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说到妇女,人们想到的可能是“马列主义老太太”,居委会的婆婆妈妈,或者什么计划生育之类。奋斗型的职业妇女首先会忘掉自己的性别,这样可能是更容易适应的心理状态。但近年来,尤其是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不光是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大约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套女作家作品的系统丛书,其他由男性作家或批评家主编的诸如“锋头正健才女丛书”、《中国女性小说精选》亦分别面世。与此同时,“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名词开始被较多的提及了,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 标签: 女权主义 性别 女性主义批评 文学批评 中国当代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
  • 简介:秦青松在与陈菲正式交往一个月之后才开始拉手,三个月之后才开始拥抱,半年之后才开始接吻。虽然陈菲很保守,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秦青松太不主动。在朋友们眼里,秦青松是个异类,

  • 标签: 性别 植物 陈菲
  • 简介:书中鸣谢,乏味者居多,无非是"感谢内子"、"尤其感谢老友"、"更要感谢编辑"和"谬误概由本人负责"之类。《村声文学增刊》发表阿尔福德的文章《致谢》(http://www.villagevoice.com/vls/168/alford.shtml),介绍埃杰斯有关鸣谢的专著,教人如何在书中巧妙致谢并影响书评家。巧妙的致谢,当然是要懂得去沾毫无关系者之光。例如多谢歌星"在我早晨打字前做健身运动期间,天使般向我歌唱",或多谢前辈"帮助我把心中所感变为文字,增加份量",或多谢制药厂以其抗抑郁药"扩充我狭窄的快乐渠道"。有胀必有缩,自谦自贬者大有人

  • 标签: 性别身份 戴维斯 抗抑郁药 浪潮 健身运动 后现代
  • 简介:目前中国正在由无性别时代进入一个有性别时代。这样说,是因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男女平等”被写进了法律,从此似乎不再存在性别问题。于是,有人说中国从此进入无性别时期。最有说服力的无疑是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中所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不仅没有性别,没有爱情,似乎连正常的家庭、夫妻、母子关系都没有了。

  • 标签: 有性 男权文化 传统女性主义 女性文学 妇女形象 女知青
  • 简介:1“丁克先生”原名“丁苛”。一听就知道是个女人的名字无疑。从生理意义上讲,丁苛其人也确乎是个女人。可是,读到大三的时候,她突发奇想,忽然固执地想要把自己当作男人。于是,便一意孤行地给自己改名叫作“丁克先生”。大家虽然深感别扭,但日子久了,也便认同了。认同虽是认同了,但大家也没有真把她当作一个“先生”。她要方便的时候进的仍然是女厕,她晚上睡觉的时候,住的也是女生宿舍。学校登记名册时,在性别一栏里,她的属性仍然是“女”。大家想,即便是自称“先生”,说到底她也是一个“女先生”。丁克则不以为然。她想,自己就是一个生了一副女儿身的男人,是个货真价实的“先生”。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她一直以“先生”自

  • 标签: 丁克先生 先生性别 性别问题
  • 简介:小学课程对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甚至是铭记终身的。然而,与课程相关的教材和教学又在怎样传播性别观念呢?有研究者以访谈方式问及学生:"在学过的(语文)课本里有

  • 标签: 性别歧视 性别观念 课程相关 小学课程 课本 小学语文
  • 简介:中国传统文学中,“花”是女性的生殖、性、爱情、青春和命运的象征;女性的“笑”因涉及主动和性感而受到文化规训;“哭”是作为弱势性别的女性特质,也是文化规范内女性宣泄和悲悼自身他者命运的合法途径。《婴宁》中的“花”凸显出婴宁对于“第二性”的女性身份的体认和抵抗;“笑”是婴宁礼教之外的天性;婴宁“不笑”之后的“涕零”和“哀痛”之哭中,潜藏着丰富的对女性身份体验和认同的无奈和悲凉。《婴宁》是一个反映女性的“自我”沦陷和“他者”形象浮现的文本。

  • 标签: 婴宁 女性视角 “自我”与“他者”
  • 简介: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雄性步伐踏过十九世纪,留给世界的壮阔脚印就是现代大都市的兴起。一个个语义繁复的超级空间在工业与商业的双重护卫下,都市之花开遍大地。人们在这超级空间里进行密集而规模庞大的生产、交易、消费,在一定程度,大都会是理性主义的终极胜利,同时也是其终结者。笛卡尔式的"我思"被城市表述为"我规划","我在"意味着城市又在

  • 标签: 城市空间 性别魅影 步行街城市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抑制人口无限增长给家庭、社会造成的的负担,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然而我国在生育观念上,有着传统的男孩偏好,在政策的限制下,生育数量受到影响。人们在生育观念与政府政策之间陷入两难选择。本文旨在指出我国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的现状,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探究传统生育观念与政策的博弈。

