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在华语语系文学中,马华文学与中华性(广义的,包括政治、文化、美学、习俗等)的纠葛相信是历史最悠久而又极端的个案。马华文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中国性经营,大致上可分成政治中华、文化中华与美学中华这三个重要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与变化过程。主观与客观因素经常制约着马华族裔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观念,主观上要建构文学的自主性/独特性,以及客观上又面对来自官方的文化霸权与同质化压抑,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的心态与认同总是欲理还乱、若即若离,不时在依附/拥抱与稀释/离弃中摆荡。本文尝试从历史的宏观视角,运用具体的文学文本与论述作为例证,探讨马华族裔在文学的建构上与中华性的微妙互动以及这种互动中所孕育的积极意义。

  • 标签: 马华文学 文学史 政治中华 文化中华 美学中华
  • 简介: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古典诗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难点,其中尤以典故的翻译最为艰涩。本文试图从精准性、对应性、文化性几个角度切入,以杜甫《八阵图》诗典故翻译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语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为样本展开个案研究,寻求在英语语境中更为适应的中国古典诗典故的译法的一些共同规律和科学教法。

  • 标签: 中国诗 典故 英译 杜诗
  • 简介:南宁平话师公戏不仅是一个戏曲剧种,其作为农耕时代平话人人生观与集体记忆的生动写照,与平话人日常习俗中的人情往来、社会网络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族群性、区域性和仪式感。以友爱师公团为代表的师公戏班作为平话师公戏的文化缩影,反映了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宁平话人,在经历社会身份、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后是如何历时性地理解自身所处的新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南宁平话人在面临“城市化”这一新的社会秩序时,在新型的“城中村”文化空间里,必然会重新审视本族群传统师公戏音乐的生命力,并对之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以利于其在当代都市语境中的生存和延续。

  • 标签: 南宁平话师公戏 城市化 变迁 友爱师公团
  • 简介:本文以美剧《蛇蝎女佣》的字幕翻译为个案进行研究,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翻译四步骤在该剧字幕翻译中的体现,浅析了阐释学翻译理论对欧美影视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阐释学 信任 侵入 吸收 补偿 字幕