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天色已晚,繁闹了一天的城市渐次被灯火笼罩。罗荔从三招出来,步态不稳,俨如醉汉,她想象得出自己的步态一定很难看,面色也苍白如纸。走过一条不甚宽的细叶榕和木棉交织的林荫道,便到了海滨大道的辅道,她连抬手打车都费劲,上了一辆电动蓝的,

  • 标签: 海滨大道 步态 城市
  • 简介:时间:春季。地点:田间地头。人物:四喜,满枝,草人。〔幕内合唱:"风清清,水漾漾,暮春四月早秧。布谷催春枝头唱,田头好戏要开场。"〔幕启。正值春季节,田野上一片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景象。稻田里有一身着草衣草裙、头戴破草帽的草人。〔幕后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布谷鸟的叫声:"……豌豆八果……豌豆八果!"四喜急上。四喜布谷鸟又在催魂哒!赶紧下田插秧

  • 标签: 布谷催春 清脆悦耳 对你说 春插 迫于无奈 继续合作
  • 简介:小镇极其乏味,什么特产也没有。周边的小镇可不是这样,有的盛产小酥糖,有的盛产猪婆肉。这是离县城最远的镇,往西再走三四里地,就是邻县了。因为挨得近,连说话都和邻县有几分相像。比如,把吃午饭叫吃点心,把吃晚饭叫吃夜饭,把吃夜宵叫吃夜半餐。地处偏僻自然就容易被人遗忘,直到我十岁之前,镇上连一条公路都不通,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轮船,一天一班。早上,天还没亮透,汽笛声就在小镇上空呜呜地回响,声音听起来像哭一样。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增本《水浒》保存了简本的古老面貌,分为甲乙两种,白木直也、马幼垣等专家曾对此做过研究。艾俊川先生最近又发现了增甲本的残本,与德国斯图加特残本互补,笔者对此重新进行分析。新残本中林冲题诗,五言八句,与容与堂本大致相同,这显示了新残本很古老。通过正文比勘,增甲本有些地方比评林本详细,而且容与堂本也有相应的句子,这也是其古老的一证。不过有的地方评林本比增甲本更详细,再拿刘兴我本、《汉宋奇书》本、《英雄谱》本等多个本子比较,增甲本有些地方比其他简本简单,乍看似乎展示出极其复杂的情况。其实近年对《水浒》版本研究的结果提供了剖开其中奥秘的线索,笔者在本文中阐明了详细内容,并对增甲本的插图标题也做比勘,提出若干看法。

  • 标签: 插增本 评林本 嵌图本 十卷本 英雄谱
  • 简介:英国批评家弗兰克·克默德在他的代表作《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种谈到过一个有趣的看法: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人们对于小说的结尾都有额外的关注,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开始与终局。用他自己的话便是:“我们的虚构作品中的隐晦和复杂等属性是与结尾和开头的遥远和可疑等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 标签: 隐微 人心 虚构作品 结尾 代表作 弗兰克
  • 简介:食色,性也。吃是人权的第一要义。但是出生在乡村的人都有一段苦涩的记忆,我的朋友庆盈写过自己偷吃的经历。那是他五六岁的时候,那时黄瓜对于贫穷的乡间孩子来说,十分稀罕。除非家里来了重要客人,平常在农家,黄瓜是难得一见的。那一年,他家里种了一架黄瓜,就几十棵。从黄瓜秧爬架开始,几乎天天庆盈都到菜地里去瞅瞙。有一根黄瓜很早就出类拔萃地冒出了,它头上顶着鲜艳的黄花,身上披着嫩嫩的刺,浑身上下是一层油润润的绿,每次见到那招摇的黄瓜,仿佛都在诱惑着他流出口水。终于有

  • 标签: 辣子鸡 爬架 鲁西平原 羊肉汤锅 锣声 一遍遍
  • 简介:<正>秦华文学的萌芽、壮大,蓬勃繁荣蔚然成荫,虽然有点偶然,但也是有所必然。海外华人、华裔百分之九十聚居在东南亚,而泰国是东南亚诸国中,华人、华裔最多的国家。因此泰华文学在泰国发端以及发展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泰华文学一开始就以面对泰华——抱着为众多的泰华读者而创作的宗旨而从事写作。这和目前欧美的华文文学有很大的不同。欧美的华文作家的作品,主要是对外输出,他们的读者群不在他们所居留的国度里。他们面对的是

  • 标签: 泰华文学 泰国 中华文化 华文文学 华裔 华文作家
  • 简介:<正>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颇为具体的“八事”率先打响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在这之后,他又对旧文学的破坏和新文学的建设发表了不少意见,从而初步形成一套粗具系统的文学改良主张。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学改良刍议》一发表,陈独秀即称誉胡适为“首举义旗之急先锋”,一九二七年

  • 标签: 胡适 文学改良 文学革新 黄遵宪 文学革命 旧文学
  • 简介: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变化,企业的档案整理工作与企业行政工作的顺联进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其档案整理方法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新形势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计算机背景下企业档案整理方法的改良,促进我国企业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计算机背景 企业档案 整理方法 改良
  • 简介: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对于新闻审查制度的专门研究,是对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继承和发展。他力图阐明公共舆论的对立面不是新闻法制,而是新闻审查制度,其本质是政府需要。认为新闻审查是个可以明辨的概念,需要更加科学明智的标准,更加系统一致,避免主观;当务之急是需要更加明智的新闻检查官,却没有说明如何产生这样的标准和人。林语堂的新闻审查研究,其实属于一种舆论改良观,对于当代新闻审查的研究和改进具有启发价值。

  • 标签: 林语堂 《中国新闻舆论史》 舆论改良观 新闻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