  • 标签: 性别比 失衡 性别偏好 政策 博弈
  • 简介:导致萧红命运不济的原因之一,是她个体的某些弱点。萧红不去苏区有她的必然性,丁玲去苏区也有她的必然性。萧红的生活和人生始终不脱文艺女性的单纯。丁玲则是在大时代中激荡的女人,是时代的标本。

  • 标签: 女性性别 丁玲 萧红 道路选择
  • 简介: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对错综复杂的“性”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对此批评多于赞美。一些评论者认为作者是为了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写,描写之淫秽、语言之污浊,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但作者早在2000年《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的演讲》中说到:“葛浩文教授在翻译这本书时,大概会要求我允许他删掉一些性描写吧?但是我不会同意的,因为《丰乳肥臀》里的性描写是我的得意之笔,等到葛浩文教授把它翻译成英文时,你们就会知道,我的性描写是多么样的精彩!”如果细细品味他的这部作品,不得不感叹作者对女性的理解、尊重与关爱。作者笔下的女性多是“善良但又不乏坚强”,“柔弱但又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在《丰》中,作者通过“性”为一大主线,展现了两性之间的战争,传达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理解: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在于身与心统一的“性”的解放。

  • 标签: 《丰乳肥臀》 战争 女性形象 性别 性描写 “性”
  • 简介:自从康定斯基在本世纪初画出第一张抽象画以来,抽象艺术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近一百年艺术运动当中显著的标志,成了那些具有良好感觉的艺术家所热衷的方式。人们在点线面和几何符号的组合中寻找着明确的表达和意义,同时又不得不感到其中的困难,于是,对于抽象艺术的解释又成了理解它们的关键。结果,那个常常让世界吃惊的毕加索不得不狡诈地说到:人们喜欢鸟的歌唱,却鲜有人去关心它唱的是什么。的确,正因为抽象性有着太多解释的余地,所以我才能想象选择这种样式的艺术家的初衷也许就是想表达那种一言难尽的感觉。像雷淑娟这样终日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女性艺术家,抽象样式的确有着难以形容的好处,借以表达其复杂的内心感受。难

  • 标签: 抽象艺术 女性艺术家 康定斯基 性别 抽象画 作品
  • 简介:当前理论界流行的读者反应批评,对全知读者、冒牌读者、假想读者及叙述接受者等皆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可对于性别因素给阅读的影响却较少涉及。这无乃令人遗憾。无怪一些女性批评家认为,包括读者反应批评在内的很多当代理论,仍是貌似公正的大男子主义的产物。世界著名学者殊里·伊格尔顿也指出,性别歧视和性职能是占据人类生活的最深层面的问题,无视这方面的学说从一开始就是软弱无力的。

  • 标签: 读者反应批评 伊格尔顿 性别语言 当前理论界 罗彻斯特 接受者
  • 简介:近年,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作为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象征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称谓语折射出社会文化对于两性的影响以及社会赋予他们的不同期望。称谓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姓名称谓语。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在它们的这三类子系统中都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本文将依次讨论英汉称谓语这三个层面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从自然主义性别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 标签: 英汉称谓语 性别歧视 自然主义性别理论
  • 简介: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其《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85)而获得惠特布莱德首作奖后,改编为同名BBC剧集,受到广泛的关注,《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和《卫报》等对其陆续问世的23部作品进行了追踪报道,其中《激情》(1987)被改编为电影。

  • 标签: 解构 女性 性别 樱桃 《泰晤士报》 《时代周刊》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萌生于人类文明发展之初,在数千年文化传统演变之中根深蒂固。汉语,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最为明显,本文就汉语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梳理,旨在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

  • 标签: 汉语 成语 性别歧视 成因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从“五四”运动至今的、湘籍女作家的作品所建构的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它是湖南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旨在弘扬湖湘文化和女性文学、勾勒现代湖南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探索其演变和走向。本文介绍了许多湖南女作家;分析了她们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辨析了女性文学与性别意识。

  • 标签: 湖南 女性文学 发展轨迹 性别意识 审美需求 价值观念
  • 简介:<正>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少见的才华横溢的黑人女作家。她独立于世的个性特征,她作品的独特主题以及她对种族问题的独到见解,在当时社会抗议小说风行的黑人文化圈里引起了一批男性作家的非议和责难,进而被封存起来。然而赫斯顿作品中有关种族问题与性别的独到见解,在全球

  • 标签: 赫斯顿 珍妮 妇女主义 黑人妇女 美国黑人文学 哈莱姆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