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 标签: 《语文课程标准》 外延 生活 相等 其他学科 中学
  • 简介:我要说的是小说和现实的不同,我称作小说的异质性。尽管小说是来自于现实,但当现实进入小说,无论量还是质,就都起了变化。首先举一段引文,引自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 标签: 小说异质性
  • 简介: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中和”之美,这也体现在诗歌领域。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但是其后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出现异质,明显有别于前期传统的诗美特征,独放异彩,是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别调,为美学的发展做了新的探索,开后世堂庑,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诗美 杜诗 后期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 杜甫 中国古代美学
  • 简介:柳永有一首写杭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蛾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位诗友切磋于我说:《望海潮》上片在“烟柳画桥”的一片承平气象中,插入“怒涛卷霜雪”,“怒”字会否破坏整个“清嘉”的氛围?诗友所提乃诗歌中不同性质的意象即异质意象之间的谐切问题。细按此词,上片起头为“提”,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挈出描写的两个重点:“东南形胜”和“都会繁华”。以下为“承”。“烟柳画桥”三句和“市列珠玑”三句写“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形胜”。这样写,突出了杭州的两个主要特色:地理上有钱塘江之天险,经济上得大都会之富足。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象,也是诗人着意表述的亮点,统一于赞美杭州之主旨,并不矛盾。

  • 标签: 意象 异质 《望海潮》 “怒”字 东南 杭州
  • 简介:接受一种外来的理论,不管它有多么精确,多么完整,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运用它。全盘肯定,则陷于人云亦云;全盘否定,也是极不明智的愚鲁之举。当我们用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来分析中国古典艺术的时候,我们发现放之于西方艺术世界里尽人皆知的准则在我们这里并不完全行得通,或者说诗画异质说和中国传统的诗画同质说表面上看起来有点针锋相对。

  • 标签: 诗画 异质 莱辛 中国古典艺术 客观公正 全盘否定
  • 简介:摘要课外延伸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要从课外延伸的实践性、趣味性、有效性进行挖掘和拓展,这样做才能促进品德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激活学生灵性,释放学生潜能,使知、情、意、行得到有机的整合。

  • 标签: 课外延伸 实践 趣味 有效
  • 简介:经一位藏家介绍,我与画家李廷先先生相识。那天,我从吉林专程赶往长春吉林省书画院。寒暄过后,李廷先先生随手递过一本画册。刚入眼帘,便忘情其中。正山小种那浓烈的芳香从我的口齿间顿然消失。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李廷先先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质朴、清新、恬淡,使我读出了李廷先先生内心的平实与安宁;自然、随性、亲和,使我洞悉了李廷先先生思想的成熟与深刻。

  • 标签: 书画院 正山小种 齿间 一幅画 一本 这个世界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阅读的愈加重视,小学语文阅读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重要部分之一。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小学生进入更高层次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将简要探讨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外延伸。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上,更多延伸于课外,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吸收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外延伸
  • 简介:在2017年末的中篇小说创作中,李云雷的《无神论者拜菩萨》(《大家》第5期)无论是在主题还是风格上,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无神论者”和“拜菩萨”之间的巨大反差,给这个略显怪异的题目带来了莫名的“喜感”。

  • 标签: 当代小说创作 异质性 中篇 综评 冬季 意义
  • 简介:戗着写:与常识、惯性背道而驰的异质性写作任何理论一旦演变成套路,面目就变得可疑,在抛开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与卡佛的极简主义不谈的前提下,窃以为乔土的《冰冷》(刊载于《都市》2016年第10期)是一个以自我指涉为笔法裹挟着故事朝前推进的短篇小说,其态势却是一种与常识、惯性背道而驰的异质性写作.戗着写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从故事中间起笔的穿梭式写作:小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将结尾悬置的倒叙,也不是线性推进方式,自然也不是两条线索的平行叙述,而是一种从中间起笔的穿梭式写作,在不停闪进闪回的交错叙述中,殊途同归地涌向故事结尾.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