中心的一种制衡和批判的思想力量.

  • 标签: 台湾文论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论争 转向.
  • 简介:《英语班》是华裔作家欧阳昱的第二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文革末期知识青年京英刻苦学习英语并最终移民海外的故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英语班》,文章发现:小说再现了边缘人视角下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欧阳昱既看到其父语文化的语言霸权与排外倾向,又看到其母语文化的全盘西化与自我殖民倾向,并对二者都大胆地给予批判。《英语班》表现了海外华人逆境中求生存的不懈精神,分析了海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异化书写,欧阳昱用西方语言发出了中国之声。

  • 标签: 欧阳昱 《英语班》 《自译集》 文化霸权 异化书写
  • 简介:戈迪默《贝多芬是十六分之一黑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包含三篇非虚构性随笔,总命名为《另几种结局》,本文以这几篇文章为着眼点,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析戈迪默创作中对南非白人这一群体的身份建构的思考,探讨了语言在实现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在文化身份认同中的重要性以及政治身份定位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必要性的问题。

  • 标签: 纳丁·戈迪默 《另几种结局》 后殖民主义
  • 简介:《征服者威廉》是吉卜林发表于1898年的,一篇较少被关注的短篇小说。然而,本篇小说表现了许多吉卜林不同以往的特点。通过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该文认为吉卜林在此传达了他对英印关系的新的思考,他的理想的生活原则,并且对英国殖民者进行告诫。

  • 标签: 理想的殖民者 吉卜林 征服者威廉 解读
  • 简介:-治疗爱的唯一方式是加倍去爱。一杜辰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小路还裹在薄毛毯里睡懒觉。时值初夏.阳光是那种融进心坎的暖,小路喜欢在这样的天气里睡觉,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整个世界加起来也抵不过一条薄毛毯的重量。遇上周末。她会一直睡到下午两三点才悻悻地起床。

  • 标签: 柠檬 打电话 毛毯
  • 简介:  当我写下"困难时期"这四个字的文章标题时,涌上我心头的第一感觉仿佛是在回忆一部电影灾难片.这种灾难不是抗洪救火那么激烈悲壮,它更像是一场瘟疫,一场悄无声息迅速漫延并严重威胁人的生存的瘟疫.老辈子人说的困难时期,习惯上指1959、1960、1961年,也称"三年困难时期".……

  • 标签: 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