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3 个结果
  • 简介:<正>当代诗歌正处于一个上升时期,真正的活力和潜力可能都在于那些生机勃勃的年轻新鲜力量。我觉得,要了解和判断当代诗歌,也许需要重构当代汉语诗歌新图景。关于当代诗歌的现状,最形象也最恰如其分

  • 标签: 汉语诗歌 当代诗歌 网络诗歌 南京评论 诗教 胧诗
  • 简介:和许多朋友们谈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诸多已被经典化的小说,总会听到类似的感叹:那个时候的小说真好写。这样的感叹大多是就作品的“文学性”而发的。《班主任》《伤痕》《李顺大造屋》乃至《平凡的世界》这些曾经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名作,无论从人物的是否复杂还是结构是否巧妙的标准考量,比起其后的很多小说都要单纯得多,甚至可以说幼稚得多。那些作品的确只能代表新时期文学的青春时期,而非成熟年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站在宋诗的角度去反观初唐,也会感慨当年的诗好作。

  • 标签: “文学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平凡的世界》 重构 《班主任》 新时期文学
  • 简介:对乡土的回溯,是现代人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源头.作家们总希望在古老的乡土中找到文明的渊源,找到文明的象征以及人类的过去。陈启文的新乡土小说《河床》无疑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 标签: 乡土小说 自我认识 《河床》 现代人 文学评论 思维方式
  • 简介:新世纪以来,对"底层文学"批评一度成为批评这个日渐冷寂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呈现出多边的话语走向和理论建构。然而,由于这一概念本身的含糊性和现实语境的复杂性,在"底层文学"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话语无边、主体迷失、精神缺失等趋向。审视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坚持审美原则、强调实证态度、弘扬批判精神等途径,才能在维护"底层文学"批评丰富话语资源的同时,出离当前话语困境并最终推动其批评精神高度的重建。

  • 标签: 底层文学 批评 歧途 重构
  • 简介:当代台湾原住民论述从坚持原住民文化抗争、解构与反驳"污名"、对原住民国际共同体的想像性建构这三个维度重新认识原住民的族群、文化身份问题,避免了对原住民的简单认识,从而达到超越政治,拓展理论空间的可能.原住民论述前途虽然并不乐观,但其多元化趋势明显,理论探讨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越来越清晰.由此出发,在族群、阶级、性别都有所突破与努力,对台湾的一些文论观念形成尖锐刺破,从而在台湾文化思潮里产生较大影响.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文化身份 想像性建构 多元敞开
  • 简介:主流历史写作常常把历史解释为一部意识形态史.苏童作品重新勾画了主流历史写作所遮蔽的,所隐瞒的部分,从生命真实的角度揭示出一部部鲜活的个人历史,这种历史由于其个人叙事性而成为一种更接近本真的历史.对于当代文学的创作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苏童 历史 真实 叙事角度
  • 简介:苏轼词的诗化是宋词发展过程中与诗歌合流的典型,其在诗律化、深折透辟、炫才耀学三方面对诗化异质都有所吸收,苏词的诗化在颠覆词中"唐音"旧词统和建构词中"宋调"新词统--推进词体从"唐音"向"宋调"的深化、并汇入宋代文学主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苏轼词 诗化 词统 重构 发展过程 重要意义
  • 简介:零三年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后现代作家库切的作品中充斥着对“他者”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自然地体现在其作品中不同类型的主人公上。作为一名生活在后殖民南非社会的流散作家,对霸权意识与强权政治早已司空见惯——殖民者强行将自己本土的语言、文化与意识形态加诸于被殖民者——在这种不对等的话语权利氛围影响之下,库切已经惯于从边缘的视角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全局。事实上,打破“绝对中心”的过程也就是打破二元分立桎梏的过程,更是重拾主体性的过程。库切在其作品中通过不同形式的主人公来表现被边缘化的个体:如女性、有色人种甚至动物,这些形式各异的主体在其各自所处的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中不懈地追寻自身主体性。简言之,这其实恰恰回归到了学术界近来常探讨的道德批判与人文关怀的范畴中来了。库切似乎在作品中努力找回十八世纪“充满同情心的想象力”,为达到此目的,他在创作中不惜跨越性别、种族甚至物种的界限。

  • 标签: 后现代作家 作品 库切 解构 视阈 诺贝尔奖得主
  • 简介:蒲松龄是一位开拓型的作家,在《聊斋志异》中,他把原来的“本事”解构,然后“自出手眼,别具会心”,重新建构成一篇篇独具匠心的神奇美文。本文从摇曳参差的情节小说、昭示性格的人物小说以及人事和谐的戏剧化小说这三个方面来凸现蒲松龄高超的小说家史才。

  • 标签: 聊斋志异 本事 点铁成金 史才
  • 简介:非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早已得到了电影人的肯定。但是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时代之间的差异等,势必导致非裔美国文学在搬上大银幕时会被进行审美重构,原作品之中的元素、风格乃至立意等组成部分都有可能被调整,从而使它们能更容易地为当代观众所接受。文章从审美感官上的置换重构,角色定位上的变异重构,社会意义上的转化、深化重构三方面,分析非裔美国文学在电影中的审美重构

  • 标签: 美国文学 非裔 电影 审美重构
  • 简介: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活动大规模展开,景观设计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但尽管设计意识和水平都不断在提高,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大量景观盲目模仿国外设计,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 标签: 景观设计 意义 重构 现代 元素 楹联
  • 简介: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责任聂茂:“故纸堆中三十年,拉近古人与今人”。这是人们对您辛勤耕耘的由衷赞美。人生有多少三十年?要在故纸堆中忍受寂寞孤苦,抖落历史的尘埃,还原一个人的真容,谈何容易!但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也许正在于孤独中守望着一炷烛光,潜入历史深处,与心仪的过往者“对话”,并与之成为穿越时空的知己。

  • 标签: 历史重构 传统文化 精神守望 生命的意义 “对话” 三十年
  • 简介:摘要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致使教育市场供不应求,而民办教育的成长却受到法制束缚。通过讨论现行法律法规对发展民办教育的几个掣肘公益性原则;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税法关于公益性捐赠支出的规定等发现,只有制订和修缮现行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办教育发展困难的局面。

  • 标签: 民办教育 举办者 合理回报 民办教育促进法 税法
  • 简介:<正>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学史中的地位,影响极大。小说关注于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困境,被认为是波伏娃《第二性》的姊妹篇。故事以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为背景,描写了以安娜为代表的女性追求自由之路的艰辛和困惑。全书不分章节,由黑、红、黄、蓝、金五种颜色的五本笔记构成。莱辛因这本小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但她本人并不认同,而当我们深入她的小说时也会发现,莱辛并不是用

  • 标签: 《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 性观念 生存状态 女权主义者 自由之路
  • 简介:子弟书作为一种极具文学价值的诗赞体曲艺,其对《红楼梦》的接受与重构呈现出世俗化与诗化两种倾向。在主题上,《红楼梦》子弟书既表现出对“公子与红妆”传统言情范式的回归,又或多或少寄寓了创作者浮生若梦的人生喟叹;在人物的改造上,既突出了宝玉的多情和对爱情的坚贞,又赋予了他金貂公子的调笑与轻浮,而睛雯的温柔和顺、贞节贤德,也与原著大不相同;在情节上,既有对原著琼花碎玉式的小情节搬演,又有独立主脑的大故事重构;在语言上,浓烈的赋笔抒情、华艳多姿的文辞反映出子弟书创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及其对《红楼梦》诗美特征的传承。

  • 标签: 子弟书 红楼梦 接受 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